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

作者:
杨震;方晓志;杜雁芸;

机构: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中文关键词:
海权论;;海洋战略观;;科贝特;;美国海军战略转型

中文摘要:
自从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将领马汉创立海权论以来,这个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流派就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英国著名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检验。海洋战略观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且极具逻辑性的战略理论。科贝特分别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海军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严密地对英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推理和论证。各级战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来考虑军事战略和海军战略。该理论逻辑严密,结构精巧,富于前瞻性,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海军,也对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海军产生了重要影响。

引文:
1国内学界此前也曾对海洋战略观进行研究,如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载《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4期,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载《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路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等,以上研究的侧重点是海洋战略观本身,而本文侧重研究海洋战略观在海权理论中的地位及影响。2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3同上,第111页。4[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金辅耀,赵祥龄,刘晓明,杜安夏,朱大华,胡平华译:《大国的兴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1 Paul M.Kennedy,The Realities behind Diplomacy,Glasgow:Fontana,1981,p.34. 2 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途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59页。 1胡杰:“海权危机背景下的英国海洋战略理论”,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3页。 2杨震,周云亨:“论军事技术对海权论发展的影响”,载《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第159页。 3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第119-120页。 4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p.40. 5 Ibid.,p.39. 1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74. 2 Ibid.,p.159. 3 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4页。 4同上,第4页。 5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66. 1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7. 2 Ibid.,p.8. 3 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5页。4同上,第3页。 1 John Gooch,Maritime Command:Mahan and Corbett,Colin S Gray Roger W.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p.43. 2 何树才编著:《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3[英]朱利安·S·科贝特著,仇昊译:《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页。 1杨震:“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第116 页。 2[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218-219页。 1高岱编著:《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 1 Walt W.Rostow,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Arena,New York:Harper&Row,1960,p.543. 2 杨震,周云亨:“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型”,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12月,第103页。 3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第120页。 4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September 1992,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 5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Forward…From the Sea,October 1994,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 6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U.S.Navy Vision 2020.September1992,http://www.bupers.navy.mil/NR/rdonlyres/1E1DFD27-27D0-4995-8B61-A37FC53B1394/0/2020 Vision Print.pdf 7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NDP)1,Naval Warfare,28,March1994,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1.pdf 1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2002,.http://www.jhuapl.edu/Maritime 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 2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2006,http://www.quantico.usmc.mil/seabasing/docs/Naval_Operations_Concept_2006.pdf 3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 4 Jaime Navarro,Joint Vision 2010:Naval Warfare Imperatives,19 May,1997,http://dodreports.com/ada328093 5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Air 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May,2010,http://www.csbaonline.org/4Publications/Pub Library/R.20100518.Air_Sea_Battle__A_/R.20100518.Air_Sea_Battle__A_.pdf 6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July 2002,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 7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Sea Power 21,October 2002,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0年8月12日。) 8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Enhanced Networked Seabasing,2002,http://www.dtic.mil/ndia/2002expwar/meyer.pdf 9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foreword,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 1金文凯:“新世纪鱼雷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载《鱼雷技术》2001年第1期,第16页。 2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Frank Cass,Inc.,2004,p.59. 3 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第129页。 1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8页。 2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路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61页。 3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43页。 4[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48页。 5同上,第49页。 6[美]B·麦克尔·兰弗特:《军事战略的艺术与实践》,美国国防大学,1984年版,第156 -161页。 1钮先钟:《战略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9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前景评估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YJCGJW016);;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课题“主要大国介入南海争端的发展动向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GLX2014060)资助

小标题:
一、20世纪初英国海权思想——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产生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内容 三、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实践及影响 四、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批评 结论

光盘号:
ELAW1510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国际观察

英文刊名:
International Review

拼音刊名:
GJGC

年:
2015

期:
04

CN:
31-1642/D

ISSN:
1005-4812

文件名:
GJGC201504010

页:
122-135

分类号:
D993.5

专题代码:
G121;

子栏目代码:
1;

全文:
海权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中地缘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朱利安·科贝特(Julian S.Corbett)是差不多与马汉同时代的又一位杰出的海权理论家。他创立的海洋战略学派开辟了20世纪英国海权理论的新天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海权理论。虽然海洋战略观的名气和影响不及马汉海权论,但是其体系之完整、结构之严谨、目光之长远与后者相比更胜一筹。时光荏苒,随着后冷战时代基于科贝特海洋战略观进行理论指导的美国海军战略转型取得的成功,历史已经证明了该理论的价值。本文从海权理论发展的角度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产生、内容和影响进行探索与研究。1一、20世纪初英国海权思想——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产生在19世纪,英国凭借其经济力量和海上控制权,建立起了拥有世界上最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连同其殖民地构成的大英帝国土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10倍,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超过其他列强殖民地面积的总和;殖民地人口达3亿9千多万,约为当时英国本土人口的9倍。英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第一个地跨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全球性帝国。2英国皇家海军在世界海洋上的使命不再是与其他列强争夺制海权,而是利用无可争议的制海权向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广大地区进一步扩张,利用战舰大炮进一步延伸殖民地的疆域。3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曾经对英国海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作出过非常精辟的评价:“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帮助了英国的经济,鼓励人们学习航海术和造船技术,为财政大臣提供了资金,并且为殖民地提供了生命线。另一方面,殖民地不但为英国产品提供了市场,而且供应了大量原料,从宝贵的糖、烟草和印花布,到日益重要的北美海军物资。皇家海军保证英国商人在平时受到尊敬,在战时保护贸易和夺得更多的殖民地,使国家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这样,贸易、殖民地和海军就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相辅相成,使英国长期得利。”4英国国势因此达到顶峰。然而,世界上终究没有长盛不衰的千年帝国。大英帝国自然也不能逃脱这个历史规律。自19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技术进步向欧洲大陆和北美的扩散及由此造成的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破坏了岛国性地理位置赋予英国的战略优势,而且导致了海权作为大战略工具有效性的下降。所有这些变化对英国传统的大战略模式构成了双重挑战:首先,在被工业革命改造后的世界中,英国为保障自身安全所需的防御范围已经不再止于英吉利海峡,而是必须向欧洲大陆纵深拓展;其次,英国也无法再指望单纯依靠海权就能够战胜大陆上的敌人,英国要战胜大陆国家的唯一方式就是进行大规模的陆上作战,这也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得不做出的痛苦选择。1进入20世纪后,德国的快速崛起使英国感受到了威胁。同时,英国也认识到,无论英帝国的版图在海外如何扩张,欧洲大陆的事务永远是影响其利益的首要因素。2就欧陆事务而言,英国总是扮演一个平衡者的作用,并在历次反抗欧陆霸权觊觎国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这是由于一旦某个大陆强国取得欧陆霸权,必然威胁到英国这样的主导性海洋国家的根本利益。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使英国认识到,如何使用已经掌握制海权的皇家海军向欧陆事务施加影响以及拓展殖民地,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线通讯技术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的传世之作《海洋战略的若干原则》(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strategy)诞生了。朱利安·科贝特于1854年11月1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富庶之家。他在剑桥大学马尔博罗学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一级法学学士学位,但却热衷于海军史研究。科贝特的第一部作品《德里克与都铎时代的海军》(Drake and the TudorNavy)直至1898年才问世,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英国与地中海》(England in theMediterranean)(1904)、《七年战争中的英国》(England in the Seven Year’s War)(1907)和《特拉法尔加战役》(The Campaign of Trafalgar)(1910)。在此期间他于1900年被聘为位于格林威治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讲师。1911年,科贝特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海洋战略的若干原则》,从此奠定了他作为海军战略理论家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费舍尔(John Fischer)海军上将的邀请下,科贝特出任英国海军部的高级顾问,因此他的思想和观点往往直接进入并影响英国海军最高决策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海军内部围绕着是要同德国进行一场舰队决战,还是对德国海岸发动两栖突袭的争论仍在继续,这种争论反映出马汉海权论和科贝特的理论在英国海军决策层内都有市场。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英国不断调整其海军战略。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科贝特的陆海联合作战理论进行重新部署。这表明,科贝特的理论最终超越了马汉海权论,成为英国应对海权危机、捍卫海上优势的海洋战略的实际指导思想。1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海陆联合作战,使海军的威力开始从海洋延伸到陆地的主张。2然而,受时代条件的限制,科贝特的某些观点(如反对大力兴建主力舰,反对海军中心主义,以及主张采取“战略防御”的方式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等),不仅与当时英国海军的主流观点相反,而且也触动了海军某些集团的利益,因此在英国海军内部引起了严重的分歧,直到一战结束后这场争论仍未平息。由于种种原因,科贝特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达达尼尔远征的失败,以及英国海军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初战失利,使科贝特在英国遭到极大的非议,其晚年生活也过得很不愉快。1922年9月11日,科贝特在一片质疑与争议声中辞世。3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内容海洋战略观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且极具逻辑性的战略理论。科贝特分别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海军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严密地对英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推理和论证。各级战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考虑军事战略和海军战略。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海军战略的角度来展开的。第一,国家战略。在这个部分,科贝特首先论证了海洋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一国的国运来说,海洋不仅有正面价值,也有其负面价值。因为海洋和陆地不同,它不仅仅是交通的手段,同时也是交通的障碍。如果我们控制了海洋,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障碍从我们的通道上移开,并通过这种障碍向敌人施加军事压力,并防止敌人通过海洋向我们施加军事压力。控制海洋的意义不仅在于控制海洋,同时也意味着商业和军事目的。”4“失去对海洋的控制,大英帝国将失去一切。”5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我们所从事的战争本质如何,也不管它是有限战争还是无限战争,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是夺取永久和总体的制海权。”1海洋战略的中心目标是争夺、保卫和使用制海权。他还认为,“控制海洋仅在战争状态下存在。如果我们说和平时期的控制海洋那只是指一种修辞上的表达,它意味着我们占领了有利地形且拥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以便战争一旦爆发能对海洋实施有效控制。控制海洋并不意味着敌人不能做任何事情,而是指我们在达成战争目的即强迫敌人服从于我们的意志的时候,敌人无法进行有效的干涉。”2其次,他提出了慎战的概念。科贝特强调尽量不通过武力交锋,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战争的最高目的,才是战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不仅与《孙子兵法》所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不谋而合,而且被利德尔·哈特系统地概括为“英国战争模式”。3与马汉不同,科贝特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大于约米尼,他更多地考虑“战争是什么”而非“如何打赢战争”,因此科贝特对战争本质的认识远较马汉深刻。在科贝特的理论体系中,战争只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种选择,而非唯一的选择。科贝特的慎战理念对于当时英国维护霸权的同时降低霸权成本具有重大影响。第二,军事战略。科贝特海洋战略观中的军事理论是受国家战略指导的。在科贝特的理论体系中,军事战略主要由“不战而屈人之兵”式的威慑、有限战争等有限干预组成。这是一种逐步升级的军事战略,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任务弹性。科贝特认为,优势海军应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实力,再通过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强大和稳固的防御态势,有效控制敌国防守薄弱但却关系到其国计民生的海上交通线,进而迫使敌方屈服,用战术上的守势达到战略上的攻势。4在战争升级后,科贝特认为应通过与陆上大国结盟,投入有限兵力的方式来击溃敌人,将战争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达到“大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科贝特指出:“英国或者海洋国家的战争模式,是运用有限战争的方式来实现无限战争的目标,来配合我们的盟友在大陆上的大规模作战……”5在科贝特的军事理论中,将威慑、有限战争和有限干预这三者与夺取战争胜利、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这一最终目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同时考虑到如何节约霸权成本,其严谨、客观和理性的治学态度在此得以体现。第三,海军战略。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海军战略由海陆联合作战和夺取制海权两部分构成。科贝特认为,“海军战略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海军本身,因为海军战略面临的问题很少或者几乎不可能单独由海军本身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海洋战略的一部分。”1他同时还指出,“海军战略仅仅是在海洋战略决定哪部分舰队与陆军联合作战后决定舰队如何行动,因为一场战争的成败几乎不可能由海军来单独决定。”2因此,海陆联合作战成为唯一的作战模式选择,这也是由当时英国的特殊条件决定的。英国国土面积和人力资源非常有限,无法组织起一支与大陆国家抗衡的强大陆军。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可以通过海陆联合作战的方式实现有限战争的目标,海陆联合作战也因此成为“英国实施有限战争目标的标准模式。”3关于制海权,科贝特根据海洋国家的发展史,将其分为三大历史发展阶段,并相应地规划海军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争夺制海权阶段,即敌对双方海军力量处于敌强我弱态势时,处于劣势地位的海军国家应利用潜艇等隐蔽性好、机动能力强的舰艇,通过袭扰、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并对其海港实施偷袭,以便在有限时间内对有限区域建立起有效控制,进而夺取相对制海权优势,占据战略上的主动权。科贝特将这一战略称之为“存在舰队”战略。其次是保卫制海权阶段(也称有效制海权阶段),即处于相对优势的海军国家,应采取分散部署的战略方针,通过占据海上交通要道进而有效控制海上交通线,向敌国施加强大的物质和心理压力以迫使其屈服,或引诱敌方海军与之进行海上决战进而将其一举歼灭,将本国所受的威胁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科贝特也将这一战略称之为“战斗舰队”战略。三是使用制海权阶段(也称为绝对制海权阶段),即占据绝对优势的海军强国,在不受任何海上威胁的情况下,享有海上行动自由权,因此其主要任务是辅助陆军完成陆上作战任务,并采取“平时分散、战时集中、平战结合、攻守兼备”的战略部署方针,通过“力量投送”对陆上事务施加影响。科贝特将这一战略称之为“支援舰队”战略。4科贝特认为,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应有不同的海军战略与之相应,因此刻板教条地遵守马汉海权论中“舰队决战”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害的。科贝特对我方商业保护的注意比摧毁敌方商业更多,并且他对战时能够成功挫败敌人对商业的攻击持有正面看法。取代马汉教义中对敌人舰队的攻击,他建议对商船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保护:监视防守区域,建立一个关于出发和抵达的最终地点的防御体系,以及在二者之间建立传送和护卫。1同为海权理论研究的先驱,人们将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与马汉海权论进行比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具体而言,两者在以下各方面存在不同:(一)研究目的不同。正如前文所述,马汉处在美国实力的上升期,美国海军需要突破老牌殖民帝国的固有势力范围。在科贝特所处的时代,英国已经是海洋霸权国家,需将海军转变为对殖民地和传统陆权强国进攻的利器。因此,马汉的海权论更多是为美国争夺霸权服务的,所以其研究目的是夺取霸权;而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则是服务于英国霸权的维系与保持,因此其研究目的是维护霸权。(二)研究的深度不同。马汉与科贝特的职业与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其在研究的深度上有所不同。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马汉受约米尼的影响较大,他更注重研究如何打赢海战,如何用海权来获取优势;而律师出身且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科贝特则具有更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哲学功底,他更推崇克劳塞维茨,其研究更加注重从大战略的视角研究海权,显得更加深刻。(三)对海战的作战任务认识不同。作为海军军官的马汉认为,海战的作战任务就是通过舰队决战来消灭敌方主力舰队,进而夺取制海权,从而建立海权,为国家的发展服务。马汉海军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应将夺取和控制制海权作为海军战略的目标,应坚持集中兵力、舰队决战、攻势作战和内线作战等原则,以达到海军的战略目标。2而科贝特则认为,海战并不以摧毁敌人的作战舰队为动因和最终目的,甚至也不以摧毁敌人的巡洋舰兵力为最终目标。3英国海军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进行海陆联合作战,通过这样的作战方式为英国提供有利的战略态势。简言之,马汉认为海战的作战任务是夺取制海权,而科贝特则认为海战的作战任务不仅仅是夺取制海权,还包括运用制海权。(四)对海权的认识不同。马汉认为海权是大国兴衰的关键,是扩张和夺取霸权的工具,并将海权的地位与作用绝对化了。科贝特则认为海权不仅仅是扩张的关键,也是霸权护持的工具,更是实现外交目的的工具。同时科贝特敏锐地意识到,海权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必须要和陆上力量配合使用才能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五)海权理论背后的技术形态不同。就技术形态而言,人类的战争分为四个阶段: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时代以及信息化战争时代。马汉和科贝特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热兵器时代与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分水岭。就海军而言,这两个时代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风帆动力而后者实现了蒸汽动力。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中大多是对风帆时代的海军战略战术进行总结与分析,而科贝特的著作则较晚问世,更多的是对机械化战争时代海战的前瞻与预测。尽管二者生活的时代相距并不远,甚至大多重合,但是在技术形态上,二者有着较大不同。大致可以说,马汉海权论的技术形态更多地体现了热兵器时代的特征,1而科贝特海洋战略观更为贴近机械化战争时代的脉搏。三、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实践及影响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贝特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国势强盛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时期,英国实力的标志反映在许多方面:皇家海军力量的激增,其实力相当于其他任何两个最大的舰队;全球各地都有无与伦比的海军基地网和海底电缆通信站;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运载着世界最大贸易国的货物;伦敦金融区的金融服务业,使英国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投资者、银行家、保险商以及商品交易者。2当时的英国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就是从英国海军的现实出发,为其量身订做的一整套优势海军战略理论。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所处的战略地位与当年的英国海军极为相似,也是处于一枝独秀的绝对优势地位,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尤其是有限战争理论和海陆联合作战思想,非常契合美国海军转型的理论需要。因此,海洋战略观主要影响的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海军强国。由于科贝特曾出任英国海军部的高级顾问,其思想和战略直接影响英国最高决策层,因此科贝特海洋战略观对英国的影响主要是在科贝特的任期内,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科贝特思想体系影响的主要是达达尼尔远征和日德兰海战。达达尼尔远征是科贝特海陆联合作战构想的一次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西线战局就陷入僵持阶段。为打开局面,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派遣海军远征达达尼尔海峡,以截断土耳其军队的联系,保障援俄物资的运输通畅,并争取巴尔干国家加入协约国一方。在1915年3月18日进行的海上攻击中,英法联合舰队损失惨重,被迫返航爱琴海。海上进攻受挫后,协约国军队决定进攻海峡以西的加里波利半岛。从4月25日开始攻击至12月19日被迫撤退,英法联军投入近50万兵力,其中英军41万,法军为7.9万。战斗结果是英军伤亡21.4万,法军伤亡4.7万。达达尼尔远征失败后,丘吉尔被调离内阁。1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因此遭受极大非议。可以说,由于种种原因,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正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过于超前。当时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至关重要的战场侦察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由海向陆的力量投射能力与技术不能满足需要,使海陆联合作战面临火力压制能力不足、通讯不畅以及战场情况不明等不利因素,最终使达达尼尔远征无功而返。当人类战争技术形态进入信息化战争后,上述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贝特的思想才开始重新得到重视。在现代历史上,由于自由霸权国(最早是荷兰,后来是英国和美国)无一例外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因而除主导型经济技术领域及海军上的领先优势外,保持欧洲(欧亚)大陆强国间均势同样是它们用以维护自身权力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如果某个单一国家取得欧洲(欧亚)大陆的霸权,那么它也将会获得必要的资源,从而能够对主导性海洋强国及其自由国际体系领导者的地位发起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兼自由国际体系领导者总是在针对霸权觊觎国的制衡同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原因。其次,一旦某个单一国家取得欧洲(欧亚)大陆的霸权,那么它也同时会有能力使整个大陆市场对主导性海洋强国和自由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完全封闭,而后者在保持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上的既得利益,则要求体系中的核心区域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对自己及其追随者的门户开放。正因为保持欧洲(欧亚)大陆强国间均势直接关系到主导性海洋强国和自由国际政治经济体系领导者的相对权力优势,因而它们历来将那些试图夺取欧洲(欧亚)大陆霸权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头号敌人;这也是经典地理政治思想家的关注焦点。而导致这种关注的核心要素在于,欧洲(欧亚)大陆的总体资源(包括由此形成的军事潜力)一直都远远超过现代历史上任何时期中的主导性海洋国家兼自由国际政治经济体系领导者的总体资源。因而除保持绝对优势的海外力量,无论是历史上的英国还是当今世界的美国,它们都同样将保持欧洲(欧亚)大陆的均势看作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1因此,冷战后的美国与科贝特时期的大英帝国极为相似,一极独霸的国际地位、举世无双的海军以及维护霸权的战略目标等使美国需要一种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的海军战略来指导美国海军的建设。对美国海军而言,冷战结束后,其战场环境、作战理念、作战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解体,强大而恐怖的苏联红海军不复存在,美国海军的作战对象由“蓝水海军”转变为“黄水海军”;其作战环境由远洋转变为近海甚至是沿岸;面对的威胁也由传统安全转变为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并重。2科贝特的思想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海洋战略的若干原则》于1988年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再版并被列为美海军军官必读的经典著作。美国海军于1993年在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召开了一场题为“马汉还不够”的学术研讨会,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又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冷战后美国海军战略思维转型的序幕。美国海军的高级将领和理论家们普遍认为,“后冷战时代”处于战略转型期的美国海军正需要科贝特的战略理论作为其行动指南。3美海军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战略思想文件,为美海军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指导。这些文件主要包括:《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From the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战略白皮书4、《前沿存在——由海向陆》(Forward…From the Sea)战略白皮书5、《2020海军远景:未来——由海向陆》(U.S.Navy Vision 2020)6、《海军学说》(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NDP)1,Naval Warfare)7、《联合作战中的海军战斗概念》(Naval Operations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1、《海军作战概念2006》文件(Naval OperationsConcept 2006)2、《海军作战概念2010》(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3、《联合愿景2010:海军战争实施》(Joint Vision 2010:Naval Warfare Imperatives)4、《空海一体战联合战斗文件》(Air 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Concept)5、《海军转型路线图》(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6、《21世纪海海上力量》(Sea Power 21)发展构想7、《提高网络化的海上基地》(EnhancedNetworked Seabasing)8、《海军转型路线图(2003年版)》(Naval TransformationRoadmap)9等文件。这些文件对美国海军的技术形态由冷战时代的机械化向后冷战时代的信息化过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既指出了美国海军战略的新转型方向,也涵盖了海军战略新转型的具体内容。其中由美国海军部长、海军作战部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于1992年9月共同批准的《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颁布后,美国就开始了海军战略的新转型。该白皮书一改“海权论”的传统教义,在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将在大洋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当作首要任务,而是将支援近岸和陆上作战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成为自“海权论”提出以来最重要的海军文献。白皮书中所提出的“由海向陆”战略反映了新时期美国海军在国家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作战任务、作战方式等方面转型的开始。1美国海军于1994年10月发表的《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则在肯定了两年前《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中所阐释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根本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从海到陆”的作战思想,提出并论述了海上力量“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的重要性。对美国海军而言,冷战结束后,其战场环境、作战理念、作战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海军迫切需要进行以海制陆的战略转型,以维系其霸权地位。这与科贝特时期大英帝国的国际战略目标惊人地相似。美国海军转型中的以海制陆思想就是对科贝特海陆联合作战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英国著名海权思想家杰弗·里蒂尔(Geoffrey Till)对美海军战略转型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时指出,转型的核心文件《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是这样描述远征的:“海军利用其掌握的沿海地区制海权,通过海洋将大部队进行机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全天候作战,并由此形成高强度高精度的进攻性力量。军事力量投射需要集中机动性、任务弹性以及高技术对敌薄弱环节进行打击。”这话可能不是完全源自于科贝特,但其概念是的。2由此可见,科贝特的海海洋战略观是美国海军转型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事实已经成为国际海权研究领域的共识。四、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批评科贝特海洋战略观虽然包含了许多积极因素,但是正如约米尼所言:“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是尽善尽美的。”任何战略思想都是战略家个人背景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受时代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存在缺陷,其思想必然带有任何人类思想活动必然带有的历史局限性。3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由三部分,即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海军战略组成。军界和学术界对海洋战略观的非议主要也集中在这三个领域。具体来说,他们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批评如下:(一)国家战略方面。科贝特的海洋战略无疑是为巩固和维护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而为其量身定做的一套战略理论,其本质目的与马汉的海权论等源于西方的战略思想一样,都是希望通过控制海洋来夺取或保持世界霸权,同样折射出对力量和武力的崇拜,强调海上争霸和陆上争权,极富进攻性和侵略性。1这种进攻性与侵略性的战略带来了三个矛盾:有限战争与大陆承诺之间的矛盾、主力决战及保护交通线和商业封锁之间的矛盾、衰落的大国与维持海上强权之间的矛盾。2维护海上霸权耗尽了大英帝国的国力,使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慢慢衰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得不开始将世界霸主的地位非常不情愿地交给了美国。3(二)军事战略方面。科贝特认为海军必须学会运用自己广泛的能力去给敌人施加压力,因为敌人将支援自己的陆军并力求实现该战争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他强调陆海军联合作战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英国在欧洲战争中运用自己海上实力的最有效途径。4为了在有限战争中取胜,需要有能力占领和守住一个足够重要的有限目标,迫使敌人坐到谈判桌上来。这对于一个只能依赖陆上力量的国家来说是很难以达到的,但是掌握海上优势的国家却能达到,例如在达到政治目的之前,凭借其制海权,可以夺取、孤立和控制远离敌国本土的殖民地。科贝特声称,正是这种方式曾经创造了大英帝国,并使它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得到增强。但他没有同时指出,如果英国没有大陆盟国支持,而且自己派出地面部队直接支援盟国的大陆作战,那么要取得这一类巨大胜利是不可能的。5科贝特忽视了大陆盟国对战争胜利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三)海军战略方面。有人认为,科贝特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贬低了商船战的威胁,从而鼓励了海军中久已存在的忽视商船战的危险倾向。第二,他没有遵循马汉的主张去强调护航运输队系统的战术优越性,从而犯了英国海军思想史上最大的错误。6还有人认为,科贝特未曾预料敌方潜艇在战争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他相信商船有较高的速度,不易被毁,所以对于潜艇战的价值作了错误的低估。他还有轻视巡洋舰的趋势,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巡洋舰在袭击商船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成绩远超过其预判。然而,科贝特最大的失败也许是他造成一种印象,使人相信舰队若能凭借其存在和地理优势来确保制海权,即无与敌军交战之必要。1尽管科贝特海洋战略观存在以上种种不足,然而历史证明,他的观点是符合世界军事发展规律的。在20世纪被马汉海权论遮盖了光芒的科贝特海洋战略观在21世纪终于获得它应该获得的历史地位,新世纪美国海军转型的成就用实践证明了海洋战略观的合理与远见。结论作为海权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前的发展成果,海洋战略观表现出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该理论的价值。在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理论指导下,美国海军成功实施了战略转型,并在伊拉克战争等后冷战时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作战能力以及在信息化时代的适应能力。科贝特海洋战略观中所体现出的利用海权维护霸权的精髓至今对美国仍然有借鉴作用。这样的成功证明了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也证明了海权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包含科贝特海洋战略观的海权理论在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演进。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杨震 @方晓志$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 @杜雁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自从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将领马汉创立海权论以来,这个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流派就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英国著名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检验。海洋战略观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且极具逻辑性的战略理论。科贝特分别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海军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严密地对英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推理和论证。各级战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来考虑军事战略和海军战略。该理论逻辑严密,结构精巧,富于前瞻性,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海军,也对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海军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权论;;海洋战略观;;科贝特;;美国海军战略转型1国内学界此前也曾对海洋战略观进行研究,如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载《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4期,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载《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路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等,以上研究的侧重点是海洋战略观本身,而本文侧重研究海洋战略观在海权理论中的地位及影响。2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3同上,第111页。4[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金辅耀,赵祥龄,刘晓明,杜安夏,朱大华,胡平华译:《大国的兴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1 Paul M.Kennedy,The Realities behind Diplomacy,Glasgow:Fontana,1981,p.34. 2 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途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59页。 1胡杰:“海权危机背景下的英国海洋战略理论”,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3页。 2杨震,周云亨:“论军事技术对海权论发展的影响”,载《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第159页。 3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第119-120页。 4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p.40. 5 Ibid.,p.39. 1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74. 2 Ibid.,p.159. 3 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4页。 4同上,第4页。 5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66. 1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7. 2 Ibid.,p.8. 3 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5页。4同上,第3页。 1 John Gooch,Maritime Command:Mahan and Corbett,Colin S Gray Roger W.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p.43. 2 何树才编著:《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3[英]朱利安·S·科贝特著,仇昊译:《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页。 1杨震:“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第116 页。 2[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218-219页。 1高岱编著:《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 1 Walt W.Rostow,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Arena,New York:Harper&Row,1960,p.543. 2 杨震,周云亨:“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型”,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12月,第103页。 3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第120页。 4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September 1992,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 5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Forward…From the Sea,October 1994,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 6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U.S.Navy Vision 2020.September1992,http://www.bupers.navy.mil/NR/rdonlyres/1E1DFD27-27D0-4995-8B61-A37FC53B1394/0/2020 Vision Print.pdf 7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NDP)1,Naval Warfare,28,March1994,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1.pdf 1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2002,.http://www.jhuapl.edu/Maritime 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 2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2006,http://www.quantico.usmc.mil/seabasing/docs/Naval_Operations_Concept_2006.pdf 3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 4 Jaime Navarro,Joint Vision 2010:Naval Warfare Imperatives,19 May,1997,http://dodreports.com/ada328093 5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Air 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May,2010,http://www.csbaonline.org/4Publications/Pub Library/R.20100518.Air_Sea_Battle__A_/R.20100518.Air_Sea_Battle__A_.pdf 6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July 2002,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 7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Sea Power 21,October 2002,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0年8月12日。) 8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Enhanced Networked Seabasing,2002,http://www.dtic.mil/ndia/2002expwar/meyer.pdf 9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foreword,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 1金文凯:“新世纪鱼雷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载《鱼雷技术》2001年第1期,第16页。 2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Frank Cass,Inc.,2004,p.59. 3 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第129页。 1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8页。 2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路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61页。 3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43页。 4[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48页。 5同上,第49页。 6[美]B·麦克尔·兰弗特:《军事战略的艺术与实践》,美国国防大学,1984年版,第156 -161页。 1钮先钟:《战略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99页。

专辑代码:
G;

更新日期:
2015-09-25

专题子栏目代码:
G121_1;

第一责任人:
杨震;

核心期刊:
Y

出版日期:
2015-07-05

机标关键词:
科贝特;战略观;海权论;美国海军;海军战略;后冷战时代;军事战略;地缘政治学;朱利安;国际社会;

SYS_VSM:
战略观:9572,海权论:1402,海洋战略观:1019,第一次世界大战:1005,美国海军:980,海军战略:803,朱利安:791,国家战略:753,科贝特:636,制海权:600,

页数:
14

文件大小:
91K

DOI:
CNKI:SUN:GJGC.0.2015-04-010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116-129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302

被引频次:
4

FFD:
1.154422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1;

影响因子:
0.921

专题整刊代码:
G108

复合专题代码:
G121;G108;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G;

语种:
中文;

年期:
201504

基金代码:
F0;

期刊栏目层次:
国际政治

作者代码:
27989455;27103348;

机构代码:
0017986;0269230;

表名:
CJFD2015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017986:27989455;0269230:27103348,0269230:27103348;

卷期号:
No.136

THNAME:
GJGC201504

CSSCI期刊:
Y

热度:
0

省代码:
0010;0015;

出版物代码:
CJFD_GJGC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2024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科贝特:97.2*498.389;美国海军战略转型:48.5*244.689;战略观:42.4*197.522;海军部:2*6.11589;海军战略:17.2*94.903;军事战略:17.2*47.4515;朱利安:7.2*36.9177;海权论:15*73.3949;海洋战略观:8.2*38.1737;篇长:11559

NVSM_分组:
科贝特;美国海军战略转型;战略观;海军部;海军战略;朱利安;海权论;海洋战略观;

第一作者H指数:
0

CI指数:
412.552

第一机构: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第一作者代码:
27989455

第一机构代码:
0017986

主要主题:
科贝特;战略观;朱利安;海洋战略观;

次要主题:
美国海军战略转型;海军部;海军战略;海权论;

机构作者名称:
_杨震;;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_方晓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_杜雁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_杜雁芸;;

人工标识码:
22

五版分类号:
D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