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文关键词:
新疆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课程
中文摘要:
本文对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进行了思考,对现有新疆音乐教育体系所存在的观念误区进行了反思。本文从"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索建构具有新疆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的问题。
引文:
[1]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11):8.
[2]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J].新华文摘.2D04,(10):
[3]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2):25—26.
全文:
引官-“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复杂的民族构成、独特的地理位里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新班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导引下步人21世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进程时,必须面对“多元文化”与“全球化”这两个重大命题。这是一对当前非常流行的语词,尤其是后者,当被使用为政治经济领域的预言或描述时,遭到赞成与反对的声音都同样强大。然而无论承认与否,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两个语词所代表的发展趋势都客观存在而无法回避。因而,如何在这两种趋势下思考探索新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便成为了新孤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迄今为止,“多元文化主义”(m ulti一ulturalism)这一概念是对“欧洲中心论,’( Eu、entrism)最严肃、最明确的理性否定与回应,也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司Relativism)的进一步发展。它形成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从20世纪早期的“跨文化教育”至6O年代的“种族研究”,发展为“多种族教育”,直至80年代的“多元文化教育”,直至今天,“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提法与相关理论已被美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继而在其它欧美国家已得以确立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的主题。它是基于这样一个总体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生态与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生态一样,是由多样性主体之间的互补与制约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平衡的结构,从而求得共存与发展;文化多元分布与物种多样分布一样,是社会生态平衡的前提。正是基于如此认识,从政治学研究到经济学研究,多元文化主义观念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者们的视野中得以凸现并业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砂oballzation)是个未限定主语的概念,正如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实践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命题,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全球化”口号多少带有新殖民主义的嫌疑,而抛开政治与经济作为限定语而不谈,“文化全球化”被费孝通先生这样描述:“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因此,文化或教育的全球化绝不是单一文化的垄断,也不是某种所谓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入或进攻,“求同存异”的“同”不是“同化”,而是文化群体多元存异的前提下求得交流与“认同”。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马歇尔·麦克鲁汉(HerberiMaz’shall McLuh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地球村”(globalv沮昭e)概念至今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地球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大致也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旁听”(广播)一“旁观,’(电视)一“交流,’(无线电、电视、通讯与互联网)。今天所言的“交流”是实现种族间和谐共处、国家间协作发展的前提,也就意味着在付晓东张欢:新班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地球村中,交流不仅孺要跨越语言的屏障,更需要突破文化认同的心理分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信息交流的畅通有效性,后者起到的作用是本质上的,即跨文化交流。文化种群分布的现实与其协调发展的未来就偏要跨文化的口头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双重习得。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主义”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无视此背景将可能导致激进的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而“全球化”也必须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前提,摒弃此前提则会陷人强权垄断与新殖民主义之嫌的认识。此外,“多元文化主义”绝不是静态多元的表征,而是动态多元的交融,“全球化”亦不是一统天下的排异战争,而是多元一体的认同与沟通。如果将“全球化”比喻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雄浑的合唱,“多元文化主义”则强调其中每一个声部的音色,因此只有将“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化”这两个进程并行,才能实现集体认同与自我识别的统一。乌孜别克、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为13个世居民族,其音乐文化分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与欧洲音乐体系三大类别。中国音乐体系的有汉、回、蒙古、满、达翰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这一体系除俄罗斯族外,为中国55个民族所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有俄罗斯族,其它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锡伯族部分兼用。波斯—阿拉伯体系的有维尔吾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新班各民族的母语、生活环境、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至今仍具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并保持着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却实现了民族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社会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主义”共同作用的局部自然范例。新.多元音乐文化之背.新班地处亚洲腹地,跨居丝路中段,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多民族文化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以及共享文化与个性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典型格局,正成为当今国际间人类文化学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季羡林先生将世界文化划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而此四大文化体系唯一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新班。人类学家摩尔根这样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世界文化的钥匙遗失在了塔克拉玛干,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必须承认,相对于文学与美术,由于音乐语言的非指事性,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演变过程中,是最能体现文化原生基因的子生态,世界音乐三大音乐体系的汇集构成了最具特色与意义的生态环境;在歌乐舞同构的新疆,舞蹈也传递着这种隐性基因遗传的信息。龟兹舞蹈中的胡腾舞、胡旋舞、狮子舞以及三道弯的体态在中原地区的流传以及在维吾尔现代民间舞蹈中的继承无不体现着多元文化作用下的生态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所发生的足以改变文化生态结构与进程的所有大事件,诸如民族发源、宗教板依、朝代更迭等,对其的文字记载、图画描绘可能会随着介质的损毁而湮灭,或因人为的因素而疏漏甚至讹传,而音乐和舞蹈则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历史事件的精神印记,因此在认识新疆多元文化背景的历史与现状时,对音乐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历史预演,那么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则是当今“多元文化主义”例证的缩影。从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来看,新疆文化生态中既包括西域本土多民族混交的游牧文化即草原文化,也包括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或曰绿洲文化,还包括东西方贸易交往中的商业文化;从音乐体系的分类上来看,新疆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新.多元文化背.下的音乐教育现状之反思然而,这个范例仅仅是在历史长河中客观形成的,把新祖的多元文化背景的形成归结于当今“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共同作用则是一种时空观念的错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现代交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陆上丝绸之路的脉动终于变得缓慢而徽弱,历经千年以来的文明碰撞与交融、识别与认同所构成多元文化生态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已不复存在或者退化。更为甚者,随着20世纪西方文化的强势涌人、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席卷浪潮,多元文化生存与植根的土壤正如塔克拉玛干大沙淇对绿洲的蚕食沙化。尤为优虑的是,处于这一文化生态现状中的人.大多数都陷人了“集体无意识”的浑然不觉之状态中,对于民歌的遗忘、民族文化传统的淡忘、民族性格的失忆等等,皆源于舍“多元文化主义”之本而片面追求“全球化”之标的育动。当所有的支流汇人这盲从的洪流中,一个具有自我意识与思维的个体偶而抬起头前瞻后顾时,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方去?丢失了民族文化的身份证,会永远的迷失。对于此种现象,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篇名为《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的文章予以描述。冈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许多人类文化学者、民族学家、音乐学家乃至政府职能部门都展开了对传统文化一系列的保护、发掘活动,这些措施也获得了很大的成效。对于新疆而言,2(X)5年底,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份“遗产”不是不动产,我们要传世的是流淌在民族文化脉络中的血液,将热血进行封存性的“保护”很有可能将其凝固结痴,这其中的政府行为一定要懊之又懊。此外,如果将文化生态圈相比于自然界的物种生态圈,在某种程度上,“保护”某个文化传统即等同于将某种物种列人“滚危”,保护项目范围的扩大就意味着人们对文化生态的脆弱性给予了更大的关注。那么是什么在毁坏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呢?是高科技、互联网这些西方文明的物化工具吗?是西方文明吗?从洋务运动到“五四”,再到苏化或美化的专业体系、课程设置,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半个世纪以来的“西学为体”的学校教育体制已经墓本完成,甚至某些指标已经一243中国音乐(季刊)么刃吕年第l期“超额”,使得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以至于威胁到了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生态。面临危机,我们的教育做出了如下的反应:先看基础音乐教育,从2以鸿年起,新班维吾尔自治区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乡土音乐教材,这套教材分为汉、维、哈文三套独立的试行部分。纵观其选材,其中加人了民歌与民族乐器的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其中50%左右为本民族音乐,新班其它民族和国外的约占50%,虽然这套教材目前在试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一步毕竟代表了基础音乐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背景的感知与行动。高等音乐教育中,新扭艺术学院从1 995年开始举办“木卡姆”表演专业,其毕业生大多数进人了文艺团体,活跃在新获民族民间音乐的舞台上。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仅是将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专业化、舞台化的训练,这对于多元化的新扭音乐教育是有益的尝试。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着这样一个方向,即民间一学校一民间,其教育成果必然对民间产生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新班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还相对滞后,目前全获六所高等师范院校,除了新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少数民族班第四学年开设了民族乐器选修课程以外,其它五所院校的课程设t与内地同类院校并无差别,即便是新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开设的民族乐器选修课程也仅仅是传统课程结构的补充。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一个从民族民间音乐原生态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踏人大学校门开始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一刻起,他必须接受以下几个音乐观念: 1.音高:固定点与点的进行,音与音之间的游移是跑调伽raka)普拉克卜2.声部:音乐是多个声部组合而成的织体。有两本长达数百页的教科书来解释它,一个叫复调,另一个叫和声学。3.调式:主要接触了两种调式,结束在do叫做大调,结束在la叫做小调。4.歌唱:无论来自草原的阿肯、长调歌手,还是麦西来甫上的歌手,在这里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叫做意大利美声唱法。5.演奏:热瓦甫、艾捷克、冬不拉在这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乐器,乐器是自己无法改变音高的键盘。6.史论:我们只能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描述西方音乐史,只提供有关巴赫、贝多芬、李斯特、德彪西有关的文字以及音响;不提供吐尔地阿洪、阿曼尼莎汗的史记资料以及他们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丝绷之路、龟兹乐舞、木卡姆仅仅是一个名词解释。.地喘息,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被归结为民族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问题,。这个世纪以来,我们终于痛苦地明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落后与盲视所导致的后果。上个世纪90年代,民族音乐学家赵塔里木先生就对此问题质疑并阐发了自己的思考,并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音乐教育中“双重乐感”培养的问题,可惜我们起到今天才开始真正面对这个问题。t31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时,我们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同样紧迫的现实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今天学习西方音乐的表现恰恰是半个世纪前汉民族学生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重现,只不过今天,汉民族学生在音乐技能、音乐审美上基本被系统的西方音乐学习进程所“同化”,而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在这个学习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困窘恰恰说明了他们还有“排异”的能力,汉民族学生几乎是彻底地“妥协”了。2(X)2年新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始在内地五个省区招收学生,通过招生我们吃惊地发现,内地考生以民乐为音乐技能考试项目的比例大大超过新班考生,这也使得我们开始反思,以多元文化视点来审视,新疆高等师范院校的的汉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新班学习汉民族音乐学生的人数之少足以使音乐的“多元”结构在这个层面上形同虚设。新班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应以展现新获音乐文化之多元格局、追溯其多元之“源”、揭示出音乐生态中的多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解析多元之个性、整合多元之共性,最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保持与发展新班多元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道路,并结合现代教育观念与技术,自上而下地将其纳人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三大乐系交织、融合之特色的新扭音乐教育。如果以此为长远目标,新疆音乐教育实乃为中华民族及至世界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最宝贵的实验室。在设计的新疆音乐教育体系中,学习西方音乐重点在于以其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实践新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的学科性教育,而未来的专业结构中,欧洲音乐、汉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理应构成支撑新获音乐教育的三个支点,这个支点所支撑的是多元音乐文化汇流的平台。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教育,即是以新班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人口,以呈示与解析新孤多元文化为方向,以保持与发展新孤音乐文化多样性与繁荣性为目标,力求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快新获走向世界的步伐,从而促进新班经济与文化全面健康地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学生们在经过了长达四年的此种教育后,一个令人展惊的教育过程及其现象在重复出现:在人学的专业测试上,充满了民间音乐灵感与素养的学生们纵情地歌唱、演奏与舞蹈;在毕业的专业测试现场,学生们用外语艰难地演唱着歌剧选段,钢琴在他们的手下狂攀地咆哮,手风琴在怀中沉重参考文献: [1〕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l.读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11):8. [2〕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J].新华文摘.2004.(10): 77. [3]赵塔里木.新获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2):25一26. .244·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教育@付晓东$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张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文对新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定位进行了思考,对现有新疆音乐教育体系所存在的观念误区进行了反思。本文从"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索建构具有新疆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的问题。新疆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课程[1]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11):8.
[2]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J].新华文摘.2D04,(10):
[3]赵塔里木.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J].中国音乐,1996,(2):25—26.
机标关键词:
音乐教育;音乐文化;多元文化背景;音乐体系;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木卡姆;阿曼尼莎汗;吐尔地阿洪;美国音乐;
SYS_VSM:
音乐教育:9519,多元文化背景:2239,音乐教育体系:1259,新疆音乐教育:1214,多元音乐文化:1007,音乐体系:353,民族民间音乐:188,民族音乐:117,观念误区:99,少数民族音乐:93,
DOI:
CNKI:SUN:ZGMU.0.2008-01-062
来源标识码:
P01;P0204;P0208;P0209;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机构作者代码:
0133431:09274692;0133431:10244653;
SYS_NVSM:
音乐:38.2*78.9565;塔里木:2*4.14205;多元文化主义:12*48.1733;全球化:6.2*17.5617;维吾尔:4*7.06004;柯尔克孜:2*6.15123;柯尔乌古孜:2*6.15123;多元音乐文化:5.8*31.4004;新疆音乐教育:16.4*74.468;多元文化背景:6*28.6026;篇长:6048
NVSM_分组:
塔里木;多元文化主义;全球化;维吾尔;柯尔克孜;多元音乐文化;新疆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背景;
次要主题:
塔里木;多元文化主义;全球化;维吾尔;柯尔克孜;多元音乐文化;
机构作者名称: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_付晓东;;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_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