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精神的浸染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其精髓即是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核心都是和谐理念。生态旅游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旅游者、旅游开发者、当地居民不仅要获得旅游地带来的精神享受,更要注重对当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1]。在我国提倡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能使游客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是回归自然、和谐、宁静、淡泊、俭朴等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是追求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茶文化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基础。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发展是传统与现代的时尚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文化、经济、环境各方面如何和谐统一的问题。1茶文化生态旅游现状据资料显示,当前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主要源于茶文化具有区域性和历史性。就国外来说,印度、斯里兰卡、英国、韩国、日本等传统饮茶国家就保留了相对完整和成熟的茶文化[2]。唐代陆羽《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表明我国茶叶主产区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国内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对茶文化的生态旅游开发相对较早,也相对成功。例如杭州、武夷山作为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盛产历史名茶西湖龙井和武夷岩茶,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起着领军作用。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茶文化底蕴的支撑,而且需要区域生态资源和旅游配套设施的支撑。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从1995年到1999年对国内5个著名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试点,其中生态旅游规划制定和实施较成功的是武夷山和西双版纳[3],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在区域生态资源保护方面,武夷山立足生态,对于破坏生态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4]。旅游配套设施,交通方面开通了合福高铁。2015年7月,在合福高铁开通的第一个月,武夷山共接待游客129.75万人次,同比增长51.87%。为了留下高速增加的游客又不破坏景区环境,武夷山在景区附近建立度假区,大力发展民宿。2宜宾市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分析2.1种茶销茶历史资源宜宾古称!道、戎州、叙府,“!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载”[5]。宜宾自然生态环境宜茶性强,产茶历史悠久。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有:“东至鱼腹(今奉节)西至!道(今宜宾……园有芳篛、香茗……荼(指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公元前1000多年的宜宾已有茶叶种植生产,茶叶作为土特产向周王朝纳贡。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指出8个茶叶品质较佳的产地,其中之一就是剑南区域的宜泸地区,可见唐代的宜宾已在全国茶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唐史》里记载的50多种名茶中有18种出自四川,其中就包括宜宾珙县曹营鹿鸣村出产的“鹿鸣茶”、兴文梅岭出产的“梅岭茶”等[5]。宋代宜宾成为滇藏线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当时全国有八大茶马交易场,宜宾的叙州、长宁县占了2个。宜宾的“茶马交易场”主要以宜宾县黄山的龙芽茶、筠连县的黄芽茶、宜宾的明前毛尖、大宗的团茶等换取马匹、盐及其他日用品[6]。明代主要产茶的筠连县、高县、珙县成为茶税收入最重要的地区。明正统八年(1443年),每斤茶抵钞1贯,可见叙茶之贵,茶税之高。珙县曹营出产的“鹿鸣”,在明代已列入贡品[7]。清朝时宜宾茶叶生产重新恢复并逐渐繁荣至今。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川宜宾的茶是做“康砖”的好原料,叫“南路边茶”或“下河茶”,很受西藏同胞的欢迎。新中国成立之后,因出口需要,中国大规模生产红茶创汇,宜宾成为川红工夫的发源地。2.2茶文化历史资源2.2.1著名茶人遗迹历代著名茶人在宜宾留下诸多遗迹,为宜宾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资源,成为宜宾茶文化资源的亮点。历史上有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等;宋代诗人黄庭坚、刘兼、苏轼、苏辙、范成大、陆游等;明代诗人杨慎、曹学全等;清代诗人顾汝修、张问陶、刘光第等来宜宾居停,留下了许多赞美宜宾的诗词歌赋和饮茶名篇[8-9]。宜宾4A景区流杯池公园与茶有密切的渊源。晋代王羲之在兰亭曲水边以羽觞载酒杯漂流而下,友人取酒吟诗而留“曲水流觞”之雅事。流传至唐代,茶人吕温在3月3日在曲水边“曲水流觞”,以茶代酒始行曲水茶宴。黄庭坚于公元1098年在戎州度过了3年的贬谪生活,黄庭坚在天柱山(崔科山)下的1处巨石裂成的天然峡谷中凿曲曲折折的石渠并引山泉水以通,而后石壁上刻“曲水流觞”4字,黄庭坚和宜宾的文人雅士常在此聚会,举办曲水茶宴、酒会,故命名为“流杯池”。池两侧石壁还有宋、元、明、清历代名人诗词、书法石刻遗迹90多处,成为宜宾茶文化与酒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2.2茶俗文化资源宜宾的茶风茶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祭天地、祭祖先要祭茶;走亲访友要封茶;结亲送礼要送茶;娘家父母过寿,女儿要回家烧茶;扯皮撕筋(土语,即民事纠纷)请吃茶;过年耍龙灯要摆茶;中秋赏月必设茶[10]。在兴文县、珙县、筠连县有11个苗族乡,在宜宾县、长宁县南部等地有苗族村,共有苗族同胞7万多人。宜宾苗胞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浓郁的苗乡风情,如经“三凉三沸”熬炖的酽茶乃苗乡有名的待客饮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宜宾卷》中所搜集的民间歌谣17000多首中,有茶歌茶谚100余首,别具川南地域文化特色与民族风土人情,代代相传,影响深远[8]。这些茶俗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传递了千百年的宜宾茶文化。2.2.3茶马五尺道在古代南丝绸之路上,宜宾是重要的茶叶和茶文化资源输出地。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宋时期宜宾曾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场所,宜宾的走马街就是这段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迹,同时也标示着茶文化的传承。在宜宾境保留的茶马古道以五尺道最具开发价值。五尺道又称滇!古道、!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人修建的。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教授、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研究员在筠连县境内发现了总长约7000 m,用石板和鹅卵石等铺就的一段秦“五尺道”,其道路上残留的马蹄印痕等,见证了这条道路昔日的繁华。在“五尺道”的一些关卡上,还发现了目前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代关卡凌云关、隐豹关等。2012年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出炉,宜宾茶区筠连的“五尺道”名列其中[11]。2013年五尺道成为筠连旅游新名片,这段千年古道上承载的茶文化记忆,正待进一步发掘。2.3生态旅游资源2.3.1旅游基础条件宜宾陆地观景资源丰富,“竹海+石海+花海”,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一批国家AAAA级景区在2015年8月举行的“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后更为美丽。同月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批准宜宾市翠屏区流杯池公园、南溪区南溪古街景区、长宁县七洞沟景区3处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2]。截至目前,宜宾市还有长宁县蜀南竹海、兴文县石海洞乡、江安县夕佳山古民居、李庄古镇共计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宜宾还拥有长宁县梅硐镇竹林石林景区和长宁县佛来山景区两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2.3.2茶乡生态资源宜宾名茶生产基地与旅游景区地域组合较好。宜宾茶乡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许多茶场颇具旅游价值。距离市区最近的七星山森林公园,茶与竹、栀子花相映成趣。金秋湖叙府龙芽科技园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黄山茶场的古茶树群、珙县永兴茶场万亩茶山、筠连清溪沟茶文化生态观光园景区、高县早白尖茶叶集团的观光茶山、等都是值得进一步开发的茶乡生态旅游资源。以金秋湖为例,其原生态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山丘千姿百态,龙爪状的沟壑与清澈如碧的金秋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宜茶的小气候环境,土壤以紫色土、黄壤、及黄棕壤为主,土质肥沃,富含锌、硒等矿物质,透气性良好。现已经建成万亩生态早茶基地,严格按照有机茶园标准要求,利用现代茶园栽培管理科技成果“茶园林窗嵌合式模型”进行种植,统一标准施肥、用药和田间管理,产品质量安全已建立了可追溯体系。位于金秋湖的叙府龙芽科技园拥有现代化茶树良种繁育园、标准化茶树种植示范园,并于2014年新建品种园引进了国内20多个优良品种。川茶集团建有专用原料基地茶园,主要以早白尖5号、名选131、福选9号等优良品种制作龙芽茶。筠连县清溪沟茶文化生态观光园总建筑面积36800 m2,建有茶文化小镇、茶博园、茶艺会所、会展培训中心、茶叶加工、观光园、鸟巢、茶文化购物街、花园餐厅、叠水湖、游客接待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2.4政策与交通条件2.4.1政府支持根据国内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表明,政府的支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宜宾市政府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致力于将宜宾市茶产业打造成继五粮液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和著名品牌。目前,宜宾市茶产业以发展无公害产品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并集中打造“宜宾早茶”品牌,恢复发展工夫红茶[5]。茶产业是宜宾现代农业发展规划“145”产业中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2013年,宜宾市有种茶乡镇143个,茶园面积达5.93万hm2,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3.78万hm2,茶业综合产值达80.63亿元,增幅6.7%。目前,“宜宾早茶”已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在茶区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将有利于增加茶农收入,提升茶农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4.2交通条件的改善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宜宾市,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相交处,是川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自古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称。宜宾市配套衔接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港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逐渐形成。铁路方面,途经宜宾市的内昆铁路是四川至广西防城港的陆上最短出海通道;2019年成都经宜宾到贵阳的成贵高铁建成后宜宾到成都和贵阳仅需1 h,到广州仅需4 h;未来宜宾市将有6条重要铁路相互交汇,成为成渝经济区连接珠三角、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铁路次级枢纽。公路方面,市内“半小时核心圈”“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宜宾至泸州、重庆、内江、水富、乐山等地的高速公路早已通车,宜宾至攀枝花、叙永、昭通等地的高速公路项目正加快推进。未来宜宾市通过公路可在3 h内直达成、渝、贵、昆等特大城市。水运方面,已初步成为金沙江、岷江流域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重要港口。航空方面,宜宾市民航机场航班每天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城市,架起了与特大城市的空中走廊[13]。便利的交通将为宜宾市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3宜宾市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建议3.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游客通过旅游活动受到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所谓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基于亲近、认识和体验茶叶生态环境的动机,在不损害茶叶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到相对原始的茶叶自然环境和纯朴的茶文化地区旅行,使旅游者获得关于茶叶生态方而的知识和受到一定的环境保护教育,同时促进茶叶种植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协调发展[14]。宜宾市具有良好的茶文化生态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注意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在生态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提升现有景点的茶文化内涵,完善旅游景点“吃茶、住茶、穿茶、游茶、购茶、学茶”的配套设施,挖掘现有景点综合潜能,形成集约化、组织化经营,加快产业化步伐,把单一的茶叶种植发展成为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使茶文化成为宜宾市的著名品牌,成为宜宾市经济新的增长点。3.2设计茶文化生态旅游线路单纯进行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本身的单一性、局限性而影响发展。宜宾市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有“蜀南三绝”的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珙县!人悬棺,另有宜宾市翠屏区流杯池公园、南溪区南溪古街景区、长宁县七洞沟景区、江安县夕佳山古民居、李庄古镇为AAAA级旅游景区。这些旅游地都与茶区相邻因此,将茶文化生态旅游应与宜宾主线旅游相地合,将不仅丰富宜宾的旅游项目,也将会成为宜宾市旅游的特色之一。现设计4条线路,可供参考:(1)金秋湖生态茶园—叙府龙芽科技园—流杯池公园—李庄古镇(两日游);(2)七星山森林公园—流杯池公园—李庄古镇—南溪古街(三日游);(3)长江零公里—李庄古镇—向家坝景区—筠连清溪沟茶文化生态观光园景区—筠连茶马古道(三日游);(4)兴文石海—兴文苗族茶俗—珙县!人悬棺—珙县鹿鸣万亩生态茶山(三日游)。国外生态旅游的形式大致分为文化型、科普型、生活型和自然保护型4种[15]。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茶文化生态资源,寻找茶文化旅游载体,将4种形式巧妙结合,推行参与游、特色游、体验游,例如让游客在生态茶园游玩中参与采茶、制茶;住在有茶俗特色的茶区民宿中;在民宿中品尝茶菜、制作茶食品;在茶叶科技园内普及茶学知识,体验制作茶染工艺品、茶护肤品等;在茶俗馆学品茶习特色茶艺;在茶马古道五尺道上体验马帮运茶,在流杯池公园参加曲水茶宴等活动,不仅给游客带来茶文化知识,也增加体验的愉悦感,丰富旅游活动项目和文化内涵,弘扬了茶文化。3.3创新茶文化旅游商品茶文化旅游商品应是市场认可的茶多元化利用产品与茶文化创意产品。其中发展较为迅猛的是将茶文化的天然、健康理念与饮食文化有机结合的茶膳与茶食品。茶膳在台湾、杭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受到消费都的青睐,也相应而生了知名的品牌,如台湾的天仁茶业旗下的喫茶趣、杭州的你我茶燕、上海的秋萍茶宴等。茶食品是新兴的饮食时尚,吃茶更加充分利用茶叶的营养成分,有效发挥茶叶的多种保健功能。天福茗茶、华祥苑、山国饮艺等茶叶公司开发出几十种茶食品包括茶糕点、茶蜜饯、茶糖、茶月饼等。将茶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现在宜宾市茶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在景区主要以传统茶产品为主,且种类以绿茶、红茶为主。在市场上的茶食品仅川茶集团开发的绿茶花生酥、龙芽脆、龙芽酥含茶糕点可见。应结合宜宾市特色让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不仅能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还能品尝到养生茶膳,自制茶食品。茶文化创意产品很多,除茶的多元化利用产品茶食品、茶饮料、茶染、茶保健品、茶日化用品外,与品茶相关茶具、工艺品也可开发为旅游商品,如香道用具、书画、插花用具等,但不能盲目发展,需结合当地的特色。宜宾市有蜀南竹海,竹制品为当地特产,可开发将茶文化相结合的竹产品如茶膳器皿、竹茶则、竹茶盘、竹茶杯、茶文化内容的竹雕工艺品等,将竹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共同发展。3.4社区参与,提升服务水平茶文化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是不仅突出了茶文化的投入,而且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旅游业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必将带动茶文化产业和服务等领域的精神消费的提高,也就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社区居民参与,大力发展民宿,建设结合当地人文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住所,将更有利于游客感受当地茶俗文化,感受茶区生态环境。在茶区发展民宿并吸收茶区居民作服务员,对保护茶区生态和增加茶农收入是双赢的效果,有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宜宾市茶区茶农的茶文化知识往往仅限于种茶制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服务水平较低。因此普及茶乡农户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茶文化知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将有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4结语宜宾市种茶制茶销茶历史悠久,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宜宾市在川南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有“蜀南三绝”的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珙县!人悬棺,这些旅游地都与茶区相邻,为宜宾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宜宾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应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基础,与宜宾市主要旅游线路结合,推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与生态乡村旅游,让游客在游玩中参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吃茶与用茶,参与茶俗活动和考察茶文化遗迹,从而给游客带来茶文化知识和体验,丰富旅游活动的项目和文化内涵,弘扬茶文化。因此,宜宾市茶文化生态旅游不仅是绿色经济产业,是特色富民产业,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古戎州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使宜宾市这个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焕发出新的茶文化神韵。宜宾市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思考@李丽霞$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宜宾644000
@罗学平$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宜宾644000
@赵先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古称僰道,种茶、销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浓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茶业基地与旅游景点的地域组合较好,有利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但须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茶区居民和旅游服务从业人同的茶文化素养,规划与现有景点结合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线路,创新茶文化旅游商品,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与生态乡村旅游,打造茶文化生态旅游绿色经济。茶文化;;生态旅游;;四川省宜宾市[1]赵文逸.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林学院,2009.
[2]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05,(2):13-14.
[3]洪剑明,冉东来.生态旅游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裴礼辉.武夷山:山水交响新乐章[N].闽北日报,2012-09-14(02).
[5]吴光镭,邬发田.悠悠茶乡——解读中国早茶之乡的品牌报告[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郑兴隆.宜宾茶史:戎州茗香三千载[N].宜宾日报,2008-3-19(A1).
[7]陈林.宜宾市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33):132-133.
[8]任德清.宜宾茶文化探源[J].农业考古,2007,(5):227-231.
[9]梅俊道.黄庭坚的咏茶诗[J].农业考古,1995,(4):118-119.
[10]李赵生,李晓琴.回味悠长数千载——宜宾早茶香四溢[N].宜宾日报,2011-03-21(A3).
[11]罗勇.筠连“五尺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N].成都商报,2012-07-27(33).
[12]程文帝.宜宾新增长宁七洞沟等3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EB/OL].http://www.ybxww.com/content/2015-8/25/2015825908423553888.htm,2015-08-15.
[13]宜宾市交通运输网.宜宾市交通运输概况[EB/OL].http://jtw.yb.gov.cn/content1.jsp?class Id=9202,2015-07-10.
[14]李锦顺.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6,(7):123-126.
[15]李维长.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2002,(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