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史开始进入后冷战时代。两极格局的崩塌使全球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国际海权体系就是国际权力中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和印度洋。”1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将近75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印度洋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枢纽,又是世界的仓库,周围有丰富的资源,历来是大国角逐的战场。2南亚大国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为强大的国家,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地区大国,印度不仅始终不乏大国抱负,而且一直表现出强烈的世界大国地位欲求。印度一直将控制印度洋并保持在该地区的主要影响作为其获取和稳固大国地位的途径。在海权思想的指导下,印度制定并实施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军战略。其海军战略的主要观点就是要为印度打造一支远洋海军。对于远洋海军来说,为其提供补给、修理等后勤保障的海外军事基地是不可或缺的。为保证远洋海军的有效性,印度近年来不断在其本土之外设立海外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的设立必将对地区力量对比和安全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与印度同为正在发展海权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印度建设海外军事基地的经验将会给予中国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一、后冷战时代印度的海权思想及其海军战略马汉曾经说过,印度洋是决定21世纪命运的洋,其地位可想而知。有学者甚至认为,控制了印度洋,就切断了亚洲财富回流欧洲的最近渠道。3在地理位置上,印度洋西起阿拉伯海的霍尔木兹海峡,东至马六甲海峡,面积约7500万平方公里。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与经济价值的日益凸显,印度洋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4印度洋地区资源丰富,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高价值的矿产等,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景广阔。由于其地缘位置重要,这里同时也是国际海运贸易航线密集的地区,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支撑。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强大的国家,在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一直将对印度洋的有效控制作为其******123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重大项目“当代国际核政治和我国国家安全研究”(11&ZD181)的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Henry A.Kissinger,“The Debate We Need to Hav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7,2008.车辚:“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页。张文木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朱翠萍:“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动因、挑战与应对”,《南亚研究》,2012年第3期,第3页。海洋战略,甚至是国家战略的目标。1为达到建立地区霸权的目的,印度一直对印度洋周边地区的国家采取比较强硬的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后,印度除调整与美国的关系外,转而对该地区其他国家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加强与其交流合作、建立互信,试图通过“软实力”建立印度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冷战结束以来,为达到对印度洋有效控制的目标,印度提出了“东方海洋战略”的构想,强力推进“西挺东进”战略,力图掌控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广大地区。2所谓“西挺”,即向西穿越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濒临地中海;“东进”,即向东将活动范围扩展至南海甚至是太平洋边缘。3冷战后印度海军战略和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通过一系列文件构成:即《印度海洋学说》(The Maritime Doctrine)(2004年4月),《印度海军远景说明》(Indian Navys Vision Statement)(2006年5月),《印度海军转变路线图》(RoadMap to Transform Ation)(2006年10月),《自由的利用海洋:印度海洋军事战略》(FreedomUse the Seas:India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MMS)(2007年9月)。其中,《印度海洋学说》是最基本的文件。其核心思想在于:印度海军应从当前的近海防御和区域威慑思想转向远洋进攻战略,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来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结构合理、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蓝水海军;在控制整个印度洋的基础上,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非洲的广大海域。4印度海军可能具有如下四种用途:军事用途;外交用途;治安用途;人道主义用途。5印度海军承担的军事任务包括:控海;海基威慑;支援陆上战斗的行动;阻断敌人海上贸易;封锁敌方港口;牵制敌军;设立禁区;在作战区域显示存在;保护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海运控制;低强度海上军事行动。6从印度海军的发展和印度海军战略的目标和性质来看,印度的海军战略及其对印度洋周边的地缘战略是一种内含强势控制意图的带有明显扩张性的海权战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印度海军实力不断完善,海军活动范围逐渐由周边海域向远洋进发,海上利益范围不断扩大,海军战略目标也由巩固印度洋的支配地位逐渐向控制更广阔的海域拓展。从海军建设的特点和已经拥有的实力可以看出,印度已经完成了从海军守势战略向攻势战略的转变。尽管印度充当印度洋霸主的愿望仍未实现,但是作为印度洋海上强国的实力已得到体现,即使是超级大国在印度洋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7二、远洋海军与海外军事基地上述观念必然使得印度海军的行动区域非常之广,包括了完全控制区、中等控制区和软控制区,而这远远超越了印度现有的能力。印度认识到有必要在三个战略区域的基础上区分核心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印度所谓的核心利益区(Primary Areas)包括:(1)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主要包括印度的专属经济区、岛屿和岛屿延伸;(2)进出印度洋的战略要点,主要包括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好望角;(3)印度洋上的岛屿国家;(4)作为印度石油供给主要来源的波斯湾;(5)穿越印度洋的主要国际海洋运输通道(ISLs)。而印度所谓的次要利益区(Secondary Areas)则包括:(1)印度洋南部地区;(2)红海;(3)南中国海;(4)太平洋东部地区。在现有资源和实力条件下,印度现行的海洋安全战略仅关注核心利益区。8为控制如此广袤的海域,印度必须发展一支能够在远离本土有效执行各种任务的远洋海军。然而,海军是一个对后勤依赖非常强的军种。特别是远洋海军,在远离本土的公海大洋执行任务的时候需要定期补给燃料、弹药、给养等物资,而舰船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也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甚至进行修理。上述后勤工作有许多必须在陆地上开展作业而无法在海上进行。对执行远洋任务的海军来说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终止任务返回本土;二是建立海外军事基地。而终止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示失败。此外,从空间上看,实力扩散遵循着距离衰减规律(distance decay):一方面,实力在越来越大的圆周内扩散,其密度和强度会相应地削减;另一方面,假若各单位面积控制所需的费用相等,则势力范围(面积)的扩大,整个控制成本将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国家实力与距离呈现出反比例的函数关系:国家在本国领土之内,其影响力可以达到最大值;随着与国家本土距离的递增,国家的外部影响力也逐渐减弱,以至于无。大国为保证其在区域或者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或者实行同盟战略。如英国为保证广大的海外利益,在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建立了一系列海军基地,作为其力量投送和传递的节点;当今的美国,则熟练地运用同盟战略,很多的时候,依靠其不同地区的不同层次盟国来显示力量存在,扩大它的影响力。“9·11”事件以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除了依靠自身强大的海军进行力量投送之外,还依靠了各种层次的盟国,如北约、巴基斯坦等。1所谓“海外军事基地”,指一国在海外领地、属地、海外省、海外托管地以及在该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外驻扎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进行特定的军事活动、建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施的地区。2海外军事基地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缘政治背景下,差异较大。殖民时期,大国在海外军事基地的功能主要是为商船和战舰出海提供补给,躲避各种自然和政治风险。18世纪后期开始,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船舶航行依靠的主要动力从风力转向蒸汽机,为蒸汽动力船舶提供加煤站逐步成为各个航海停靠基地的主要功能。欧洲殖民大国或是以提供援助的利诱方式,或是以诉诸武力的胁迫方式,获得这些海上停泊据点,使这些大国的船员和船舶得以安全停靠在这些港口基地;殖民大国以这些基地为“桥头堡”,不断向内陆纵深地区扩展势力,直到将这些港口和陆上地区变成殖民地。同时,出于战争的需要,欧洲殖民列强在国际航道沿途需要一些类似好望角、圣赫勒拿岛、毛里求斯这样的海军基地,这些海军基地的首要功能不是开展贸易,而是为了预防,或是进攻他国,后逐步演变成具有军事战略性质的海军基地。3归纳起来,海外军事基地主要具有军事作战、外交宣示、政治改造、关系塑造、军事训练、维和抢险及其他衍生功能。严格来说,海外军事基地的首要功能是军事作战,其他都是军事作战的衍生功能。军事作战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前沿作战、情报搜集、军事封锁、装备维修和军事遏制等。殖民时期,海外军事基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海洋运输兵力以维护国际贸易航线畅通、确保海上航线安全、控制关键海峡与水道、阻止其他大国控制战略地区等。4从作战支撑功能上看,现代军事基地的功能主要包括兵力驻泊、后勤补给、装备维护、战略预警、通信指挥等功能。传统的兵力驻泊、后勤补给、装备维护仍是海外军事基地的基本功能,也是其发挥军事支撑作用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军事变革的推进,海外军事基地在战略预警、通信指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从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情况看,指挥通信功能主要包括战区指挥控制、信卫星地面接受站、对潜通信等,战略预警功能主要包括卫星跟踪、拦截敌方的通信、雷达、导弹遥测等信号,以及水下潜艇探测、潜艇导弹发射准确定位,空基海洋监视、核爆炸检测等。这些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成为海外军事基地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关键。5海外军事基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海外军事基地使用国通常有自由进出军事基地的权利,换言之,海外军事基地具有“独立管理”的特点,使军事区与民事区分割开来,享有一定的“治外法权”。第二,从地域分布来看,海外军事基地要么位于部署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海外领土上,要么位于部署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外,前者如海外领地、属地、海外省和飞地等,后者如部署在公海或他国土地上的军事设施。第三,海外军事基地主要承担作战、侦察、威慑、指挥、控制、情报等军事任务而不是民事任务,尽管21世纪许多军事基地也兼具赈灾、公共外交、医疗援助、援建工程项目等民事任务,即“硬力量的软运用”。与柔性军事存在相比,海外军事基地干预能力更强,增加了威慑可信度,但基地部署国与东道国发生摩擦的概率增加,且维持基地的经济成本更高。柔性军事存在包括临时部署的武装力量、技术停靠站和停泊处、联合军事演习场地、武官机构、军事补给站、维修基地、海外军火仓库、联合情报站、侦察设施、航空航天跟踪设施、地震监测站、临时使用的军事设施、军事巡逻、海外维和部队、派驻军事训练人员和顾问等。1不考虑国家意图等原因,海外军事基地就是为了克服距离衰减规律而出现的。没有海外基地,仅靠本土作为唯一的力量场对远在本土之外的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事态发挥影响,为了克服距离摩擦必然消耗巨大,既做不到快捷及时,也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因此,作为力量场的海外军事基地显然能够满足国家维护海外战略利益的需求。2三、印度海军的海外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基地属于国际政治的范畴,却打上了国内政治博弈的痕迹。首先,从战略原则来看,进攻性、海洋性、外向型战略原则更有助于海外军事基地的建立,防御性、陆权性、保守性战略原则更会抑制海外军事基地的建立,地缘政治主导型大国比地缘经济主导型大国更易于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其次,从财政状况来看,一国经济增长迅速、财政状况良好和国防投入的数额与比例增加,更有助于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反之则不利于其海外军事基地的建立;再次,军事技术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军事技术的提高一方面减轻了一国在权力投射方面对海外军事基地的依赖,另一方面,一国军事投射能力的增加和“反介入”技术的提升,使该国海外利益的内涵更加丰富,迫使该国通过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保护海外利益;最后,利益集团,包括反对党、国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非决策群体形成的共识往往形成推动力量,对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和对外决策亦起到重要影响作用。3印度近年来的海外军事基地建设正是在进攻性、海洋性、外向型战略原则指导下,良好的财政状况支撑下进行的。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印度远洋海军,在此只介绍与印度海军相关的海外军事基地。印度海军已经在安达曼群岛设立了军事基地,并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一个监听站。未来还打算扩建在安达曼群岛的海军基地,并打算在马尔代夫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和一个监听站,并在马达加斯加增建一个海军的驻泊地。其基本情况如下:(一)安达曼群岛基地。印度提出要打造真正的蓝水海军,实现从“区域性威慑与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而海军的核心战略区域也从传统的南亚次大陆周边到波斯湾之间的海域,逐步扩展到马六甲海峡及其以外区域。这样的战略指导自然而然地将安达曼群岛的军事价值凸显了出来。印度安达曼群岛位于印度洋的东北部,地处孟加拉湾与安达曼海的交界之处,其所处的位置正好扼守住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洋的西出口,是当之无愧的海上战略要冲,也是印度的东方门户。它是由572座岛屿组成的“岛链”,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约30多座。2001年,印度在该群岛首府布莱尔港成立了安达曼-尼科巴三军联合司令部,这是印度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三军联合司令部。其指挥权在陆、海、空三军间轮换,并直接向参联会主席报告。目前印度主要在安达曼群岛部署了一个步兵旅、10余艘小型舰艇(以两栖登陆艇为主),还有一批海上巡逻机、直升机和少量战斗机。从其兵力配置来看,印军在这一区域主要承担的是侦察防御任务,例如:海上侦察、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援助、海上缉毒、打击海盗等任务。印度国防部出版的杂志强调说,联合司令部获得的授权要求其确保进入印度洋的东部通道免受敌对势力的威胁,这些通道包括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桑达海峡等。近年来,联合司令部还负责监视其他国家在印度洋的活动。如今,安达曼群岛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使其正在成为印度在印度洋北部海域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前进平台、未来在该海域进行沿海作战的重要基地。《冷和平:中印在21世纪的竞争》一书作者杰夫·史密斯曾亲赴安达曼群岛考察,指出这一群岛链是具有极高地缘战略价值的宝贵财富,并将在未来中印海上竞争中扮演关键角色。而按照印度国防部的设想,未来印度将把安达曼群岛打造为新的战略前哨。在海军方面,印度计划扩建该群岛港口,确保2022年能在此部署32艘军舰,并为在附近海域包括南海执行任务的战舰提供停靠补给,并考虑在南部卡莫尔塔港建设潜艇基地。印度还打算向美国波音公司再购买4架P-8I“海神”反潜巡逻机,增强在安达曼群岛区域的反潜侦察能力;陆军方面计划在未来三年向该群岛增加一个3000人左右的步兵旅;空军方面将新增部署攻击力极强的苏-30MKI战机,并新建或扩建多个军用机场。近段时间以来,印度军方高层多次前往安达曼群岛视察,并高调表示这里必将变成印度海洋战略的“新里程碑”——既是抵御来自东部海上威胁的“防火墙”,也是向西太平洋投送军力的“绝佳跳板”。印度对安达曼群岛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体现了印度海洋战略的一个重要变化。以前安达曼群岛军事部署是防御性质的,更像是前沿侦察哨,如今印度要将其打造成为攻防一体的战略支点,显示出更强的进攻性思维,尤其是要从海洋战略上抗衡中国海军的西进。1(二)马尔代夫基地。马尔代夫当局对捍卫和保护该国辽阔的专属经济区的紧要任务“表示关注,还说要发展和提高海上监管和空中机动能力”。为减轻马累提出的担心,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舰艇将在海盗猖獗的马尔代夫领海巡逻。这也将有助于德里保卫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和与中国争夺影响力。虽然加强防御合作的直接原因是增强马尔代夫的军事资产,以防范恐怖分子和海盗,但观察人士认为,印度在这个印度洋岛国驻军是为了加强对中国更长期的军事威慑。印度谈论在马尔代夫设立一个海军基地和一个监听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目的是遏制北京在该地区不断增加的影响力。印度国防部的一名发言人在谈到安东尼的访问时说:“印度和马尔代夫同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两国之间的防御合作。”有官员说,这项安全计划包括巡逻机的定期侦察飞行、一个空军基地,以及数架军用直升机和26部海岸雷达。印度还承诺要在马累建一所有25张床位的军医院。印度还可能在马尔代夫几座大的环礁上建立一个地面雷达网,将其与印度海岸司令部连接起来。这将使马尔代夫进入印度海岸警卫部队以及武装部队的警戒网监管范围之内。2(三)马达加斯加基地。印度已经与2007年7月在非洲东海岸以外的马达加斯加岛北部建立了一个监听站,该设施已经开始运转。这个监听站将与位于印度西海岸的孟买和戈奇的类似设施相连,收集在该地区活动的外国海军的情报。这是印度在南印度洋设立的首个监听站,也是一个重要的监听站。印度国防部官员还透露,该地还将建设一个可以提供有限锚泊能力的设施,以便用于支持印度海军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该设施的首要目的在于应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不断增长的影响,将对穿越好望角和莫桑比克海峡之间的大量超级油轮进行严密监视。该名官员声称“这一基地,结合现有本土两个设施和未来毛里求斯设施的建立,以及在阿曼拥有的靠泊权,印度海军可以比较稳固地掌握制海权。”3同其他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一样,海外军事基地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力量中心点,每一个军事基地都会成为对外界产生某种影响的“源”,即力量场,这些力量场有足够的能量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内施加有效的影响。由于力量场能够产生比外围地区更多的价值、信息和功能,从而在力量场(中心城市等)与外围的地理空间产生“势能差”,并满足距离衰减规律。根据国家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在边界之外的同一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建立一个海外军事基地(各军事基地在其力量有效作用的距离内必须重叠),那么作为力量场的海外军事基地就会产生同相叠加作用,国家影响强度的空间距离在某个方向就会延长。1印度海军正是通过海外军事基地这样的力量中心点开始一步步完成对印度洋这个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空间内施加有效影响,从而完成对印度洋的有效控制,并进一步将其海权势力向南海和非洲扩展。四、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印度的海外军事基地将会对地区战略格局与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有助于印度海军实现其海军战略目标。印度海军正沿着“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战略思路,致力于实现从“区域性威慑与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以期形成对印度洋的实际有效控制。印度因此明确要求其海军应具备以下能力:阻止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海域;具备在印度洋任何区域内投送军力(战略要点、关键性岛屿、印度洋沿岸以及关键海上航线);并在可能变化的战略环境下,对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作战的能力形成关键的潜在限制。2海外军事基地在给印度海军远洋舰队提供后勤补给的同时,还能提高印度的海洋态势感知能力,无疑有助于印度实现上述目标。其次,对美印在印度洋的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印度海军在南亚甚至印度洋周边国家中具有无可匹敌的实力地位,但以美国海军力量为代表的区域外大国在印度洋上的存在,对于印度来说是仍是其控制印度洋的最大挑战,印度海军在短期内很难逾越这道架设在印度洋上的无形栅栏。3美国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与印度主导印度洋事务的目标存在矛盾和冲突。如印度海军要控制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等咽喉要道,全部都在美国要控制的16个海上战略通道内。4尽管印度已经成为印度洋周边最强的海上力量,但是印度洋海权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作为全球海洋霸权,美国在印度洋驻有第五舰队和各种海空兵力,还在印度洋周边从中东到非洲、从亚洲到澳大利亚设有诸多的陆、海、空基地,在印度洋的中心占据着迪戈加西亚,在印度洋海面上则部署着快速支援舰队和后勤预置船队,这样的布局确保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在印度洋向其发起挑战。短时间内,美国或许能够允许印度发展可控的“印度洋控制能力”,但长期来看,除非印度完全抛弃不结盟政策甘愿成为美国的附庸,否则迟早要触动美国霸权的敏感神经。况且印度洋航线安全涉及全球几乎所有大国的经济安全,计划独霸印度洋必然引起大国们的集体猜忌和强烈反应,到时候印度版的“海洋霸权梦”恐怕真要沦落为美梦一场。5然而,印度海外军事基地的设立将会为印度冲断这些无形栅栏提供条件。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保持欧亚大陆的均势和海洋的优势。一旦印度冲断这些无形栅栏,无疑对美国的地缘战略目标构成威胁。届时美印在印度洋的海权矛盾极有可能会激化,双方基于遏制中国形成的良好军事合作关系也可能会因此终止,进而影响双边关系。再次,对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印度洋战略可能进行掣肘。中国崛起对亚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印度海洋战略。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亚洲大陆上的一个陆权大国,对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政治、经济及军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担心,中国正在使亚洲国家的稳定依赖于中国的意志和经济力量,从而对印度的影响力造成压制。印度认为,经济实不断增强的中国正在改变着亚洲的战略平衡。许多小规模的经济体将淹没在中国经济的漩涡中,比如朝鲜、韩国、日本、泰国等。同时,中国的影响力正在向中亚、波斯湾迅速扩展。中国军事实力的壮大也让印度战略学家感到不安。一直以来,印度就指责中国军费不够透明,对中国军力的发展进行非议,对中国同印度周边国家的密切关系抱怨不断。近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国家关系的深化发展不断遭到印度的指责和歪曲。诸如称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军事合作将增加印度的安全困境,限制印度在南亚地区霸权从而成为中国的地缘政治对手的能力;与缅甸的军事合作使中国能够使用印度洋上缅甸几个近海岛屿上的海军设施,因而使中国在整个东南亚,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具有某种更大的战略影响。尤其是印度认为中国在实施一项针对印度的“珍珠链”战略。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帮助缅甸改造中的港口、孟加拉国的、孟加拉湾岛屿上的大型电子监听站、中国与柬埔寨军事协定、南中国海上的军事力量建设等,这些都被印度视为一颗颗环绕印度的“珍珠”,将其连成一线就成为对印度威胁巨大的“珍珠链”,它将严重限制印度海军在这一地区的行动自由,对印度的航线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印度将中国与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等印度洋岛国的关系发展也视做挑战。1近年来,中国开始在地缘政治与经济领域推行“一带一路”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航线是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包含了东海、南海、印度洋和地中海等海域。由此可见,印度洋是该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外,鉴于中国对外经济依赖程度的增加以及印度洋在世界海权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中国海权势力向印度洋进行拓展既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防务安全的需要。前者主要表现为中国海军派出20多批次舰队前往亚丁湾护航,而后者则表现为中国潜艇巡航印度洋。印度的海外军事基地在平时可以对中国海军舰艇进行监控,而战时可以实施打击。尤其是可以在安达曼群岛基地P-8I反潜巡逻机,不仅可以执行海上巡逻和侦察任务,还可以进行高效反潜作业,并能挂载4枚反舰导弹用于反舰作战,对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威胁极大。有鉴于印度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疑虑和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的不信任,印度借助海外军事基地对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印度洋战略进行掣肘是符合逻辑的战略举措。此外,近年来,印度海军东进战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战时凭借安达曼岛上海军基地的支援,印度的航母战斗群可以有效封锁马六甲海峡西口,威慑并阻止别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和平时期,印度海军可以轻松地通过马六甲进入太平洋,威慑南中国海,对东南亚甚至东亚地区施加军事影响。2最后,将对巴基斯坦海军的战略态势产生不利影响。自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在海上互为竞争对手,并于印巴战争中爆发过较为激烈的海战。近年来随着印度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实力的不断增长,受综合国力制约的巴基斯坦海军已经无力与其展开全面对抗,转而发展不对称武器——潜艇,并因此向中国订购先进的常规动力潜艇。而近年来印度的潜艇部队规模萎缩,低下的官兵素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制约了其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巴基斯坦海军有望在水下战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以抵消印度海军的水面舰艇优势。然而,由于印度获得了能够起降P-8I反潜巡逻机的海外军事基地,其航空反潜的范围扩大,对巴基斯坦潜艇部队的隐蔽与机动极为不利,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并降低其战场生存能力。水下战的胜利天平在战时有可能向印度倾斜。这对巴基斯坦海军构成了严重威胁。五、结论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大力发展海权,并在海权思想的指导下建设一支远洋海军,并以此向世界海洋强国的方向迈进。为使远洋海军更有效地执行任务,同时为远程力量投射寻求战略支撑点,印度开始积极寻求海外军事基地,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安达曼群岛基地可以为印度海军提供驻泊地和反潜巡逻机的机场,实际上该基地既是抵御来自东部海上威胁的“防火墙”,也是向西太平洋投送军力的“绝佳跳板”;马尔代夫基地将可为印度海军提高在该地区的海上监管能力;马达加斯加基地则提高了印度海军在非洲沿岸的海洋态势感知能力。随着印度海军的海外军事基地的建设及发挥作用,将对美印关系、中印关系和印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地区安全及稳定。作为印度的最大邻国和可能的海上战略竞争对手,中国有必要对印度的海外军事基地引起足够重视。海权视阈下的当代印度海军战略与海外军事基地@杨震
@董健$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家利益对其海洋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以海权思想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海军战略,印度海军也因此向远洋化的方向发展。海外军事基地对于舰队远洋作战与机动是不可或缺的。出于对发展远洋海军的需求,印度近年来陆续在海外设立了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的设立对于地区安全形势和战略格局将会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予同样在发展远洋海军的中国一些有益的启示。印度;;海权;;战略;;航空母舰(1)Henry A.Kissinger,“The Debate We Need to Have,”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7,2008.
(2)车辚:“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页。
(3)张文木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4)朱翠萍:“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动因、挑战与应对”,《南亚研究》,2012年第3期,第3页。
(1)杨震蔡亮:“当代印度海权战略与航空母舰”,《南亚研究季刊》,2015年第3期,第1页。
(2)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一种框架性的研究”,《国际观察》,2011年第3期,第3页。
(3)卞秀瑜:“新时期印度海权战略的确立及其思想根源”,《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6期,第75页。
(4)刘新华:“论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期,第55页。
(5)Indian Integrated Headquarters Ministry of Defence(Navy),New Delhi,Indian Maritime Doctrine,2004,pp.59-60.
(6)Indian Integrated Headquarters Ministry of Defence(Navy),Indian Maritime Doctrine,p.60.
(7)李剑、陈文文、金晶:“印度洋海权格局与中国海权的印度洋拓展”,《太平洋学报》,2014年5月,第71页。
(8)宋德星:“新时期印度的海洋安全认知逻辑与海洋安全战略”,第27页。
(1)刘新华:“论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期,第49页。
(2)孙德刚:《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第25-26页。
(3)孙德刚:《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第39页。
(4)孙德刚:《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第39页。
(5)仇昊:“国土外的军事存在海外军事基地建立规则”,《舰船知识》,2015年第8期,第49页。
(1)孙德刚:“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柔性军事存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8期,第9-10页。
(2)刘新华:“力量场效应、瓜达尔港与中国的西印度洋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9月,第8页。
(3)孙德刚:《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第86页。
(1)胡欣:“安达曼群岛:印度版的‘珍珠港’?”,《世界知识》,2015年第17期,第36-37页。
(2)Siddharth Srivastava,“India drops anchor in the Maldives”,Asia Times,Sep.2,2009,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KI02Df02.html.
(3)Manu Pubby,“India activates first listening post on foreign soil:radars in Madagascar”,Archive,July,18,2007,http:∥archive.indianexpress.com/news/india-activates-first-listening-post-on-foreign-soil-radars-inmadagascar/205416/.
(1)刘新华:“力量场效应、瓜达尔港与中国的西印度洋利益”,第8页。
(2)宋德星、白俊:“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探析”,第50页。
(3)宋德星、白俊:“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探析”,第51页。
(4)朱翠萍:“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动因、挑战与应对”,第10页。
(5)李剑、陈文文、金晶:“印度洋海权格局与中国海权的印度洋拓展”,第71页。
(1)巡抚、泽元:“NAAS·2014中国周边海军年鉴印度海军”,《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5年第3期,第55-56页。
(2)李剑、陈文文、金晶:“印度洋海权格局与中国海权的印度洋拓展”,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