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豆生产及育种展望

作者:
梁江;陈渊;冯兰舒;韦清源;

机构:
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玉米研究所 广西邕宁530227,广西邕宁530227,广西邕宁530227,广西邕宁530227

中文关键词:
大豆生产;;品种;;亲本

中文摘要:
对照当前国内外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分析了广西大豆生产、贸易和育种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了广西当前大豆生产和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了解广西大豆研究现状,尤其大豆育成审定品种的数量、产量、品质、亲本来源和应用情况等,以及今后的大豆生产发展及育种思路提供参考。

引文:
[1]余建斌,乔娟,乔颖丽.中国大豆竞争力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2005,(9):20~23. [2]王佳,王昭.我国大豆品种选育情况及发展趋势[J].杂粮作物,2004,(3):153~154. [3]陈智文.美国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J].世界农业,2005,(1):15~17. [4]魏菊宋.优质大豆桂豆2号和桂豆3号的选育报告[J].广西农业科学,1993,(4):162~164. [5]周耀林.大豆新品种柳豆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1994,(2):58~59. [6]周耀林,李影照.大豆新品种柳19-21的特性及种植表现[J].广西农业科学,1996(6):277~279. [7]徐昌,陈怀珠,杨守臻,等.春大豆桂早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1997,(6):270~272. [8]程伟东,陈渊,梁江.大豆品种桂夏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0,(1):8~9. [9]梁江,陈渊,程伟东,等.优质大豆新品种桂夏2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5):417~418. [10]程伟东,梁江,陈渊.大豆新品种桂春2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5):418~419. [11]陈怀珠.大豆品种桂早二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2):153~154. [12]陈渊,梁江,程伟东.大豆新品种桂春3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5,(3):256. [13]陈渊,梁江,程伟东.大豆桂313的特点及栽培[J].广西农业科学,1999,(1):45~46. [14]孙祖东.广西大豆研究的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1999,(1):49~51. [15]徐昌,陈怀珠,杨守臻,等.广西大豆的栽培区划及发展意见[J].广西农业科学,1985,(4):15~17.

基金:
广西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桂科青0447044)资助

小标题:
1 大豆生产及贸易状况 1.1 国内外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 1.1.1 生产现状 1.1.2 贸易状况 1.2 广西大豆生产及贸易概况 2 广西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大豆生产重视不够 2.2 生产技术落后 2.2.1 种子更新换代不及时, 种子质量差 2.2.2 耕作管理粗放 3 广西大豆育种成效 3.1 广西大豆主要育成品种 3.2 育成一批高蛋白大豆品种 3.3 品种的产量潜力不断提高 3.4 品种抗病性及抗逆性增强 4 大豆育种展望 4.1 努力提高单产,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大豆竞争力, 是大豆育种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4.2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创新工作 4.3 加强育种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 4.4 注重提高品种的抗逆性 4.5 开展专用品种的选育研究 4.6 推广相应的品种配套栽培技术, 力争大豆大面积高产稳产

光盘号:
AGRI0611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杂粮作物

英文刊名:
Rain Fed Crops

拼音刊名:
GNZL

年:
2006

期:
05

CN:
21-1437/S

ISSN:
1003-4803

文件名:
GNZL200605013

页:
44-47

分类号:
S565.1

专题代码:
D047;

子栏目代码:
721;

全文:
1大豆生产及贸易状况1·1国内外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1·1·1生产现状近年来世界大豆生产仍在快速发展,总产增加主要是因为种植面积增加,单产基本没有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贡献率为75%。世界大豆产区高度集中,主要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四个国家,2004年四国大豆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83%,总产占89.8%[1]。我国作为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二战后,世界对植物油及饲用蛋白的需要急剧增加,世界大豆生产获得飞跃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超过我国跃居第一。其后巴西和阿根廷也相继超过我国。1995年后我国由于面积和产量徘徊不前,国内对大豆的需求量却猛增,由原来的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不断增加[2]。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931.28万hm2,总产1 620万t,单产达1.720 t/hm2。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相比,中国大豆生产属于小规模生产,大豆产区相对分散,生产技术落后,单产水平底,比世界平均单产低0.56 t/hm2。1·1·2贸易状况世界大豆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量巨大。2004年世界大豆及其制品贸易量达11 971万t,比2000年增加27.9%居世界各种农产品之首,占世界大豆生产总量的58%。世界大豆主产国也是主要出口国。美国大豆及其制品的出口量占其总产量的40%,原豆出口约3 021万t,超过总出口量的80%;巴西大豆及其制品的75%用于出口,阿根廷大豆及其制品90%用于出口,以出口豆油和豆粕等加工产品为主,三分之一是原豆。我国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及其制品进口国。1996年开始进口量大于出口,2001年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已接近50%,2003年从国际市场进口大豆2 074万t,首次超过国内生产量。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进口量超过2000多万t。虽然中国是最大进口国,但在世界大豆贸易中没有定价权,花高价进口大豆,导致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全行业亏损。1·2广西大豆生产及贸易概况广西常年种植大豆面积约26万~28万hm2,居我国南方各省首位,与辽宁省大豆面积相当,年总产35万t左右;其中2000年广西大豆面积高达28.1万hm2,总产36万t,2003年广西大豆平均1 275 kg/hm2比全国同期平均产量低445 kg/hm2。由于自产大豆满足不了需要,广西每年都要从国内其它省份调入大量大豆及其产品,也从国外进口,年进口量80多万t,超过广西大豆年产量的2倍以上。2广西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2·1对大豆生产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广西大豆处于小作物地位,各级政府部门对大豆生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对大豆科研和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造成面积和产量徘徊不前,形成了本区大豆生产收多收少听其自然的落后局面。2·2生产技术落后2·2·1种子更新换代不及时,种子质量差“九五”攻关以来广西对大豆育种投入增加,育种规模扩大,育成新品种的速度增加很快,之前广西大豆良种非常缺乏,育成的大豆品种不到5个。“九五”攻关后,尤其“十五”攻关期间,大豆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大大加快,“十五”期间广西审定的大豆新品种为7个,超过“十五”前审定大豆品种的总和。优良大豆新品种也在生产上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例如,“九五”期间大豆新品种“桂早一号”累计种植8万hm2,柳豆1号6.7万hm2,使春大豆主产区来宾、贵港、柳江等地基本完成了老品种的更新,为广西大豆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十五”期间夏大豆品种“桂夏一号”在广西的平果、隆安、德保、大新、武鸣、靖西、都安等10多个县(市)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7.5万hm2,增产大豆8.39万t,是目前广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最多的大豆品种,该品种于2005年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春大豆品种桂早二号[11],也累计推广应用15.53万hm2。上述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万hm2的品种一般经过5年以上的推广种植过程,平均每年的种植面积一般不到2万hm2,还不到广西大豆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可见,广西大豆品种的更新换代非常缓慢,许多地区至今仍用种植多年、生产力不高的农家种,形成了广西地方品种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良种化程度不高的落后状况。由于没有进行提纯复壮和更新,品种逐年退化混杂,丧失了原有的优良种性。2·2·2耕作管理粗放首先是密度配置不合理,在种植方式上基本与玉米间套种,少有单作;同时在大豆生长管理过程中还缺少定苗、补苗环节,造成了大豆生长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其对光、温、水、肥的综合利用率下降,势必给大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其次,种大豆不施肥或少施肥,绝大多数人误认为大豆是养地作物,因自身根瘤具有固氮能力,不需要施肥,故而仅在播种时拌少量磷肥或草木灰,根本不施有机肥或化肥,造成大豆产量难以提高。第三是播种质量不高。大豆播种多以撒播方式进行,使大豆出苗不整齐,疏密不均,造成大豆群体生长发育不良,单产水平难以保证。第四是长期连作。大豆主栽区,尤其夏大豆产区,由于人多地少,加上耕作习惯,大豆连作现象非常普遍,往往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大豆,造成土壤矿质营养不平衡及病虫害加重,导致产量下降。3广西大豆育种成效3·1广西大豆主要育成品种广西大豆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与90年代初分别由广西玉米研究所进行了二次规模较大的收集及种植鉴定工作。收集的栽培大豆种质来源于全区各地,类型十分丰富,有适于春、夏、秋、冬种植的不同类型,还有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黑大豆类型。该区现有本地栽培大豆种质600多份,野生种质100多份。广西较大规模的大豆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前以系统育种和引种为主,80年代后有性杂交育种开始成为主流,并一直沿用至今,另外还曾开展辐射育种、激光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14]。从育成品种的数量看,绝大部分的品种都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到2005年全区共育成审定大豆品种14个,其中杂交选育成的品种10个,占总育成品种约80%;另3个为系统选育品种(表1)。3·2育成一批高蛋白大豆品种广西的地理及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大豆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高蛋白育种一直都是广西大豆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经过不断攻关,育成了一批蛋白质含量高、丰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如桂豆2号、桂豆3号、桂早一号、桂春一号、桂夏一号等,其中桂早一号、桂夏一号等品种种植面积达上千公顷,为广西大豆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3·3品种的产量潜力不断提高广西从“八五”攻关起,一直把产量的提高作为主要的育种目标,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也在不断提高。九五期间育种目标为3 t/hm2,育成的品种桂夏一号和桂春一号等均达到了这个指标;十五期间育种目标为3.75 t/hm2,经过攻关也达到了这个目标,代表品种为桂春6号和桂夏2号。3·4品种抗病性及抗逆性增强“九五”攻关前育成的品种主要把丰产性和高蛋白质作为育种目标,而不太注重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的选择。这个时期育成的品种如柳豆一号、桂豆2号、桂豆3号和桂早一号等,其抗病性中等,尤其对广西大豆常见病害霜霉病、花叶病毒病等的抗性较差。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大豆品种抗病性及抗逆性的关注,育成了一批抗病性强、耐旱耐瘠的品种,如桂春一号、柳豆2号、桂春6号等。表1广西历年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及其产量、品质性状[4~14](截止2005年)品种名称选育方法品种来源育成单位审定时间粗蛋白(%)粗脂肪(%)区试产量(kg/hm2)比区试对照种(%)品种类型柳豆1号系统选育从江苏省淮阴农科所引进的夏大豆品系80-H28的变异株中系统选育而成柳州地区农科所1993年43.28 18.26 2244.0+9.4春柳豆2号有性杂交杂交混选×如皋荚荚三柳州地区农科所2000年46.1 17.86 1995.0-2.2春柳豆3号有性杂交[(北京豆×75-375)F1×(油79-1×卡斯纳)F1]F1×[(矮脚早×大粒早)F1×(从化豆×油79-687)F1]F1柳州地区农科所2003年45.23 18.05 1911.0-6.8春桂早一号有性杂交矮脚早×北京豆广西农科院经作所和玉米所1995年45.10 18.23 1992.0-2.9春桂早二号系统选育从广西地方品种“拉城黄豆”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原号199广西农科院经作所2004年42.48 19.59 2242.7+6.5春桂豆2号有性杂交靖西早黄豆×玉林大黄豆广西玉米研究所1993年47.26 18.31 2242.5+14.8春桂豆3号有性杂交靖西早黄豆×广东从跃豆广西玉米研究所1993年45.51 19.22 2226.0+14.0春桂夏1号有性杂交(平果豆×青仁乌)F4×(青仁乌×阿姆索)F5广西玉米研究所1999年45.91 18.38 1968.0+8.6夏桂春1号有性杂交靖西早黄豆×吉三选三广西玉米研究所2000年45.03 18.84 2493.5+11.9春桂春2号有性杂交拉城黄豆×3051广西玉米研究所2004年44.47 18.86 2249.6+2.3春桂春3号有性杂交北京豆×矮脚早广西玉米研究所2003年46.47 18.85 2254.5+2.5春桂春5号有性杂交桂475×宜山六月黄广西玉米研究所2005年45.46 18.01 2314.5+9.1春桂春6号有性杂交七月黄×桂豆2号广西玉米研究所2005年46.06 19.17 2506.5+18.1春桂夏2号有性杂交扶绥黄豆×桂190广西玉米研究所2004年45.91 18.82 2061.0+5.4夏注:各品种品质及产量潜力性状数据由品种育成单位提供(部分品种数据已在论文中公开发表)4大豆育种展望4·1努力提高单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竞争力,是大豆育种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目前,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较低,或少数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其潜力也未能充分发挥,要通过耕作技术来挖掘其产量潜力,提高个体单产水平。同时育种者应根据各地生态条件、生产条件、耕作栽培模式、种植习惯等因素来确定育种目标,即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为今后育种总目标。高产、稳产始终是育种目标,要在提高单产基础上进行品质的改良。广西生产条件相对较差,而且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产量提高难度较大,对产量的要求不应太高。今后适宜的高产育种目标应为:产量潜力3.75~4.5 t/hm2,蛋白质含量43%~45%,生育期90~95 d,茎粗抗倒伏、高抗两种大豆主要病害,中抗豆荚螟和豆杆蝇,具有较高的耐旱耐瘠性。4·2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创新工作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是种质资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种质资源评价是种质研究的中心环节,收集到的种质只有经过评价,掌握主要的农艺性状,抗病虫水平,耐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及营养品质,生理生化特性,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对品种的选育,往往趋于优良性状集中到遗传一致的少数品种上,这就会使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贫乏。因此,必须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进行拓展和改良,同时积极探索拓宽大豆种质资源的多种途径。种质材料的创新重点应放在提高抗逆性(耐旱耐瘠)、抗病性、抗虫性及产量突破(超高产)上。4·3加强育种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实践证明,育种技术和理论的每一次变革都会给育种带来突破性进展,所以要加强高效育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生物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进入实用化,尤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已渐渐成了行之有效的育种新手段。尽管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常规育种可能仍然是大豆育种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环境恶化及人们对品种要求的不断提高,单靠有性杂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将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而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能最后育成我们期望的大豆优良品种。4·4注重提高品种的抗逆性面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作物品种的抗逆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广西种植大豆的地块多为没有灌溉条件,保水能力差,土壤肥力低的类型,大豆品种的耐旱耐瘠性强弱显得尤其重要,是这些地区大豆高产稳产的保障。耐旱性品种一般比较高大,生育期稍晚,在干旱条件下产量明显高于高产品种(喜肥水、不耐旱),在一般条件下产量与高产品种持平或略低。目前本区育成的品种基本上属于高产类型,其耐旱耐瘠性与耐旱专用品种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在兼顾产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抗逆性(耐旱耐瘠)的提高。4·5开展专用品种的选育研究大豆主要用于加工,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对大豆品质有多种不同的特殊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大豆育种必须向专用化发展。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是大豆籽粒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二者总和超过总量的60%,大豆油脂加工和蛋白质加工是两大发展领域。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极显著负相关,应把蛋白质和脂肪育种分开进行。广西地处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在我国属南方高蛋白大豆栽培区。自然条件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适合生产高蛋白大豆,育种上应以高蛋白为主要目标,选育蛋白质含量较高,百粒重18~20 g,适宜做豆腐、豆奶和腐竹等蛋白用途品种。另外,还要兼顾选育豆芽专用型、无豆腥味菜用大豆(毛豆)品种等,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4·6推广相应的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力争大豆大面积高产稳产“十五”期间育成了一批优良大豆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有的适合间套种,有的具有很高的增产潜力,如桂春6号等品种产量潜力远超过目前广西大面积面上应用的大豆主栽品种产量。针对广西不同大豆主产区的生产条件,采用适宜的品种及相关的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必将对我区大豆生产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广西大豆生产及育种展望@梁江$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邕宁530227 @陈渊$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邕宁530227 @冯兰舒$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邕宁530227 @韦清源$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邕宁530227对照当前国内外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分析了广西大豆生产、贸易和育种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了广西当前大豆生产和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了解广西大豆研究现状,尤其大豆育成审定品种的数量、产量、品质、亲本来源和应用情况等,以及今后的大豆生产发展及育种思路提供参考。大豆生产;;品种;;亲本[1]余建斌,乔娟,乔颖丽.中国大豆竞争力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2005,(9):20~23. [2]王佳,王昭.我国大豆品种选育情况及发展趋势[J].杂粮作物,2004,(3):153~154. [3]陈智文.美国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J].世界农业,2005,(1):15~17. [4]魏菊宋.优质大豆桂豆2号和桂豆3号的选育报告[J].广西农业科学,1993,(4):162~164. [5]周耀林.大豆新品种柳豆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1994,(2):58~59. [6]周耀林,李影照.大豆新品种柳19-21的特性及种植表现[J].广西农业科学,1996(6):277~279. [7]徐昌,陈怀珠,杨守臻,等.春大豆桂早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1997,(6):270~272. [8]程伟东,陈渊,梁江.大豆品种桂夏1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0,(1):8~9. [9]梁江,陈渊,程伟东,等.优质大豆新品种桂夏2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5):417~418. [10]程伟东,梁江,陈渊.大豆新品种桂春2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5):418~419. [11]陈怀珠.大豆品种桂早二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4,(2):153~154. [12]陈渊,梁江,程伟东.大豆新品种桂春3号的选育[J].广西农业科学,2005,(3):256. [13]陈渊,梁江,程伟东.大豆桂313的特点及栽培[J].广西农业科学,1999,(1):45~46. [14]孙祖东.广西大豆研究的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1999,(1):49~51. [15]徐昌,陈怀珠,杨守臻,等.广西大豆的栽培区划及发展意见[J].广西农业科学,1985,(4):15~17.

专辑代码:
D;

更新日期:
2006-11-21

专题子栏目代码:
D047_721

第一责任人:
梁江;

出版日期:
2006-10-25

机标关键词:
大豆新品种;亲本来源;大豆生产;育种思路;品种类型;大豆育种;高蛋白大豆;大豆种植;产量潜力;大豆种质资源;

SYS_VSM:
大豆:9916,大豆生产:709,育种思路:569,广西玉米研究所:540,亲本来源:520,大豆育种:244,大豆新品种:171,有性杂交:154,大豆种植:136,产量潜力:131,

页数:
4

文件大小:
33K

DOI:
CNKI:SUN:GNZL.0.2006-05-013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356-359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110

被引频次:
9

FFD:
1.051509

文献标识码:
11

期刊标识码:
QK0103;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335

专题整刊代码:
D047

复合专题代码:
D047;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D;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605

基金代码:
T5381

作者代码:
06901822;06899224;06902368;06901814;

机构代码:
0060658;0060658;

表名:
cjfd2006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1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060658:06901822;0060658:06899224;0060658:06902368;0060658:06901814;

THNAME:
GNZL200605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GNZL

行业分类代码:
128014636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大豆生产:20.6*105.734;育成:8.2*32.5589;存在的主要问题:2.2*16.6038;广西玉米研究所:10*65.7833;有性杂交:15*52.0979;大豆种质资源:4.5*21.0364;广西:39.6*86.861;亲本:3*9.44783;篇长:5772

NVSM_分组:
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玉米研究所;有性杂交;大豆种质资源;

第一作者H指数:
9

CI指数:
49.165

第一机构:
广西玉米研究所

第一作者代码:
06901822

第一机构代码:
0060658

主要主题:
大豆生产;

次要主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玉米研究所;有性杂交;大豆种质资源;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玉米研究所_梁江;; 广西玉米研究所_陈渊;; 广西玉米研究所_冯兰舒;; 广西玉米研究所_韦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