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与崇左市天等、大新县接壤,南与越南高平省毗邻,西连那坡县,北界百色市、云南省富宁县,东北紧靠德保县.靖西县发展旅游业具有的优势:①享有西部地区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边境开发政策等政策优势;②沿边、近省会、接外省的区位优势;③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气候资源条件等.因此,靖西县政府一直将旅游业作为该县脱贫致富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发展重点,并提出了建设西南边陲旅游名城的目标.但靖西县山地生态系统的高脆弱性和对人为干扰的极高敏感性,决定了该县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易破坏性,如何合理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靖西县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关键.1 靖西县旅游开发现状 靖西县目前的旅游景点众多,东有三叠岭瀑布、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峡谷群;西有照阳关、灵山、黑旗军遗址、侬智高南天国遗址;南有旧州风光、鹅泉景区、十二道门古炮台、抗美援越遗址、爱布瀑布群;北有渠洋湖、胡志明洞.县城周围还有主山、宾山、大龙潭、中山公园、排隆山风景区、叫喊岩等等,可见靖西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2003年3月,中英联合科考探险队到靖西先考察探险,又初步探明了极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三个洞穴和一个新景点,如龙邦镇的音泉洞,壬庄乡二郎风景区等.中外专家认为靖西的旅游资源品位合等级非常高,可以开发成为全国一流面,向世界的景区.可见靖西县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靖西县开发初具规模的旅游景区分成五大景区:①通灵大峡谷景区:主要旅游开发项目为峡谷观光、地下河漂流、森林探险、旅游科普考察等;②鹅泉———旧州———龙邦景区:主要旅游开发项目为水域风光、壮乡田园景观、民俗风情、边关风貌、爱国主义教育等;③古龙山生态旅游景区;以峡谷观光、暗河漂流、瀑布探奇、科考探险为主要旅游开发项目;④渠洋湖景区:以水域景观、泛舟垂钓、岸上野炊为主要旅游开发项目;⑤爱布———十九渡———大兴景区:以瀑布景观、水域漂流、民俗风情、农家乐为主要旅游开发项目.近几年来,靖西县不断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扩大旅游宣传,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42万人次,增长6.7%,门票收入316.89万元,增长163.42%.但由于靖西县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开发支撑能力薄弱,旅游市场发育未完全,旅游管理尚未规范,旅游开发缺乏规划等原因,靖西县旅游景区普遍开发档次较低、布局散乱,少有品牌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旅游产业处在低层次的粗放型发展阶段.2 靖西县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靖西县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而目前靖西县旅游开发的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这一现状严重威胁着靖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靖西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深度开发,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游客的逐步增多,如果靖西县仍采取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而不注重合理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则其旅游区将有可能因过度开发、管理不善或游客超载等而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旅游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调.一般来说,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指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和旅游需求(指旅游者旅游活动)[1].(1)旅游开发可能对植物的不利影响①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如观光道、观景台等,不可避免会破坏旅游地植物,有可能损伤一些珍稀濒危植物;②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也会影响一些植物的存活;③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也会对旅游区植物产生不利影响,如随意采摘花木、任意砍伐树林作烧柴和帐篷等;④旅游者蜂涌而至,践踏植被,使一些地面裸露荒芜,土地板结,影响树木生长,降低植被生长量和覆盖面积.靖西旅游地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256科、1408属、4503种,其中不乏珍稀植物[2].如通灵大峡谷中的原始林区有2000多种植物,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众多,如出现在侏罗纪时代与恐龙同时生长的桫椤、莲子观音座蕨等蕨类植物以及金丝李、枧木、润楠、桄榔树、火焰树等珍稀植物.目前,主要由于开发不当、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靖西县不少旅游区的原生植被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旅游开发可能对动物的不利影响①干扰一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如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建设碎化了动物的生境;施工噪声和旅游交通工具噪声惊扰了动物生活,使动物受惊吓或改变生活地点或习性,甚至内脏出血、死亡;②土壤、水体污染导致动物生境恶化,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③少数游客在旅游区滥捕猎以及食用珍稀动物,使益鸟益兽减少.靖西县野生动物有43科、105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19种,多生活在茂密的山林中,如通灵大峡谷中就有许多野生动物.但旅游开发的活动,使野生动物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现已很少看到野生动物在山林中出没.(3)旅游开发可能对土壤的不利影响①大量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使绿地面积减少,破坏生态平衡;②由于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壤裸露面积增加,土壤质量下降,风沙化严重;③游人的践踏压力,使土壤板结,落叶层和腐殖质层破坏,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pH值上升[3].靖西县土壤以林、荒林土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微酸至中性反应,且土层深厚,适宜发展林业,但现在不少旅游地均出现土壤退化的现象,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大大影响了植被的生长.(4)旅游开发可能对水体的不利影响①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活污水、粪便垃圾、雨水淋溶渗滤液等)进入溪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质量下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同时影响旅游区的视觉景观;②以水为资源基础开展的漂流、游泳、垂钓、划船等旅游项目中,管理稍有不慎,也会给水体环境带来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靖西拥有瀑布、地表河、地下河、泉池、湖泊等类型多样的水体资源,水造就了靖西风光的秀灵,成为靖西旅游的亮点和特色.但目前靖西不少已开发的景点的水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鹅泉和大兴水乡河道由于开发较早、管理不善、游人较多等原因,水质已大不如以前,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随着靖西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如不加强保护水体资源,则可能会造成一些风景水体水质恶化,水域景观退化,制约靖西县旅游业的发展.(5)旅游开发可能对地质地貌的不利影响①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中常见的“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采石”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景观的完整性,导致地表水土流失和侵蚀.如旅游道路等设施会加剧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地下溶洞等旅游景点开发也有可能导致山体崩塌;②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一些地貌形态侵蚀速度加快.靖西县属岩溶山原地貌,具有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生态环境本底脆弱,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退化,将很难恢复其原生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目前靖西县的荒山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山地由于过度毁坏林木、采矿挖石而成为荒山、秃山,难见高大乔木,其中不乏旅游开发的原因.此外,一些旅游地发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6)旅游开发带来的噪声、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旅游开发也给旅游地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噪声、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施工噪声影响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生活,旅游者的噪声、景区和商业场所招徕旅游者的音响声等,破坏了旅游区的清静环境;②旅游者随意丢弃食品包装纸、塑料袋、饮料筒、啤酒瓶、果皮等,会造成大量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旅游区景观和环境卫生;③旅游区服务设施和交通工具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影响旅游区的大气环境,污染旅游区的空气.3 靖西县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旅游业是对环境依存度很高的产业之一,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针对靖西县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生态环境保护思路和对策.(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靖西县的旅游开发应从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出发,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并因地制宜做好旅游区功能布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结合桂西大旅游圈的构成和靖西旅游资源的特点科学设置旅游项目,保护性开发靖西生态环境资源,科学编制靖西县旅游开发规划;②要基于对整个景区的美学性和科学性的考虑进行深入的科学论证,保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和协调性;[4]③规划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有序开发.优先规划重点开发和完善条件成熟的旅游景区,并视其客源市场状况及发展变化决定开发方向、规模、档次和时间进度.目前,靖西县应重点培育通灵、旧州、鹅泉、爱布瀑布、古龙山峡谷群等旅游中心景区,做好这些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景区品位,以形成靖西旅游品牌,构筑靖西精品旅游线路,然后再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开发其它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区域.靖西县应抓住峡谷景观、水域风光、田园景色、边关风貌以及民俗风情的旅游特色,大力发展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漂流探险、科普考察、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绿色生态旅游产品.[2]④在规划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得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旅游区的生态的污染和破坏;旅游区内旅游路线的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力求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自然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在靖西县的区级水源林保护区内应杜绝大的开发活动,应适度开发作为德天大瀑布水源地之一的鹅泉风景区.(2)严格保护科学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即使可能复生也不能复原.因此,在靖西县旅游开发中要坚持边开发边保护的思想,在有效的保护下加以科学利用和开发.靖西县旅游的科学开发,必须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对各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估算,可以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对景区的游客实施有效而科学的调控,防止旅游地环境容量超载对旅游区资源、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而通过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预测与评价旅游开发活动对区内外大气、水、噪声及生态等环境的影响,并由此分析或制订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为旅游区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为旅游规划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4)生态建设污染治理靖西县属于山地喀斯特地貌区,长期以来的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如乱砍滥伐,坡地垦殖等,县域水土流失较为强烈,荒山石漠化现象普遍;此外,靖西县生态系统本身较脆弱,抗干扰能力低,系统结构易发生改变,功能易缺失,是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高发区,这些均严重制约了靖西县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旅游区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退化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如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控制现有经济林的规模,适当营造薪炭林,同时加快水源林建设;搞好景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在旅游线路两旁要实行林带绿化,或进行丘陵坡面绿化.为了保护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必须及早地治理,应结合村镇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如下措施:①严格控制污染源,停、转、迁“三废”排放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避免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污染;②推行清洁工程:农村禁止焚烧木材、农作物秸秆,推广标准化卫生养殖;修建沼气池,积极推广使用水电、天然气、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③旅游区内完善供水和污水处理措施:可借鉴广西龙胜梯田景区的方法,在景区建高位水池一座,具体工艺流程为:山溪水→取水构筑物→沉淀过滤→消毒→高位水池→用户.[5]旅游区当地居民原则上不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主要通过生态系统自然净化,但人畜粪便、农业有机固废等要求进入沼气池厌氧消化处理,旅游区的宾馆、饭店应建污水处理设施;④旅游区的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停车场、观景台以及沿途石板路均要求设置垃圾箱,垃圾日清后及时运往县城垃圾处理场处理.(5)制定法规强化管理靖西县生态系统较脆弱,制定相应的法规以规范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行为,强化法制管理尤为重要,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结合靖西县的实际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现行旅游风景区管理条例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一系列适合靖西县实际的细分法规和制度.如制定《靖西县旅游区水资源保护条例》、《靖西县旅游区经营管理条例》、《靖西县旅游区旅游者旅游条例》等,或者通过创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促使旅游区的环境管理进一步规范.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旅游环境且违背有关法规的人和事追究法律责任,努力防止和减少旅游区新的人为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坚持保护、开发、经营三统一的原则,健全旅游区的环境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加强统一管理,强化生态监管,严格目标责任制(6)加强宣传公众参与要加强环保宣传,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是资源,生态是优势,生态是形象,生态是品牌的观念.可在旅游区入口建宣传站、宣传栏,树立各种环保标语牌,进行游前环境保护教育,引导旅游者自觉遵守环境秩序.还可通过导游讲解进行游中生态环境知识普及和环境、资源保护教育,这就要求充实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生态学、环境学等科普知识.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开发建设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保护生态资源和重视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可积极鼓励青少年学生通过义务劳动的形式支持旅游区的建设,如清除垃圾,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建设活动等.4 结 语 随着靖西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负的环境效应,必须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采取多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以实现靖西县旅游业的腾飞.靖西县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探讨@李霞$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莫创荣$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黄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是靖西县脱贫致富的新经济增长点,该文概述了靖西县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外专家认为靖西的旅游资源品位合等级非常高,可以开发成为全国一流面,向世界的景区.并通过分析靖西县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为实现靖西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广西靖西县治编撰委员会.靖西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杜 炜.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4,(3):49-63.
[3] 李月兰,张伟强,谭丽燕.广西靖西县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16-19.
[4] 王月容.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3,30(2):37-39.
[5] 胥慧芹,姚 建,田 静.大邑县生态示范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J].四川环境,2003,22(4):4-7.
[6] 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等.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1):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