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族群的活态史书——广西那坡白彝支系服饰浅析

作者:
邱萍;续庆慧;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南宁530001

中文关键词:
白彝支系;;服饰;;文化

中文摘要: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英文篇名:
Clothes: A Living History Book of Ethnic Group——On Clothes of the Branch of Napo White Yi in Guangxi

英文作者:
QIU Ping,XU Qing-hui(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英文摘要:
The clothes of the branch of Napo White Yi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and they are also "the living history book" which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history,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Such clothes car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flect uniqu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ethnic group of White Yi.It is of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to explore the national commodities and develop the cultural tourism,and to carry on and promote the fin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tudying the ethnic clothes

英文关键词:
White Yi;clothes;culture

引文:
[1]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李建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识出版社,1999.

小标题:
一、白彝支系服饰类别 1.男子服饰: 2.女子服饰: 3.麻公服饰: 4.祭师服饰: 二、白彝支系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 彝族历史的再现 (二) 服饰习俗与文化心态 (三) “族徽”的作用与文化 三、白彝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识 (一) 以白为美的审美心理 (二) 实用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审美趣味 四、结 语

光盘号:
SOCI0708S3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百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拼音刊名:
MZSF

年:
2007

期:
03

CN:
45-1355/Z

ISSN:
1673-8233

文件名:
MZSF200703004

页:
40-43

分类号:
K892.23

专题代码:
J153;

子栏目代码:
4;

全文:
每个民族,一定时代的思想意识总是在精神文化的各种领域中表现出来。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上的精神文化,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实物载体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它常常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式。服饰,正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居住在中越边陲那坡县的彝族,虽人口不多,只有2 000多人,却自成三个支系,当地各民族分别称其为白彝、红彝和花彝。各支系服饰多姿多彩,颇具特色。白彝支系主要居住在那坡县城厢镇的达腊、念毕和者祥囤,与其它彝族支系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使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一、白彝支系服饰类别白彝支系服饰多由自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染色制成。常喜用白、黑、青、蓝等色,染料多为当地盛产的植物板蓝根。其服饰可分为节日服饰与日常服饰两种,而尤以节日服饰最为丰富多彩,主要可分为男子服饰、女子服饰、麻公服饰和祭师服饰等4种。1.男子服饰:白色右襟上衣,前胸正中绣有象征太阳光芒的绣花,腰系黑色腰带,下穿宽筒黑裤,裤脚口多绣有一层20cm宽的布花,扎三角形黑色绑带。头系方格或纯黑头巾,并扎成圆形。外套一件前后均有12个口袋的背心,据当地老人说彝族先民曾用其来作为武器袋。2.女子服饰:那坡彝族女子以对襟或大襟短衣、中长平膝宽筒裤为主要款式。上衣多为短及腰际的无扣白布上衣,两襟相距约半寸,衣襟袖口镶绣有花纹图案的黑布。头系两条布巾,方格巾在里,外缠蓝靛色布巾。佩戴梯形胸裙,肩部有花纹图案,两端顶角饰以贴有银冠或锡冠的锦带,翻过两肩,沿脊背垂吊于身后。锦带尾部还连着六串三寸长的彩珠。腰间围一黑色三寸宽的榆树皮腰环,腰环外层配锦带,锦带上贴锡片或银片,相传为古代作战的护身符演变而来。小腿扎黑色绑带。3.麻公服饰:头戴由一白色长巾做成,顶上有三个角的礼帽,象征彝族进入广西时的标志山峰———三角山。身着白色男上衣,外套一件白色长衫,左肩披一白布为底,绣有花纹的方巾;右肩披方格巾。系围腰锦带,身后为两条以黑色做底,绣有各种花纹并贴有锡冠的锦带,其它则为红、黄、绿等贴有锡片的各色锦带,锦带下方为彩色线穗和珠串。脚穿船形布鞋。4.祭师服饰:里穿黑色长衣长裤,外套一蓝色长衫,据当地人说这一长衫是他们的祖先猛获所穿过的衣服。外加一件袖口有羽毛装饰的金黄色小背心。左肩披绣有图腾图案的彩巾,右肩披方格巾。头系白色布巾,扎成圆形,外戴一顶由细竹篾编成,桐油过面的圆形斗笠,俗称“圆顶东篷”,帽子顶端套有一条贴有锡冠并绣有花纹图案的锦带,沿帽檐一直垂到腰间。脚穿黑色布鞋。二、白彝支系服饰的文化内涵民族服饰的价值,并非仅是其形式上的精美装饰,更在于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它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不仅记录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更是民族多神信仰文化的折射。彝族曾信仰多神,认为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或植物,甚至某种无生命的物品都具有着某种神性。因此,白彝支系服饰中“饰”的部分,无论是服饰刺绣、服饰图案纹样、饰物挂饰等所反映的内容、意象基本上都与这些崇拜有着一定的联系,体现着这一族群的特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彝族历史的再现历史上的彝族,由于部落间的征战、彝族奴隶主和汉族封建主之间的争夺以及统治者的压迫等种种原因,经历了多次迁徙,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然而,民族的苦难经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彝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为了让后辈们牢记先辈们的历史,每一个彝族人都自觉地沿袭着先民们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与传统。所以,白彝支系的服饰从唐代至今仍未有任何质的变化,完整地保持着唐代彝族服饰的特点。除了仍在民间流传着的,并与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融为一体的活态神话,以及世代传诵的歌谣,服饰就是他们记录本民族历史的又一活态形式。女子腰间用榆树皮做成的大腰环、长至膝盖的尾饰和佩带的胸裙,以及男子身上类似现今子弹衣的背心等,都有着与战争相关的神话或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彝族的妇女能飞,且十分的勇敢善战、本领高强,打仗时常佩带着有铁皮的腰环,围上腰环后则刀枪不入。闪光的胸裙更述说了彝族先民们因得到女神摆佐所赐予的胸围裙,而得以用其闪耀的光芒击退了征杀彝族人的天兵;饰有锡冠的尾饰,据说旧时也是为了抵挡敌人的弓箭,而男子穿着的前后各有十二个口袋的背心,则是彝族先民们打仗时盛放武器之用的“武器袋”。所以,至今白彝女子胸裙上仍缀着锡片或银片等闪光的物品,男子的“武器袋”则演变成了有着十二个类似口袋绣纹的白色背心。虽然,这些神话传说都带有着一些神秘色彩以及神饰的成分,但是透过它们的外在表象———服饰,我们却可以看到古代彝族先民们的英勇善战和那段曲折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彝的服饰可以说就是他们历史的再现。(二)服饰习俗与文化心态各民族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以及创造文化的方式与途径的各异,使他们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各具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而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亦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在这些特有文化的渲染和陶冶下,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态,而这种心态一经形成就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渗透于每个民族成员的实际生活中,尤其体现在他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诚然,它亦是各民族文化心态的折射。彝族大多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用水极为不便。所以,水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不但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行。“龙”常被认为是风雨的主宰者,具有呼风唤雨的伟大神力,因此,为了得到“龙”的庇护,彝族人便把龙作为图腾,予以膜拜敬奉,并将其作为祖先来崇拜,认为自己的先辈是神龙所造。这一观念形成后,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并通过服饰体现出来。白彝妇女的胸裙(彝语称“吴朵”),过去彝族人常称其为龙皮,作为龙的标志。其妇女衣着尾的习俗,西汉时就有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叙述彝语支民族的先民时,说道:“哀牢夷者……种人皆刻划其身,象龙女,衣皆着尾。”那坡当地的妇女亦说,其尾饰象征着龙凤的尾巴。其龙图腾崇拜,还体现在对贯头衣这一习俗的沿袭。早在西汉时期,认为是龙的后代的彝族先民哀牢人就已有此习俗。如《广志》所说:“黑僰濮在永昌西南,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广西那坡部分彝族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习俗。此外,当地师公立位后,均要制作一套象征龙皮的长袍、腰带和披肩,还有彝族妇女胸前的龙凤牌,亦是其龙凤图腾崇拜的遗迹。历史上的彝族曾以黑虎为图腾,经过学者考证其为彝族的原生图腾,虽经过了众多的演变,但其却仍深深地影响着彝族人,至今一些彝族居住的地区,仍有着众多以“虎”命名的村寨、山岗、河流及其相关的习俗。黑色在彝族服饰中的不可或缺,正是这一信仰的体现。传统的彝族服饰,男子全身皆着黑色,女子则以黑、青、蓝等深色布料为底,再饰以各种花边。彝语将黑、青、蓝、绿等深色概称为黑(纳)。虽然,作为彝族一支系的白彝尚白,并因此而得名,但其服饰中亦保持着这一传统。例如,头上所扎的头巾,最外一层必是蓝靛色(黑色)的布巾;腰间的榆树皮腰环,戴前必须涂上一层黑漆,据说这样才能具有神力保护人们吉祥安康,不受邪物干扰;70岁以上的老人,往往一身都是黑色的装扮,脚上穿的亦是黑色的布鞋。腊摩金黄色背心袖口上的羽毛,据其说是岩鹰的羽毛,则是彝族鹰图腾崇拜的文化遗留。上述种种习俗,都是彝族人文化心态在其服饰中的折射。(三)“族徽”的作用与文化“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可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的。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都是族群认同的要素。”[1]服饰是民族与民族相互区别最直观的表征,人们往往通过服饰就可以判断出某一族群属于哪一个民族群体,它具有着双重作用。对外,它有着区别他族的作用,是族群认同的标志之一;而对内,它则是族群认同的标志,有着凝聚族群力量的重大作用,是一个民族的“族徽”。广西的少数民族往往把服饰作为本民族或同一群体形象的表征,多在民族群体活动中同时着装。苗、侗等民族到别的村寨做客时喜欢穿同一款式的盛装。其他许多民族亦有着这样的风俗。每逢节日,彝族人民也有盛装欢聚之俗。广西那坡白彝支系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便是四月跳弓节。每年到这个节日,附近村屯的兄弟民族,云南富宁县的彝族亲友,无论路途多远,都会盛装打扮,穿着本民族的服饰,并将自己拥有的饰品全都戴上纷纷赶来,与彝族乡亲父老和兄弟姐妹共庆佳节。看到相同着装的彝族同胞,无论之间是否有确切的亲友关系,当地的彝族人民都会如同见到了亲人一般,热情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并盛情款待。同一服饰不仅是本民族群体形象的表征,同时更增进了民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所以说,服饰不仅具有着区分不同民族文化的功能,同时亦有着认同文化、凝聚群体的意义。三、白彝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活的方式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白彝支系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具地域色彩的文化。丰富多彩、简单轻便的白彝支系服饰,不仅为我们研究彝族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一)以白为美的审美心理色彩能引起人一定程度的生物反应,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本身却无所谓意义,其作用于人身上的,更主要的是文化的反应。正如美国语言学家帕墨尔指出的:“‘颜色有一种很大的心理效果’。色彩词的联想意义的产生,受到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宗教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情况”[。2](P105)所以,它最鲜明、生动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为什么彝族普遍以黑为贵,然而彝族各支系除喜爱黑色外,又往往有自己喜欢的不同颜色?这从彝族关于各支系来源的神话传说中,可以找到一定的解释。相传,古时有位孤身的中年人,在山上耕牧,过河时,见几筒竹子从上游漂来,停在他的脚边不愿离去。于是,他将竹子带回家,划开后,发现里面有五个孩子,便将他们抚育成人。老人临终时,把他们叫到跟前,进行了分工:老大留在原地种竹,编竹器、卖竹器为生;老二到坡地种棉、栽旱稻;老三上山狩猎;老四去当铁匠;老五去打石做石匠。五个孩子按照老人的嘱咐,自谋生计,后来逐渐繁衍为彝族的五个支系。因竹子从水中取出是青色的,故名曰青彝;棉花为白色,故名曰白彝;狩猎入山常穿黑衣,故名曰黑彝;铸铁制铧口和做石工的,则分别成为红彝、花彝。白彝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而采取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并随之而产生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生活习俗,其对服饰颜色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其生计方式所决定的。此外,笔者认为,这与其众多关于祖先历史的神话传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彝族许多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着先民们因为身上闪光的事物而得以战胜敌人的叙述,因此,他们对这些发出光亮的东西尤为崇敬和喜爱,衣服上常装饰着许多发亮的金属,如锡片和银片。白色与金属发出的银光很相似,所以,白彝尤喜白色。情人间互送礼物时,一般都送净白的东西,如银项链、银手镯和白衣服等。姑娘送给小伙子的定情物,就常常是一件白色的背心。他们觉得以这些净白的物品相送,则表示双方心灵洁白,同时也代表着他们之间洁白的爱情。正是上述的原因,使白彝支系逐渐形成了以白为美的审美心理。(二)实用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审美趣味李泽厚在其《美学四讲》中曾说到:“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如居住、使用)或精神的(如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需求、内容相关联。”[3](P109)服饰亦是一门艺术,因此必然具有社会的实用功利性。而实用性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如前所述,彝族主要居住在海拔很高的山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经常要在山中行走和劳作,所着服饰必须简单轻便、耐脏。深色的衣物比较经脏耐磨,因此白彝支系服饰多以黑、青、绿等深色布作底,再饰以各种绣花纹饰,而且多在易脏的部位,如袖口、领口等处;下身则为黑色的宽筒裤,扎黑色绑腿,这都是出于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突出地显示了其服饰的实用性。因为颜色深,色调就会较暗,所以心灵手巧的彝族妇女,便在衣领两端、衣襟两旁以及袖口等地方都镶上锡片或银片,或绣上各种图案,这样就使整套服饰看起来色调和谐,明丽喜人。锡片、银片的大量使用是白彝支系服饰的又一特点,它不仅协调了整套服饰的色调,而且使整套服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增添了服饰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裤子及绑腿都是黑色的,她们便缝上几种颜色相间的彩色绑带,更增添了服饰的美感。因生活在山区,白彝支系妇女都喜欢用背篓运输负重,黑色的大腰环,既使整套服饰显得美观大方,颇有古代武士的风度,更起到了支撑省力的作用。白彝支系妇女服饰上的纹样图案,多讲究左右统一,两边对称,体现了当地人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心理。此外,其装饰的图案多集中在上半身,且多分布在富有动感的部位,如腰、衣袖、衣襟、胸等,当人走动时极富节奏感与韵律感,使人与服饰融为了一个艺术的整体。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白彝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显示了当地人民独特的审美趣味。四、结语虽然彝族有自己的文字,但却只为占少数的祭师们所掌握。所以,关于彝族历史的记录,我们除了能在一些考古挖掘资料中见到,便是以毕摩为核心,用彝文书写记录古传历史、神话、传说等各类彝族经典,以及民间流传的众多活态文化(如神话、歌谣等)。此外,就是通过神话和传说的附入而具有了阐述历史功能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与一些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相结合,再现了彝族的历史;同时,更向我们展现了白彝支系这一族群所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心理。因此,它们可以说是白彝支系人民的一部活态史书,具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服饰:族群的活态史书——广西那坡白彝支系服饰浅析@邱萍$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续庆慧$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白彝支系;;服饰;;文化[1]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李建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识出版社,1999.

专辑代码:
H;J;

更新日期:
2007-08-08

专题子栏目代码:
J153_4;

第一责任人:
邱萍;

出版日期:
2007-06-15

机标关键词:
白彝;彝族传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旅游;那坡;活态文化;审美意识;民族文化资源;族群认同;妇女服饰;

SYS_VSM:
白彝:9705,活态:1647,史书:1064,白彝支系:729,彝族传统文化:655,民族服饰:545,那坡:520,文化旅游:360,审美意识:352,民族文化资源:324,

页数:
4

文件大小:
93K

DOI:
CNKI:SUN:MZSF.0.2007-03-004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34-37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191

被引频次:
0

FFD:
1.014833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K0105;QS0105;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146

专题整刊代码:
H000

复合专题代码:
J153;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J;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703

期刊栏目层次: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作者代码:
06892215;06889946;

机构代码:
0093025;0093025;

表名:
cjfd2007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机构作者代码:
0093025:06892215;0093025:06889946;

卷期号:
No.83

注册DOI:
10.16726/j.cnki.bsxb.2007.03.005

THNAME:
MZSF200703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MZSF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2302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白彝支系:30.4*120.706;支系:24.2*91.6946;服饰:73.4*376.792;服装佩饰:73.4*376.792;彝族:39.2*103.535;诺苏:39.2*103.535;少数民族:39.2*51.7674;史书:4.2*14.5357;族群:8.2*23.5926;广西:6*9.82904;活态:5.2*17.8147;篇长:5772

NVSM_分组:
白彝支系;

第一作者H指数:
2

CI指数:
16.224

第一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

第一作者代码:
06892215

第一机构代码:
0093025

主要主题:
白彝支系;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师范学院_邱萍;; 广西师范学院_续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