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研究

作者:
余中元;毕华;赵志忠;陈春福;杜娜;袁建平;颜艳红;

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中文关键词:
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海南

中文摘要:
海南地处我国南疆,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演替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浓郁。海南具有独特的开发历史和独到的地理位置;粤海通道的发展及东线高速铁路的建设、航天城的建立和三沙市的成立、博鳌国际论坛的召开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给海南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海南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今后海南应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体育竞技、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会展、节庆旅游,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娱乐业,体现休闲文化,增加产业链。做大做强做精海南的文化旅游产业。

英文篇名:
A Study on Resources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Hainan Province

英文作者:
YU Zhong-yuan,BI Hua,ZHAO Zhi-zhong,CHEN Chun-fu,DU Na,YUAN Jian-ping,YAN Yan-hong(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1158,China)

英文摘要:
Haina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bordering area of China,a destination of immigrant influx,and a crossroad and succession area of different cultures.Hainan is rich in cultural resources,with unique local cultural and life style.Hainan has a special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Yuehai chann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 high-speed railway,the setup of Wenchang Aerospace Tow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ansha City,as well as the upgrad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ve brought cultural tourism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Hainan.Hainan should be prepared for fu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stick to create tourist brands of the South China Sea,develop rural tourism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griculture culture,carry out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build specialized tourist town,develop sports activities promoting sports tourism,strengthen the develop exhibition tourism,festival tourism,extend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ntroduce entertainment reflecting leisure culture,increase industry chain to produce a stronger,bigger,and better tourism in Hainan,a popular international tourist island in the world.

英文关键词:
cultural resources;tourism development;Hainan province

引文:
[1]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5):9-14. [2]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5):18-21. [3]纪宗安古代移民和海南的早期开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109-120. [4]叶舟海南文化兼收并蓄[J].今日海南,2005(3):44. [5]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J].地理学报,2001(1):99-105. [6]朱竑,薛德升;曹小曙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02(2):144-149. [7]赵康太海南文化历史形态的研究——兼论琼剧文化[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0-30. [8]朱竑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J].人文地理,2001(3):44-48. [9]赵叶苹,杨柳海南文物非毁即伤[J].瞭望,2006(49):62-63.

基金:
2008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海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Hj2008-79)

小标题:
1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1 人口汇集, 文化多元 1.2 地方文化原始落后, 表层文化明显 1.3 文化区系复杂, 文化类型多种多样 1.4 地方文化缺乏保护, 有灭失的危险 2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2.1 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2.2 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2.3 独特的区域开发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 2.4 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3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1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南海旅游品牌 3.2 加快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再现古城风韵, 重温历史文化 3.3 发展乡村旅游, 体现生态文明和农业文化 3.4 开展特色文化旅游, 建设特色旅游镇 3.5 开展体育竞技活动, 发展康体旅游 3.6 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 发展度假旅游和会展、节庆旅游 3.7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 增加产业链 3.8 发展现代娱乐业, 体现休闲文化 4 结束语

光盘号:
AGRI0911S1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农业现代化研究

英文刊名: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拼音刊名:
NXDH

年:
2009

期:
05

CN:
43-1132/S

ISSN:
1000-0275

文件名:
NXDH200905014

页:
42-46

分类号:
F592.7

专题代码:
A013;J153;

子栏目代码:
28;21;

全文:
海南省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北面以约30km宽的琼州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地处北纬03o20′~20o18′,东经107o10′~119o10′。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省,最小的陆地省,全省包括海南岛和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广阔的海域;陆地面积34000km2,其中海南岛面积33900 km2。历史上这里曾有过移民开发。解放以来,海南的开发加快了脚步,经历了南繁育种、橡胶种植、建设特区、生态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多次热潮;随着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世界小姐大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赛事在海南举行,海南更是名声在外,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注目的焦点。海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历史文化名镇崖城和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环境;拥有旅游发展难以复制的优势,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了海南社会各界的共识,前景十分广阔。纵观海南的旅游发展历程,尽管建省办特区以来有了蓬勃发展,但仍存在有数量,没有质量;旅游市场混乱,旅游形象不佳,回头客少;低端消费多,旺丁不旺财;综合效益不好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海南旅游仅停留在观光阶段;没有文化内涵根基,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性;急功近利,过分重视经济效益以致欲速不达等问题。多种迹象表明我国旅游已从大众化旅游向个性化旅游发展[1],在个性化的旅游阶段,文化旅游将是仅次于生态旅游的第二大市场[2]。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应深层次挖掘海南旅游文化内涵,走文化旅游之路。建设文化厚重浓郁的生态示范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1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1.1人口汇集,文化多元※2008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海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Hj2008-79)。由于海南是移民形成的区域,位置偏远,与大陆隔绝,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岛屿文化意识浓。各移民群族之间斗争强烈,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不明显。呈现出地域小、语言多(十里不同音)、文化区系复杂、文化类型多样、传统习俗浓厚的文化状态。表1海南文化区域的划分[8]文化区文化来源文化习俗沿海稻作文化区岭南福佬文化的一种延伸广泛的稻作文化基础,旱作文化也很兴盛,广泛种水稻、植薯、粟、旱禾和其他杂粮。糖蔗、椰子、橡胶等土地利用景观已成为本区主要特色。近年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成为本区的新景象。如多调(节)某、迈(美、麻)某等地名“,不落夫家”;民歌的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本地色彩的临剧和木偶戏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人文基础深厚,民风纯朴敦良;重视教育、热心文化事业;热作事业发展;现代商业文化和高科技产业文化日盛临高文化区侗语族语言民族的一支儋州文化区广东广州和广西梧州长期以来,海南主要是人口移入的地区。人口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也有少数来自波斯湾等其他地区的。落笔洞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三亚在一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三亚海棠湾沿海一带还存有古波斯人的墓葬群。新石器—秦汉时期,黎族和讲村话的临高人的先民移入。黎族是古南越的一支,是最早移入海南的民族,谓之土著居民;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中央政府首次在海南设立郡制,汉人大举迁入;汉—解放时期,汉回苗等族自发迁入;解放后,政府有计划调入大陆人才对海南进行开发。由于位处偏远历史上海南也成为商人逃税、官吏流放、少数民族外迁聚居、犯人逃难之地。海南也是国际人口交流较频繁的文化交汇地区。海南位处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南亚、西亚、西非欧洲、大洋洲海上交通的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清乾隆以后,岛上居民开始向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迁徙[3]。1858年天津条约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4]。解放后由于东南亚各国排华,大批海南侨民被迫回国。历史上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大陆文化与岛屿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生态文化、特区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形成文化的大杂烩。外来文化多随着移民从海南岛的北部西边登陆,从沿海到岛内呈圈层式传播,也从河流朔源而上传播[5]。移民带来的先进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经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逐步淀积形成了海南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1.2地方文化原始落后,表层文化明显海南文化是移民文化,是开疆文化,戍边战士、流放官员、鉴真等宗教人士、移民大众在海南文化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6]。海南文化经历了早期文化(旧石器三亚人时代)、黎文化(新石器后原始农业文化)和中原文化(宋后)和琼剧文化(明末清初)等几个阶段[7]。原始的生产力加上没有文字,阻碍了海南土著黎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加之海峡天堑、内陆战乱和边疆局势导致海南开发延迟和文化传入滞后,传入海南的文化也是相对过时的文化。海南本土文化主要是一种表层文化,以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为主。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是黎族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如:船形屋、橄榄形建筑、黎族的纺织、酿酒等,其中有9项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1.3文化区系复杂,文化类型多种多样海南岛文化区,根据移民语言、地域、风俗、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大区:沿海稻作文化区、临高文化区、儋州文化区、黎苗文化区(合亩制文化亚区、其他黎苗文化亚区)[8]。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又间杂着历史上相继形成的丝路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闯海文化、华侨文化、地质文化、雨林文化、贬官文化、红色文化、航天文化等众多的文化斑块。1.4地方文化缺乏保护,有灭失的危险由于海南经济落后,民众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人人自觉保护文物的共识,很多珍贵的文物非毁即伤,任意改造,丢弃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还把损坏当成了维修和保护[9]。有些文物用地被改为商业用途或被侵占为存放货物的仓库。一些文物四周因无人管理(也无人参观)和缺乏规划治理而杂乱不堪。一些古代的村落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破烂垮塌。独具海口特色的骑楼也也因缺乏有效的保护而破旧或被改造得不伦不类。丰富独特的地方语言也因现代的年轻人不愿说或学习地方方言而被人们逐步抛弃。一些地方节日也因赶时髦而被改得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如海南的换花节原为“换香节”,俗称“驳香”是公认的海南岛情人节,现在失却了以前的色彩。一些地名被更改,隔断了历史。甚至有人要将海南的简称“琼”改掉(跟穷谐音)。在旅游文化、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侵袭下,摇摇欲坠的海南地方文化更显得不堪一击,趋于灭失。2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2.1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海南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历史文化名镇崖城、和一批省级文化名镇、特色魅力镇村;有海瑞墓、美榔双塔、丘浚故居及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活动十分活跃。现已探明的温泉有34处,密度居全国之首。海南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构成了今日巍峨壮丽的山川和海湾景色。表2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戏剧类传统音乐类民俗手工技艺舞蹈戏剧音乐项目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晒盐技艺琼剧、文昌公仔戏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三月三节、南海航道更路经、海南椰雕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崖州民歌(乐东)、儋州调声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jsp,经整理得。2.2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海南有开办国际会展旅游的传统和优势,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外,海南还举办第三届国际兰花博览会、第35届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首届中国三亚奥运青年联欢节、2009世界沙排巡回赛、国际环岛自行车赛、世界精英模特大赛、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三亚国际广告艺术节新丝路模特大赛、海南岛欢乐节、南山长寿文化节、蓝丝带海洋保护中国行等国际性节庆活动和赛事。近年来海南省各界已逐步达成共识,海南也重视地方文化的挖掘,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开展已有很好的基础。2.3独特的区域开发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当时南方九郡之一),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开发从此开始。经历了西汉至南北朝沿海局部开拓、隋、唐、宋、元王朝环岛沿海开拓、明、清王朝由沿海向山区纵深拓展等阶段。民国初期,海南设为公署,后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办特区,称为海南省或海南经济特区。建省之初即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1996年海南省提出“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1999年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2007海南省做出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历次决策中旅游业都列入重点发展产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成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海南拥有独立的地理单元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和热带海岛省份,具有不可替墓、东坡书院落笔洞遗址、五公祠、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秀英炮台等14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海口的秀英炮台与天津的大沽炮台、广州的虎门炮台、上海的吴淞炮台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古炮台,颇具价值。1994年,琼山市(现海口琼山区)成功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将海口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是中国最南端和南大洋上唯一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三亚市崖城镇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文物众多。崖州自南北朝起建制,自宋至1953年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是我国最南端的古城,城内清代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崖城又有“幽人之处士家”之称,从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因被奸臣陷害而流放到崖州城。如唐朝的韦执谊、李德裕,宋朝的赵鼎,元朝王仕,明朝的赵谦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浓郁。黎、苗等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民歌民乐、织锦、舞蹈和雕刻艺术等文化宝藏具有很高的价值。黎族船型屋、晒盐技艺、琼剧、黎族民歌等21项地方文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琼剧、临高人偶剧、儋州调声等精品艺术品牌;有《红色娘子军》、《达达瑟》、《鹿回头》、《黄遭婆》等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和喜剧精品。有“三月三”民族风情节、黎族取火节、椰子节、府城换花节、军坡节等特色浓郁的地方节日。海南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质量高,热带雨林和生态文化特色浓厚,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建设示范省,有各级自然保护区6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三亚珊瑚礁、东寨港、铜鼓岭、礼纪青皮林、大田坡鹿、尖峰岭、五指山、霸王岭),省级24个,市级22个,县级13个。有尖峰岭、蓝洋、吊罗山、七仙岭、火山口、黎母山和霸王岭等国家森林公园。海南有丰富的地质文化。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形成奇峰峻岭、火山地貌、岩溶景观瀑布、温泉、珊瑚礁石和海蚀地貌等地质遗迹达五大类十八亚类75处。琼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火山活动最强烈、最频繁、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自新生代以来,计有10期59回的火山喷发活动,火山熔岩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儋州等八个市县及洋浦开发区,面积约4000km2。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有着丰富的火山文化和热带生态景观。海南岛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代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处于我国的南疆海防前哨,经济发展模式独特,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2.4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难得的发展机遇(1)国际旅游岛的建设。2008年6月,海南省获批建设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要求旅游服务设施、管理体制等旅游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和产业的全面升级换代。近年海南旅游业逐渐从产业扩张转向产业升级,由“观光旅游”转向“度假旅游”,从铺摊子到创造旅游名牌,逐步提升海南旅游品位和文化内涵。海南旅游资源被贱卖的历史已渐渐褪去。(2)航天城的建立和三沙市的成立。随着航天发射场的落成和三沙市的成立,海南旅游又增加了新的看点,旅游形象又添异彩,传统旅游线路将有很大变化,琼北乃至海南旅游市场将被航天发射场带活,海南文化将被重新挖掘和升华。文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厚,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将军之乡、国母之乡、椰子之乡、排球之乡”之称。以航天城和三沙市建设为契机,利用区位、人文、资源等三大发展优势,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将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三沙市的成立将激发南海海洋旅游和复活古海上丝路文化旅游。(3)粤海通道的发展及东线高速铁路的建设。粤海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在筹划中的跨海大桥或跨海隧道使未来的海南交通更加便捷。粤海铁路的贯通,改善了海南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使海南旅游业门槛大大降低。游客可以通过粤海铁路沿西环铁路进入澄迈县、儋州等西部县市,到达三亚后与东线高速铁路接轨,构成环岛火车旅游线路。大量涌入海南的游客,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和消费能力,将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格局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3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3.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发展南海旅游品牌海南是海洋大省,热带海洋资源丰富。海南应放眼全世界,着眼于中国南海热带度假胜地,发展热带海洋旅游品牌。近期可以以海南岛为基地,以海口市、文昌市、三亚市为依托,以三沙市为契机,以古丝路和郑和下西洋、华侨文化、南洋文化、边防文化为文化背景,以西沙群岛为主要目的地,在海南岛、西沙群岛的相关岛屿和海域开展文化体验、海上探险考察、海岛观光、各类海上休闲度假活动和潜水等旅游形式;中期可考虑扩展环中国南海国家和地区的南海豪华邮轮旅游路线,推动海南与东南亚国家和乃至世界各国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3.2加快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再现古城风韵,重温历史文化海南应充分利用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宝贵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历史街区的景观面貌和文化氛围;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海口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力度;加强古城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生活设施的建设;沿用和恢复原有地名,保持历史、民俗、传统的连续性,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传承性。近期做好海口古城骑楼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和建设邱浚墓公园的建设、府城鼓楼抢修、琼山文庙的维修与扩建、府城古城墙保护等工作。3.3发展乡村旅游,体现生态文明和农业文化海南省乡村地区文化区系复杂,地方特色浓郁,生活习俗、民居民风独特淳朴、生产方式各异,生态环境优美,适宜进行乡村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和体验旅游。可以开展自然生态风光观光、少数民族村寨、古村落古镇返古旅游、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农民新村(文明生态村)考察、农业主题公园游览、农村民俗体验、农村建筑文化研究等旅游项目。海南乡村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所发展,至今已有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和定安等市县开展了乡村旅游,其中兴隆热带植物园、澄迈万嘉果园已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海口一日游也力推生态村参观游。总体上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旅游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今后海南应实行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做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以生态文明村和历史村落为依托,有重点地连线发展;完善乡村旅游的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使乡村旅游拉动或促进海南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3.4开展特色文化旅游,建设特色旅游镇海南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目前海南文化旅游层次不高,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许多文化旅游资源被闲置甚至被破坏,今后海南应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海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展生态、农业、地质、乡村、少数民族风情、会议节庆、宗教、古镇村落、体育等多种特色文化旅游,丰富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城镇、村,形成一镇一品,如兴隆华侨文化镇、崖城贬官文化镇、海口市石山火山文化镇、海口市大致坡琼剧文化镇、琼海市博鳌会展文化镇等。3.5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发展康体旅游海南省由于滨海和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这里成为户外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体育训练的基地,也成为人们体育康体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海南已经成为沙滩排球、帆板、跳水、足球、田径、举重等项目的重要冬训基地。近几年来,海南省高尔夫球场接待国内外球客数量逐年递增。此外海南还可以继续进行环岛自行车比赛、开展横跨琼洲海峡航行或游泳比赛,建立多种国家级甚至世界级体育训练基地。海洋、边疆(古丝路文化海岛文化、海防文化)(对外交流、海洋旅游)外化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乡镇农村(生态文化、捕捞养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中化历史古迹革命遗迹(古城保护、古迹利用、名城建设、地质文化、博物馆建设、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革命遗迹︶古化今化(跟国际接轨、重大发展项目)国际旅游岛、航天城(会展度假、竞技、康体、娱乐、购物、博彩、天文科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图1海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6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度假旅游和会展、节庆旅游海南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大赛、新丝路模特总决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品牌为代表的特色会展文化。海南要继续在做精做大现有品牌,争取更多的会展和节庆活动落户海南。充分利用海南优美的滨海环境和适宜气候大力发展度假旅游,把海南建成国内外游客喜欢、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全国人民的度假村”。3.7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增加产业链与国际著名旅游岛屿相比,海南旅游仍然存在国际知名度不高、文化含量低、规划水平不高、旅游精品不多、产业规模偏小且不配套、旅游商品低层次重复开发,没有突出海南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等问题。海南研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力量十分薄弱,普遍缺乏高级旅游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设计人才和专业营销管理人才。缺乏能对游客产生较大“回头客”效应、增加停留天数和提高消费水平的大型旅游项目。今后应改造提升传统旅游项目,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含量高,有地方特色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发展和旅游业相关联的配套文化产业。兴建旅游购物中心,加大旅游商品(如宗教旅游商品、旅游海特产、旅游水果商品、时尚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力度。3.8发展现代娱乐业,体现休闲文化海南大力发展旅游演艺娱乐业,加快建设影视基地,策划海南省赛马基地的建设,适时启动海南国际博彩业。重视文化品格与品位的提升,用文化铸就旅游之魂,保护文化资源,善用文化,提高内涵。打造海口、三亚为娱乐之都,品味之城。进一步升华海南岛欢乐节,充实其内涵,扩大其影响。加强地方节日的挖掘提升和产品化市场化。不断完善岛内高尔夫球场的规划和建设,使成为日本韩国乃至全球国际高尔夫球休闲的重要基地。4结束语海南旅游历经了多次战略之争。坐拥美丽的热带滨海特色和独特的椰乡文化,但由于海南经济文化落后,文化旅游发展任重道远。要实现旅游业向纵深的发展,海南旅游决策部门必须更新思想,改变海南旅游的营销思路和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对海南旅游进行重新定位。从行业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等制度层面出发,努力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海南各高等学校旅游系或学院应开设有关文化旅游的课程,加强旅游专业学生文化旅游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文化旅游的发展铺平道路。当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投资大、见效慢,外部性强的产业,我们不能期待短期内会给海南旅游带来显著的可见的效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加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文化根基,改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提升旅游产业结构。对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广开思路,多做调查,把握市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适当政府扶持,综合规划,重视综合效益等原则。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研究@余中元$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毕华$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赵志忠$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陈春福$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杜娜$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袁建平$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颜艳红$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海南地处我国南疆,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演替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浓郁。海南具有独特的开发历史和独到的地理位置;粤海通道的发展及东线高速铁路的建设、航天城的建立和三沙市的成立、博鳌国际论坛的召开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给海南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海南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今后海南应做好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体育竞技、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会展、节庆旅游,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娱乐业,体现休闲文化,增加产业链。做大做强做精海南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海南[1]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5):9-14. [2]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5):18-21. [3]纪宗安古代移民和海南的早期开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109-120. [4]叶舟海南文化兼收并蓄[J].今日海南,2005(3):44. [5]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J].地理学报,2001(1):99-105. [6]朱竑,薛德升;曹小曙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02(2):144-149. [7]赵康太海南文化历史形态的研究——兼论琼剧文化[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0-30. [8]朱竑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J].人文地理,2001(3):44-48. [9]赵叶苹,杨柳海南文物非毁即伤[J].瞭望,2006(49):62-63.

专辑代码:
D;A;J;

更新日期:
2009-11-05

专题子栏目代码:
A013_28;J153_21;

第一责任人:
余中元;

核心期刊:
Y

出版日期:
2009-09-15

机标关键词:
旅游资源特色;海南经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国际旅游岛;文化景观;旅游发展;节庆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

SYS_VSM:
文化旅游:5698,文化资源:4492,旅游发展:3653,旅游资源特色:3227,国际旅游岛:2403,节庆旅游:1912,度假旅游:1591,旅游发展规划:1570,开发研究:1453,开发历史:1176,

页数:
5

文件大小:
121K

DOI:
CNKI:SUN:NXDH.0.2009-05-014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552-556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2493

被引频次:
19

FFD:
1.133182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K0101;QS0101;

来源标识码:
P01;P0204;P0205;P0208;

影响因子:
0.862

专题整刊代码:
D000

复合专题代码:
J153;D000;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J;D;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905

基金代码:
F0;

作者代码:
10810015;07037428;07037469;10987320;11018968;15547832;23506668;

机构代码:
0042154;

表名:
CJFD2009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042154:10810015;0042154:07037428;0042154:07037469;0042154:10987320;0042154:11018968;0042154:15547832;0042154:23506668;

卷期号:
v.30;No.174

THNAME:
NXDH200905

CSCD期刊:
Y

统计源期刊:
Y

热度:
0

省代码:
0031

出版物代码:
CJFD_NXDH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1310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海南:50.65*124.012;旅游发展规划:2.2*79.9378;文化旅游资源:6.2*34.1756;国际旅游岛:6.2*31.4973;乡村旅游:10.2*33.4568;文化资源:1.8*4.90453;旅游发展:15.4*79.9378;旅游业发展:15.4*79.9378;旅游资源特色:2*12.9137;篇长:8627

NVSM_分组:
旅游发展规划;文化旅游资源;国际旅游岛;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旅游资源特色;

第一作者H指数:
9

CI指数:
436.55

第一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

第一作者代码:
10810015

第一机构代码:
0042154

主要主题:
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特色;

次要主题:
旅游发展规划;国际旅游岛;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发展;

机构作者名称: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余中元;;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毕华;;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赵志忠;;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陈春福;;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杜娜;;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袁建平;;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_颜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