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古外销瓷研究回顾

作者:
刘洋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102

小标题:
一、兴起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二、从停滞到恢复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 三、走向深入的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光盘号:
HIST0506S1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拼音刊名:
ZGST

年:
2005

期:
04

CN:
11-1040

ISSN:
1002-7971

文件名:
ZGST200504001

页:
12-16

分类号:
K207

专题代码:
F093;

子栏目代码:
6;

全文:
外销瓷 ,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销商品 ,自唐代以来就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 ,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这种特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国内学者从 2 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给予关注 ,并几度掀起研究的高潮。叶文程先生在《关于我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几个问题》(《古陶瓷研究》第 1辑 ,1 982年 )一文中曾对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工作做过简单的回顾。文章介绍了中国早期古外销瓷研究专家韩槐准、陈万里先生在外销瓷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 ,并提及了 2 0世纪 80年代其他学者发表的部分有关古外销瓷论文。此后的二十几年中 ,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工作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拟在此基础上 ,对 2 0世纪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以作引玉之砖。回顾 2 0世纪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的研究轨迹 ,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发展脉络 ,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时期。一、兴起阶段 ( 2 0世纪 30年代至 6 0年代 )中国古外销瓷的研究萌芽于上个世纪 30年代。而研究古外销瓷的第一人当属南洋考古学专家韩槐准先生。韩槐准先生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涉足古陶瓷领域 ,写下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研究的重要论文 ,发表在《南洋学报》的就有十多篇。如《军持之研究》(《南洋学报》第6卷第一辑 ,1 951年 )、《旧柔佛出土之明代陶器研究》(《南洋学报》第 1 0卷第二辑 ,1 96 0年 )、《中国古陶瓷在婆罗洲》(《南洋学报》第 1 1卷第二辑 ,1 96 0年 )、《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新加坡青年书局 ,1 96 0年 )和《谈我国明清时代的外销瓷器》(《文物》1 96 5年第 9期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南洋地区遗存的中国古外销瓷 ,其中《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搜集和研究 ,结合南洋地区有关博物馆的馆藏品和我国历代文献资料 ,对南洋地区遗留的自汉至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外销瓷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为此后古外销瓷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早期的古外销瓷研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 ,他是我国第一位运用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对古代瓷器进行考察研究的学者。 1 96 3年 ,陈万里先生发表了《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文物》1 96 3年第 1期 ) ,文章对宋、元、明时期有关瓷器出口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 ,对我国历代瓷器的对外输出作了概括性的介绍 ,并对当时外销瓷的输出路线、输出类别、外销青瓷器的产地以及民用瓷器的对外输出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同时 ,还根据荷兰T .佛尔克编著的《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 ,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 1 6 0 2年至 1 6 82年之间外销我国瓷器的情况作了说明 ,指出在这短短的 80年里 ,仅该公司就有 1 6 0 0万件瓷器输出到国外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外销瓷器在当时国际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 1 96 4年 ,陈先生发表了《再谈明清两代我国瓷器的输出》 ,指出明清时期我国输出的瓷器同国内使用的瓷器不同 ,相当一部分是专供出口的 ,而且还能根据外来样式特别制作 ,进而从装饰和式样两个方面分析了外销瓷同国内用瓷的不同 ,为我们了解明清两代瓷器外销的情况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除此之外 ,夏鼐《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文物》1 96 3年第 1期 )一文 ,介绍了非洲各地出土的从唐至清的中国瓷器的情况。二、从停滞到恢复发展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后期至 80年代 )在“文革”的十年期间 ,三、四十年代兴起的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鲜有论文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学术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古外销瓷的研究又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大量关于古外销瓷的论文纷纷发表 ,并在 80年代掀起了一个学术研究的高潮。1 979年 ,由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泉州古外销陶瓷学术座谈会”在泉州召开会议 ,对古泉州地区的外销陶瓷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 981年 1 0月 ,第一届中国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在广东新会县召开 ;1 982年 ,第二届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在在江西吉安召开 ;1 987年 ,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年会在晋江召开 ,中国古外销瓷的研究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这一时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国陶瓷外销所做的概括性的论述 ,如傅振伦先生在《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 1辑 ,1 982年 )中按时代的顺序概括性的论述了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外传。叶文程《关于我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几个问题》(《古陶瓷研究》第 1辑 )在概述中国陶瓷对外传输以及世界各国对古外销瓷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展开我国古外销瓷研究的几个问题 ,主要包括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发掘、国外资料的的翻译和介绍、外销窖口的调查和考察、文献目录的搜集和汇编等几个方面。陈振裕《外销瓷的几个相关问题》(《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 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 ,1 988年 )对中国外销瓷与对外交通贸易的关系、瓷器生产与外销瓷的关系、以及各国需求外销瓷的变化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文强《我国陶瓷的外销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 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根据有关的史料记载和国外陶瓷考古的发现 ,论述了从唐至明清各个时期我国陶瓷的外销及其所产生的影响。2 对不同时期我国瓷器外销的论述。冯先铭《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问题》(《海交史研究》1 980年第 2期 )在分析宋元时期瓷业发展几个特点的基础上 ,解析了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外销的原因 ,并对日本、巴基斯坦等地出土的宋元瓷器进行了介绍。他的《元以前我国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文物》1 981年第 1期 )则从瓷器外销的背景、史料和国外出土的我国陶瓷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唐至元我国陶瓷在亚洲行销的情况。苏垂昌、唐杏煌《隋唐五代中国古陶瓷的输出》(《古陶瓷研究》第 1辑 )结合各地出土的瓷器 ,对隋唐五代输出到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外销瓷进行了探讨 ,指出这一时期在中国古陶瓷外销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为宋元以后中国陶瓷的大量外销奠定了基础。李辉柄《从文献中看元代瓷器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 1辑 )则从文献的角度 ,着重对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中有关贸易用瓷器的记载进行了分析。叶文程、吴国富《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陶瓷的外销》、《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外陶瓷贸易的发展》(《中国外销瓷研究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 1 988年 )将郑和的远航和明代瓷器的海外贸易联系起来 ,介绍了船队所经过地区明代瓷器的出土情况 ,分析了下西洋对明代海外陶瓷贸易的影响 ,指出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明代海外陶瓷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外 ,叶文程《明代我国瓷器销行东南亚的考察》(《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第 1辑 ,1 983年 )、《宋元明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中国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等文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两个方面对宋元明时期在东南亚传播的我国陶瓷的器形、窑址、传播方式进行了探讨 ,并阐述了其对东南亚各国文化的影响。3 对不同地区、窑口所产瓷器外销情况的论述。这一时期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各地区、各窑口烧造瓷器的外销上。关于外销瓷生产地区 ,论文主要涉及的有江西、福建两省。余家栋《宋元明时期江西外销瓷初探》(《古陶瓷研究》第 1辑 )结合文献记载 ,通过对江西出土的几件瓷器的分析以及同国外发现的实物资料进行对比 ,探讨了江西宋元明时期的瓷器外销。张浦生、胡雅蓓《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外销》(《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 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就景德镇元青花瓷发展的社会条件、艺术成就、外销情况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涉及福建地区瓷器外销的论文有 ,林文明《泉州陶瓷外销问题的探讨》(《古陶瓷研究》第 1辑 )、许清泉《宋元泉州陶瓷的生产与外销》(《古陶瓷研究》)、叶文程《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 979年第 1期 )、《略谈古泉州地区的外销陶瓷》(《厦门大学学报》1 982年史学增刊 ) ,等等。在外销瓷窑口方面 ,蒋忠义《略谈越窑和龙泉窑青瓷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 1辑 )、林士民《试谈越窑青瓷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 1辑 )回顾了江浙一带的青瓷窑系的外销历史 ,介绍了越窑、龙泉窑青瓷外销的航线、国家和地区 ,指出越窑和龙泉窑外销繁盛的原因和当时的经济繁荣、制瓷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有利的水路运输条件有关。徐本章、叶文程等《略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器》(《考古》1 979年第 2期 )、《再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古陶瓷研究》第 1辑 )、《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窑外销瓷器》(《海交史研究》1 980年总第 2期 )等系列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各个时期德化窑外销瓷的种类、器形特征及外销港口 ,分析了德化瓷外销的影响。此外 ,萧湘《试论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的对外传播》(《古陶瓷研究》第 1辑 ,1 982年 )、赵青云《河南唐三彩的创烧发展和外销》(《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 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禚振西《耀州窑外销陶瓷初析》(《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 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宗毅《试谈磁州窑在国外的影响及其传播》(《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 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对各大窑口所产瓷器的外销状况也都有论述。4 对国外收藏、出土的中国外销瓷的介绍。夏鼐《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文物》1 981年第 5期 )介绍了瑞典歌德堡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来自中国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的 1 8世纪中国外销瓷 ,并对输入这种瓷器的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历史也作了简单的介绍。龚国强《牙买加发现的的德化“中国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 3辑 ,1 990年 )对牙买加出土的德化窑瓷器的出土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运输路线作了初步论述。马希桂、马文宽《基尔出土的中国陶瓷》(《古陶瓷研究》第 1辑 )根据 1 975年出版的坦桑尼亚基尔瓦遗址的发掘报告 ,对报告中发表的大量中国瓷器的窑系和年代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马希桂《从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土看中肯两国久远的贸易交往》(《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 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对肯尼亚多年来考古发掘出的中国瓷器进行了介绍 ,并进而追溯了中国与东非沿岸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往来的历史。除此之外 ,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还于 1 981年至 1 983年编辑出版了三辑《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 ,翻译介绍了朝鲜、日本等国有关外销瓷的研究资料和成果 ,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三、走向深入的新时期 ( 2 0世纪 90年代至今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古外销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 ,80年代以来古外销瓷的研究热潮在 90年代得以承继 ,一些古外销瓷的论文不断在有关的刊物上发表。冯先铭《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故宫博物院院刊》1 990年第 2期 )对自唐至清中国陶瓷的对外传播的地点、种类等进行了简述 ,是一篇概述性的文章。王莉英《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 993年第 2期 )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 ,对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始末、中国瓷器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以及欧洲艺术对中国瓷器装饰艺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王健华《明末清初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第 8辑 ,2 0 0 2年 )在对中国古陶瓷外销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 ,论述了明嘉靖中期以后到清乾隆以前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外销及外销数量 ,同时谈到了克拉克瓷和纹章瓷 ,指出外销瓷在欧洲的传播不仅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 ,对其文化艺术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响。杨永曦《中国古陶瓷对泰国陶瓷的影响》(《中国古陶瓷研究》第 8辑 )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泰国陶瓷和在泰国的中国外销瓷进行了介绍 ,着重分析了中国外销瓷及其技术的传入对泰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鲁宁、王健华《郑和下西洋与明永宣青花瓷外流》(《文物天地》2 0 0 4年第 5期 )将郑和下西洋与外销瓷的关系归结到永宣青花瓷这一点上 ,指出郑和下西洋对永宣青花瓷在生产能力、生产品质、形制变化和花纹装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陈伟明《明清外销瓷的工艺与文化特色》(《海交史研究》第 2 5期 ,1 994年 ) ,陈丽华《印度尼西亚发现若干德化窑青花瓷盘》(《海交史研究》第 2 5期 ) ,秦大树《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的中国陶瓷》(《海交史研究》第 2 7期 ,1 995年 ) ,李国清、梁宝鎏、彭子成《中世纪“陶瓷之路”上的德化瓷及其科技分析》(《海交史研究》第 36期 ,1 999年 ) ,等等。另一方面 ,进入新时期后 ,古外销瓷研究也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其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加强 ,不少学者专家直接奔赴瓷器外销地进行考察研究。叶民先生就曾于 1 996年、1 998年亲赴印尼、意大利考察 ,并就其所见发表了《印尼所藏中国古陶瓷考察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 997年第 4期 )、《意大利所藏中国古陶瓷考察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 0 0 0年第 3期 )。前文介绍了印尼国立博物馆、雅加达马利克博物馆、雅加达历史博物馆等馆收藏的中国古瓷器 ,为我们研究外销瓷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文着重介绍了意大利帕尔玛中国艺术博物馆等 8个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 ,并与陶瓷史相结合 ,阐述了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情况。宋良璧、邓炳权于 1 996年应澳门博物馆之邀 ,对澳门龙嵩街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进行了整理鉴定 ,并在《澳门是中国外销瓷的集散地》(《中国古陶瓷研究》第 5辑 ,1 999年 )一文中分类介绍。其二 ,水下考古在中国的发展为古外销瓷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古外销瓷研究与水下考古成果相结合实始于上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当时韩国新安海域中国元代沉船的水下发掘成果 ,引起了众多国内外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学者的兴趣 ,纷纷撰文评论。叶文程、丁炯淳《从新安海域打捞的文物看元代我国瓷器的外销》(《海交史研究》第 8期 ,1 985年 )就引用了其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 ,对元代我国瓷器的发展与外销作了进一步的探讨。1 987年我国建立了自己的水下考古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 (现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 ,自 1 990年首届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实习至今 ,进行了多次水下考古调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也为中国古外销瓷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栗建安《从水下考古的发现看福建古代瓷器的外销》(《海交史研究》第 39期 ,2 0 0 1年 )和《福建陶瓷外销源流》(《文物天地》2 0 0 4年第 5期 )两篇文章利用了近期我国水下考古的最新资料 ,不仅揭示了福建陶瓷从生产、贸易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完整过程和有机联系 ,而且也清晰地反映了福建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轨迹。不难想像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成果的不断公布 ,必将对古外销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古外销瓷研究回顾@刘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专辑代码:
F

更新日期:
2005-08-19

专题子栏目代码:
F093_6;

第一责任人:
刘洋

核心期刊:
Y

出版日期:
2005-04-25

机标关键词:
古陶瓷研究;中国外销瓷;水下考古;中国古陶瓷;叶文程;德化窑;龙泉窑青瓷;越窑;冯先铭;德化瓷;

SYS_VSM:
瓷器:5236,古陶瓷研究:5160,中国外销瓷:3535,中国古陶瓷:2792,叶文程:2463,德化窑:2119,陶瓷研究:1596,水下考古:1562,古代陶瓷:1501,中国陶瓷:993,

页数:
5

文件大小:
28k

DOI:
CNKI:SUN:ZGST.0.2005-04-001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12-16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529

被引频次:
15

FFD:
1.093367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1;

来源标识码:
P01;P0204;P0209;

影响因子:
0.021

专题整刊代码:
F093

复合专题代码:
F093;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F;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504

作者代码:
10443218;

机构代码:
0004043;

表名:
CJFD2005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机构作者代码:
0004043:10443218;

THNAME:
ZGST200504

CSSCI期刊:
Y

热度:
0

省代码:
0001

出版物代码:
CJFD_ZGST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3310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外销瓷:48*196.685;古陶瓷:15*44.2472;水下考古:9*34.3316;古代陶瓷:15*44.2472;中国古陶瓷研究会:7*45.1273;二十世纪以来:2*12.1533;研究回顾:2*4.53518;篇长:6369

NVSM_分组:
外销瓷;古陶瓷;水下考古;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二十世纪以来;研究回顾;

第一作者H指数:
2

CI指数:
107.603

第一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第一作者代码:
10443218

第一机构代码:
0004043

主要主题:
外销瓷;二十世纪以来;研究回顾;

次要主题:
古陶瓷;水下考古;中国古陶瓷研究会;

机构作者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102_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