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言: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海隅,历史悠久,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走进泉州古城,映入眼帘的是碧空下成片绚丽的红砖红瓦,色彩强烈而浓艳。无论是建筑单体的整体外观、内部空间,还是建筑各部位的细部装饰,泉州民居都具有多彩的艺术形象,尤其在红砖墙的装饰及表达上更是独具个性。历史文化的积淀被时间以其独特的方式封存于城市和建筑中,对居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泉州建筑形式的精神植根于当地传统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受社会、经济等诸因素的影响。泉州在千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红砖文化,构成了城市风貌的基本特征。一、根源泉州文化来源之一:遗存的闽越文化和传入的中原文化间的交融发展。闽越文化的遗存。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南方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有着悠久的古越文化传统。随着中原汉民族的迁入,闽越人在福建的主人地位逐渐被取代,但其传统文化却作为一种根基文化被不同程度的保存下来。通过闽越古城的考古遗物及考古资料,我们可看出隐藏其下的闽越文化的心理特质———一种开放性,吸收先进文化的主动性,这些文化包括当时中原的先进的文化,也包括后来传入的海外异域文化。这些文化被闽越人按照自己民族的心理需求吸收、融合并应用,而再次表现自己的特点。闽越国的历史和出土的实物传达了一种信息,“闽越人所流露出的是一种强悍的自信心,一种开放的态度,以及强烈的自我民族传统的性格。”①中原文化的迁入。大量移民的迁入成为中原文化传入的主要方式。从西晋末年起,由于战乱北方移民开始陆续迁入,历史上中原汉族曾经四次大规模南迁入闽②。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潮传入闽地,促进了相对落后的闽地的开发和进步。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的带来了中原文化。南朝之后,由于中原战争纷扰,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期,中国文化中心也已经南迁。这两种文化交融发展,成为泉州千百年来的主流文化传统,影响着泉州人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泉州文化来源之二:海外文化的影响泉州良港棋布,海岸线绵长,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逐渐兴起为闻名的海外交通城市。海外文化的传入主要通过国际贸易交流、外商定居、闽人越洋后荣归故里等几个途径。中外间交流的产生应缘于经济发展的往来。早在南朝时,泉州就与海外有了经济往来。唐时海外贸易兴起,大批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华经商,路线主要有路陆和海路两条,海路就是由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域、孟加拉湾绕马来半岛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几个商业城市,称为“香料之路”,亦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北宋,泉州已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贸易大港。由于经济贸易的繁荣,尤其在宋元两代,泉州港“四海通商、诸番琛贡是乎集”(庄弥郡《罗城外壕记》)(图1)。经济文化极其丰富的背景条件,给当地发展华丽的建筑装饰提供了保障。当时已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吸引了数量极多的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定居闽南。同样,也有不少闽人旅居海外,与家乡保持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不时返乡探亲。凡此种种,皆引入了外域形态各异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在泉州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上留下了文化印记。二、特色纵观整个中国建筑史,可看出闽南民居特别是红砖墙面图1本图引自《中华海洋文化的缩影》的装饰及色彩有其独到之处。当地的历史、信仰和审美心理共同决定了独特的红砖文化所形成的闽南风格(图2)。这种地域风格的形成尽管现在无法详实的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中原移民”或是“海外文化”就能涵盖的。探讨泉州当地建筑特色装饰的基型与发展,要做的是正本清源的工作,探讨这些装饰特色在本土和外来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的发展。闽南民居建筑红砖墙的装饰特点:整体简洁大方、细部重点装饰。图2泉州城市街景(一)墙面变化丰富且形象整体(图3)·传统闽南民居红砖外墙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的:1、勒脚,多采用白石或青石,并根据不同需要以当地雕饰工艺加以装饰。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因功能需要而出现的,闽南地区多雨,墙裙部位易于损坏。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和窗)。墙身最具特色,墙身形体简单,且因为当地气候条件和防卫功能的需要,墙身开窗面积皆不大,所以大面积的砖墙发展了特有的砖饰面技术,美伦绝奂。在山墙顶部采用灰雕泥塑或剪粘作为装饰,纹样丰富,寓意美好,同时具有保护作用。3、檐部,一般都采用浅浮雕的泥塑彩绘,或彩色剪粘拼贴画,图案鲜活艳丽。墙面红砖白石的使用产生质地上的对比、色彩上红白相衬。远看整个墙面形象整体,色彩和谐。近观则能发现整体中有着生动的装饰纹样和线脚等细部,但是材质、色彩的统一将这些砖饰拼花纹样等细部统摄于整体中,视觉效果丰富。(二)装饰细节丰富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建筑细部就是句中或华丽、或纯朴的组词修饰语,少了这些,整个句子也会黯然图3红砖外墙失色,单调而又生涩。图4红砖拼花纹样泉州的墙体材料与砌筑方式整体来说,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全部采用砖砌筑到顶,即“红砖封闭外墙”,这是泉州地区民居较为常见的。另一种则是采用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这种做法常用于防火巷等较次要的墙面,利用碎砖石混砌,是泉州民居中墙体砌筑最有特色的一种。“红砖封闭外墙”墙面整体而又有着丰富的细部,红砖封墙砖有规格砖和各种型砖。拼砖纹样就是利用各种型砖的横竖、斜直和凹凸等各种不同的变化组合,组砌出各种各样的装饰纹样(图4),应用于墙身、门窗上楣、檐口和阳台等处作为细部装饰,以材质的统一创造纹样的丰富,使墙面的表情生动化。拼砖纹样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单调的墙面,简单的母题元素以现代构成手法———四方纹样连续重复,按照形式美的原则进行排列,效果巧妙而雅致。同时在纹样边加一框线,框线本身也是或简洁或复杂的型砖拼花连续纹样,俗称花边,以起限定、收束之作用。红砖封墙的细部拼砖装饰手法,有现代构成的意味,通过重复手法来体现节奏韵律,加上一些位置经营的曲线装饰,打破了红砖墙大面积艳红的跳跃和沉闷,使得整个墙面无论远观还是近看皆有动人之处。在墙体砌筑最有特色的砖石混砌———出砖入石(图5)的做法中,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到一定高度后,砖与石位置相间,以使受力状态平衡。用灰土浆粘合,使整壁浑然一体。优点是强度较强,且能节约大量规整砖头,有效利用废弃的材料。这种砌法的起源是出自经济而不是审美要求的考虑。出砖入石墙面砖石的混砌产生点、线、面的装饰效果,整体上流动着韵律感,且颜色上红白相间和谐对比,具有一种乡村质朴的美感,粗朴、古雅。经调查,这种做法在其他地区民居建筑中并无二例。这种砌筑方法的起源据记载是“泉州在明万历年间,有一次发生八级大地震,市区民房倒塌许多,震后人们就利用倒塌的残砖碎石,进行有规则的混合砌筑。”后来这种砌筑法被发扬光大并成为典型的地域特色。(三)图案内容丰富并附载象征隐喻闽南红砖墙装饰通过图案和纹样的一语双关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和愉悦。传统民居中不论是墙面上的拼砖纹样还是山墙上的灰雕泥塑、剪粘装饰及檐边装饰,不仅注重图案的丰富和美感,同时考虑其象征意义,把居民的美好心愿表达在其中,希望寄托它能带来好运,保家护宅,讨个吉祥。在细部形象方面有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吉寿文字等,皆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故事情节的可读性。汉文化的迁入和传承,使得这些建筑装饰纹样继承了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等,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使其中驻留了伊斯兰几何、植物装饰纹样的身影。三、探源闽南红砖墙中,产生部分融合的细部装饰手法的变化、对红色的喜爱、对细部装饰纹样的刻意追求,从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潜意识中是为了彰显地区文化的优越性,是一种向外扩张的文化心理。这种外向性心理突破了中原传统民居保守、内向的性格,本质上有了较大转变。简单的红砖墙表面,蕴藏了闽南多层面的物质文化观念。1、红砖文化红砖不只是一种建筑材料,以之作为装饰对象,构成了泉州传统建筑的艺术美感来源之一。泉州城市绮丽的红砖红瓦,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色彩,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民居普遍使用的灰砖黛瓦。对于这种建筑现象,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认为是由于泉州一带各处易见三氧化铁含量高的粘土,取材容易,而且烧出的红砖色彩特别好看;另一种则认为是由于泉州人对红色有特殊的喜好与崇拜,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把砖红色应用得淋漓尽致。因为在泉州人观念中红色象征着吉祥与兴旺,也象征着幸福与安全,反映泉州人热情奔放的性格。这两种观点都是事实,但却也都不尽全面,都不能详尽而信服的解释红砖文化。对于分析一而言,考古证明,从泉州出土的宋代砖瓦有青色的,而在宋代,泉州的城墙砖也是青色的。由此可见,易于取材的红土只是形成红砖文化的物质条件,却并不是必然条件。而对于分析二而言,同样说服力不够充分。对于红色的喜好并不仅是泉州人的特质,而是整个中国对红色都有一种特别偏爱的感情,在国人心目中,红色即代表着喜庆与吉祥。根据考古棺藏出土文物可知,早在晋代,泉州就出土了作为建筑材料的红砖,而在宋代以前出土的砖瓦也确有青色等其他颜色的存在。泉州大量使用红砖是从宋代开始的。同中原其他地区一样,泉州人也偏爱红色,但这种感情随着明教(摩尼教),也称拜火教的传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泉州人对红色形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拜火、拜红,重视元宵节———灯火节、重视厨房位置(厨房里重要的是火灶)———拜灶君等等,这些都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在他们眼中,火、红合而为一。而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海洋文化的发展、异域文化的传入、移民和手工匠的往来,对于这种红砖文化都有促进作用。在泉州开始大量使用红砖的宋代,是泉州港最鼎盛繁荣、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时候,“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清同治《兴圆县志,卷十四,武韦》转引自《福建古代经济史》)。根据现存的建筑遗物可知,欧洲历史上也有过红砖建筑和红砖白石相结合的砌筑方式。欧洲使用砖石混砌的历史早于泉州,尽管泉州红砖白石混砌的技法有其历史根源,我们无法明确探知欧洲是否对泉州的这些营造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有直接影响,但或许我们可以猜测,泉州红砖白石的混砌尽管有其自身历史渊源,但是海洋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古罗马采用红砖、白石的结合使用进行营造活动,现存的如古罗马的一些输水道使用红砖砌筑;而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现存的拜占庭时期的某古城墙也是使用红砖白石混砌(图6)。无独有偶的是,在伊斯坦布尔竟然也发现了“出砖入石”(图7)①,虽然是青砖白石,但是由图可见其营建方式与泉州的“出砖入石”相差无几,如出一辙。这段拜占庭时期的城墙与泉州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的出砖入石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但却类似的建筑艺术。人类文明在起步时具有某种一致性,这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揭密,但这种神秘感亦引得人遐思无限,平添一种朦胧美,让人心中充满着感动。由以上分析可知,红砖的广泛使用有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的根源、砖红性壤建材充分的物质条件,同时海洋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独特的红砖文化的发展根源。2、装饰材料与技法图5出砖入石泉州民居红砖墙面的装饰多喜用拼砖、灰雕泥塑、剪粘等手法。有学者认为,海外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对于泉州来说,多表现在宗教建筑上,而对于民居来说影响甚少,实则不然。只是与宗教建筑不同,由于信仰的问题,民居对于这些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经过消化取精的,暂不论伊斯兰的其他建筑风格,仅从现存实物的红砖拼花装饰,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在拼砖装饰方面有着某些共性。都采用各种型砖拼砌图案,单元的花纹互相穿插,形成多变的连续图案,具有一种重复美。精美的拼砖图案不仅在于纹样的巧妙构成,而且也寓艺术构思于高度施工技艺之中。通过实例比较可以看出,红砖拼花技术,泉州民居仅是应用于建筑整体的某些局部而已,依附于建筑主体,满足视觉上的整体性(图8)。而伊斯兰建筑则把这种拼砖应用于楼身或塔身,形成一种大面积的满铺装饰原则(图9)②,视觉效果惊人。传统民居中应用于山墙面的灰雕泥塑,当地人称“归垂”图6伊斯坦布尔古城墙图7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出砖入石”8泉州红砖拼花装饰图9新疆地区伊斯兰拼砖装饰(图10),一般使用海砺壳灰和草灰,添加糯米浆和红糖,干硬后色泽洁白,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具有下雨不易剥落、价格低廉、容易制作及尺寸不受限制等优点,且对山墙面有保护作用。泉州人使用当地质优价廉的材料发展了这种浮雕式装饰,发展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内容,装饰性、可读性强,寓意丰富,如云卷纹、火纹、花篮、龙形、如意等,表达心中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现已无从考证其起源。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中,可以看到普遍存在且成熟的一种浅浮雕式石膏装饰技法。尽管使用的材料不同,装饰纹样和部位不同,但是材料本身的质感、可塑性等性质和浅浮雕式的装饰手法是相类似的。我们无法推知这两种装饰手法之间的渊源,不能排除二者在起源时各自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也可以肯定的是,在与海外的交流中,伊斯兰建筑的装饰手法、文化信仰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本地装饰与外域之间的碰撞、交融和发展,包括装饰材料和装饰纹样的使用。在泉州近代和现代民居中,就可以明显见到用石膏制作的灰雕泥塑。图10山墙灰雕泥塑装饰五彩缤纷的剪粘装饰多用在檐口和屋脊等部位,其制作方式是先以铁丝扎骨架,然后以灰泥初步塑形,再将各种颜色的陶片、碗片、玻璃片等黏在灰泥表面上,成为泉州传统建筑中一种耀眼的装饰。在工艺发展中,匠师们发现用破碎的成品陶瓷现场拼组,因材料本身的色泽、形式等变化多样,信手拈来,天马行空的创造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但对于这种满铺装饰手法的背景探知也极为有限。西欧也有类似的装饰手法,最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当数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建筑表现(图11)。彩色陶瓷碎片装饰技术,在西班牙被称作“特类卡蒂斯”,是高迪的标志之一。这是缘自地中海沿岸地区阿拉伯式古老的瓷砖碎片装饰传统,是阿拉伯满铺装饰特色的发展,而且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皇宫里,这种满铺装饰也随处可见。图11西班牙彩陶拼贴装饰图12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皇宫伊斯兰文明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由于没有更详实的史实资料,我们不能妄下定论,这些类似的装饰手法究竟哪里是起源地,抑或是两种文明不约而同的同时或先后的发展了类似的装饰风格,然后在交流中碰撞并互相影响。泉州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对于外来文化能主动的吸收融合,取他人之利为己用,但其前提是辨别、分离、图式化和再创新,以符合本区域的审美情趣。(下转第40页)倘佯在泉州传统民居群中,面对着红砖墙及其装饰细部,我们可以聆听到时间老人在向我们讲述着蕴藏在其间的千百年的精彩故事,和当年的繁华……结语:对泉州红砖文化及装饰特色探源,其意义不仅是探求单纯的符号表现问题。传统和海外文化都不应该只是是“拿来主义”,通过对这些建筑符号发展历史的了解,让我们在现今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结构、材料、形式的变化规律。只有将历史经验正确的运用至今日,才能持续发展。过去的历史经验不是单纯的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对于今后的发展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掌握和了解的事物真正的发展规律,合理的对地域特色进行挖掘、保护、改造和发展,维持历史环境的延续。泉州红砖墙装饰特点探源@林静$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泉州362021学术界关于泉州民居的论述颇多,但对于风格特征十分明显的一些地域装饰特点的分析尚有许多空白,这种特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未得到详尽清晰的分析,本文试图能探讨泉州独特的城市色彩、红砖文化及一些地域特色装饰的渊源与发展。泉州;;红砖文化;;装饰1、泉州古建筑/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泉州民居/泉州市建设委员会福建:海风出版社,1996
3、闽文化概论/何绵山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老房子·福建民居/黄汉民撰文,李玉祥摄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12
5、中国伊斯兰教建筑/邱玉兰于振生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0
6、台湾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作法篇/林会承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0.11
7、福建民居区系研究/张玉瑜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
8、欧洲建筑与装饰艺术/朱小平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9、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戴志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泉州民居/张千秋等主编福建:海风出版社,1996.1
11、http://www.qzwb.com/block/block.htmvlynn@126.com
①张玉瑜.福建民居区系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2P15
②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P2
②资料来源: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3&id=3060336&sty=1&tpg=1&ppg=9&age=10#306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