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西炮龙节;;变迁;;启示
中文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等,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的变迁沿革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今后发展的策略。
英文篇名:
Some Thoughts on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Observation——Taking the Example by the Firecracker-Dragon Festival in Binyang County,Guangxi
英文作者:
QIU Tuan,NONG Gui (Guangxi Industrial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 Guangxi 530001)
英文摘要: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the Firecracker-Dragon festival in Binyang County,Guangxi, using document studies,interviewing method and self-investigation,and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recracker-Dragon Festival.
英文关键词:
folk custom sport culture;;Firecracker-Dragon Festival in Guangxi;;evolution;;indication
引文:
[1]唐韶军.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2]姜玉泽.中国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动作创新[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
英文刊名: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全文: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在广西宾阳县,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独具中国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都要举行舞龙活动,其独特之处,就是舞龙时以燃放鞭炮炸舞龙助兴,故称舞炮龙。因其独具民族特色和富有刺激性,并且其寓意符合中华人民的传统心理特征,因而颇受欢迎,被人们誉为东方狂欢节。那么该如何将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持续发展下去呢?笔者认为,这与广西宾阳县炮龙节的历史沿革问题是分不开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历史沿革为切人点,梳理广西宾阳县炮龙节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借以为现时期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为研究对象。1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为个案进行研究。访谈法和田野考察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了充分掌握第一手研究材料,笔者于2008年农历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一元宵节期间,在广西宾阳芦好镇驻扎6天,全面铺开田野考察工作。期间,笔者努力对芦坪镇各式人物进行访谈,如舞炮龙老艺人、政府官员、乡镇干部、宾阳舞炮龙协会民间组织、部分群众等,并把多种访谈材料统筹综合起来;于2008年4一5月、“十一”期间,就个别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电话回访,并对研究结果与分析进行了及时修改,以求得研究结论的准确性。2结果与分析炮龙节的演变过程为:龙文化的延伸一舞龙文化出现一舞炮龙的兴起一炮龙节的产生-炮龙节的盛行。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人们从蛇想到龙,就联想到它的回环通逸,而随着古代各大氏族的文化融汇,人们赋予了龙腾云驾雾变化多端的形象,龙逐渐成为华夏各民族美的象征,力的体现,反映在民俗文化中,就构成了独特的美的结构,成为民众生活中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象征。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伽黝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唐人刘禹锡在伽西室铭》中也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则日:“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髻,龙髻拔堕,堕黄帝之弓。”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能上天人地,腾云驾雾,充满力量,形态伟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龙不仅可以为民祈旱求雨,扶人升天,也可以赐福人间,使人吉祥如意,幸福美好,永享天柞。舞龙,是指中国民族体育大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111。在中国灿烂的舞龙文化中,记载着火龙、草龙、布龙、纸龙、段龙、筐龙、灯龙、人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醉龙、奇巧龙、滚地龙、大头龙、夜光龙、火焰龙等形式l:]o舞炮龙是广西宾阳县芦好镇群众特有的一种舞龙形式。据文献资料记载(2 007宾阳舞炮龙研讨会程豪光优母考卿):“宾阳龙文化源于鲁豫,而鲁豫文化是由龙崇拜发展到‘耍龙灯’、舞龙,舞炮龙这也是宾阳龙文化生根发展的历程。”宾阳舞炮龙始于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文史记载南宋狄青之说)。而宾阳舞炮龙节这一民俗则始于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炮龙节是因宾阳县芦坪镇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哎宾阳县;劫记载:“芦好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初,芦好已成为广西8大名古镇之一。相传,芦好在沿街建铺时,即于今中兴街建了一座老庙,供好民祈福、求财求子,保富贵平安。过年元宵,老庙甚是热闹,每每舞龙、舞狮、唱戏为庆。公元1625年,卢坪卢氏三兄弟决定将宾州新街的舞炮龙移植到芦纤来,并定每年元宵节为‘炮龙节’。该年元宵节,龙于老庙开光后,因该年生意特别兴隆,放的礼炮极多,卢氏三兄弟有意将燃着的炮仗抛至舞龙者肩上,引得人们惊喜欢笑。而那肩挂炮仗的舞者,则为灼痛而腾跳,又为大运到而哈哈大笑,引来周围人捧腹大笑,场面愈为热烈、欢快……于是,当晚头会首立即召开理事会,会L.大众一致认为:芦好兴隆,商贾财丰,当隆重相庆,而宾州民间舞的禾稿龙(草扎龙)则太粗,城内的彩龙则欠热烈,而今晚移植新舞炮龙,舞者舞,观者观,又可自由投去鞭炮,如此边舞边放鞭炮相贺:炮竹声声除旧,炮龙报喜更新,实属一箭双雕二以后,宾州每年正月十一舞炮龙便成风成俗,‘舞炮龙节’应运而生。”2.1计划经济前(1 949年以前)的炮龙节处于家族式传统闲散阶段清末至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宾阳为城乡地区,政府机关、乡绅、商人比较集中,社会结构复杂,以手工业商品经济为主,经济活动都是以地主、保长等中上阶层的活动为主,传统的家族式文化浓厚。宾阳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均为群众自发组织,而且多在年节进行,活动方式比较单调。民俗节庆活动主要有:舞炮龙、游彩架、抢花炮、彩灯、武术队表演等。根据访谈情况,当时只有卢氏家族制作的一条白须青龙在老街(中兴街)进行炮龙节活动。炮龙节所舞的龙比一般常见的舞龙要长,短的有7节,长的有9节不等,身长30~40米,由民间艺人专门制作,表现出很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制作时龙头和龙尾用竹蔑轧制,再用砂纸等装裱,涂上鲜艳的色彩,龙身则用绳索连接竹蔑编成的节筒,外面缝盖一层黄布装配而成。这一时期的炮龙节以家族(宗祠)组长负责管理,家族成员参与为主。由德高望重的人舞龙头,要求身体好,技术好。这样安排既提高了本家族的声望,也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其他龙脚则在家族肉琪行场拔。此项活动既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有选拔人才、魏赚久才的作用;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大众求子、求财心切,迷信思想比较严重。炮龙节活动经费主要由家族人员以乐桐的方式婆集,实行家族组长负责制,族内人员分工制管理。总之,计划经济前的炮龙节形式单一,规模小;活动主体为大富人家,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求子求财心切,还处于家族式传统闲散阶段。2.2计划经济阶段(1 95合ee1978年)的炮龙节处于闲置休眠阶段1949年12月,宾阳解放后进人人民公社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第一次全面深人城乡,明令取缔一切乡绅阶层和宗法制度,对城乡控制尤为严格。这时,以家族式为主体的宗法系统开始瓦解,逐渐消逝,国家权利扎根到主产队中。大跃进时期,在“一切为了体育大跃进”的口号形响下,,青琴年们要进行“白天千军万马,晚上灯笼火把”等突击式的徽炼。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因“破四旧”而被禁止。总之,计划经济阶段时期,群众是集体出工、集体休息、集体娱乐,一切都是以政治为主,保家卫国氛围浓厚。此时的计划经济文化,就以集体、生产队、人民公社为主.只要队长一发话大家就立即开展活动。由于大众心理需求受到外部因素打压,这时候家族式的炮龙节大部分活动被禁止。所以,此时的炮龙节活动,就在生产队里被闲置休眠了。2 3 1 978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的炮龙节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城乡意识形态的控制减弱、城镇居民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活节奏,炮龙节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宾阳县炮龙节在群众自发组织下得到恢复。尤其是在1985年以后,在政治方面,宾阳县乡镇的政策越来越宽松;在经济方面,主要以个体经济和企业经济为主;在文化方面,家族文化得以复苏扩大。人们在炮龙节进行舞炮龙活动的目的更为明确,心理需本价值取逐渐转变到求乐、求健康、求平安、求人丁兴旺、求财。这时在炮龙节活动中炮龙的数量逐渐发展到7一8条,1993年的28条,2007年的101条,2008年的130条。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时间也由原来的1天增加4天。由原来单纯的舞炮龙发展到游彩架、彩灯、·民族歌舞表演等多种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组织形式由民间自发组织发展到政府介人一起举办。这时的炮龙节组织地点由原来的1条街道,扩展到宾阳县的大街小巷。炮龙节活动范围的扩大可谓喜人,与政府的支持,人们的愿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炮龙节的日趋成熟。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政府意识到炮龙节的发展必须得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才行得通。近年来,政府对炮龙节活动加大投人力度,使得炮龙节在广西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知名度。目前,该地区已经向打造炮龙节品牌旅游方面发展,为适应旅游与谋求商业赞助的需要,政府正力求把炮龙节打造成为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这一时期的炮龙节在164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由民间自发组织发展到政府介人一起举办,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健身娱乐功能逐渐增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势彰显。3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今后发展的启示3.1应发挥区位优势.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强炮龙文化活动的记录和保存(l)利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发展契机和广西区位优势,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广西宾阳炮龙节。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优越,热带自然风光奇特,文化风俗独特。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中国’J东盟自由贸易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一东盟贸易区的发展,中闰一东盟旅游区也在逐渐地成熟壮大。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每年将会吸引大量大企业家来南’犷考察投资,开展商品展销、经贸洽谈等,同时吸引大量外资,使大量资金、信息技术汇集广西,进而让广西真正成为中国和东盟1·国交往的重要门户,两地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为实行走出去战略提供一大契机。对此,可利用广西德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歌舞晚会,以及已经落户南’i兮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机会,推出炮龙文化活动,如邀请广西宾阳舞炮龙的艺人搭台表演,让八方宾客观赏东方狂欢节,举办舞炮龙制作技术技能大比拼交流会,突出“新、奇、特”的炮龙旅游产品,以炮龙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夹吸引外商的投资,促进广西炮龙文化的发展,为广西炮龙节品牌开辟新路。(2)加强炮龙文化活动的记录和保存对炮龙的艺术、技艺进行系统、完整的记录.对现存的炮龙文化事项给予最大限度的记录和保存。近年来,广西炮龙之乡比较重视炮龙文化,但是炮龙活动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1过去,宾阳县每条街区都会有数10个内行的舞炮龙艺人.而日居民群众几乎个个爱好,人人参与炮龙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划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此方伯:的技艺虽还有艺人传承.但为数不多,喜好参与动手的人更少,群众致力干传承、保护、开发炮龙文化的热情不高,炮龙技艺后继乏人,传承工作步履维艰。因此,应尽快开发广西炮龙之乡炮龙文化普查,想方设法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各样的饱龙文化产品和用品、历史藏品文物等,派专人对炮龙的艺术和技艺进行系统、完整的记录,建立博物馆、陈列室,展示炮龙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3.2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社团组织建设(l)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为炮龙节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和营造良好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炮龙节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尤其是餐饮、宾馆接待能力的严重不足,使炮龙节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把灿龙节打浩成为旅游品牌.为炮龙节提供强大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快旧城改造,打通丁字路,配套完慈救灯、路牌、公话、公厕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大投人,在宾栩县积级地城开展美化、亮化工程。三是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宾馆,努力提高餐旅接待能力,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2)加强民间社团组织建设,推动炮龙节文化活动内向和外向协同发展。炮龙节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扎炮龙、开光仪式、舞炮龙、吹八音等一系列环节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正是引起游客浓厚兴趣、最吸引人的地方。面对舞炮龙队伍青黄不接、炸龙技艺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当务之急是组织引导民间艺人成立炮龙协会之类的菌旬组织.挖掘炮龙文化,宣传和传承跑龙文化,传授扎龙、舞龙技艺,使这一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继续焕发迷人的光彩。3.3应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推动炮龙文化产业化和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炮龙节节庆文化活动变迁沿革的历史启示我们,舞炮龙作为炮龙节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不可丢弃,而且需要在继承的基础_上不断丰富、发展。应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充分展示宾阳文化的魅力,在现在的舞炮龙、游彩架、踩高跷、仙马舞、板鞋舞、踩凤舞、麒麟舞等表演的基础上,要赋予炮龙节活动新的内涵,有所创新。特别是要挖掘整理和培育濒于失传的八音艺术和丝炫戏,进一步丰富文化表演项目和内容。,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凸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炮龙文化产业化发展。同时,结合城镇“213”工程修建跑龙文化广场,整改“三街一江”等一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以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带动城镇建设,以及商业、文北、经济社会、‘·妮光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结语广西宾阳县炮龙节历经时代变迁,经历3个阶段的历时沿革,逐渐发展成熟,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健身娱乐功能逐渐增强,地方民族特色逐渐突出,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势日趋明显。因此,应发挥区位优势,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强炮龙文化的记录与保护,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炮龙文化组织社团建设,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推动炮龙文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口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变迁沿革的思考——以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为例@邱团$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农贵$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等,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的变迁沿革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今后发展的策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西炮龙节;;变迁;;启示[1]唐韶军.中国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2]姜玉泽.中国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动作创新[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
机标关键词:
节庆文化;龙文化;舞龙;家族式;个案研究;城镇化步伐;文献资料;民族文化旅游;田野考察;旅游产品;
SYS_VSM:
节庆文化:9216,宾阳县:3271,广西炮龙节:1610,变迁:900,龙文化:759,舞龙:468,宾阳:225,家族式:169,个案研究:144,节庆活动:73,
DOI:
CNKI:SUN:ZXQK.0.2009-06-067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机构作者代码:
0106035:21851325;0106035:22097126;
SYS_NVSM:
炮龙节:54.4*278.934;广西炮龙节:28.4*62.294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4.8*24.1951;变迁:10.2*55.3032;民俗节庆:15.4*84.9713;宾阳县:21.4*104.71;篇长:5573
NVSM_分组:
炮龙节;广西炮龙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俗节庆;宾阳县;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_邱团;;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_农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