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略论

作者:
谌世龙

机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 广西桂林541004

中文关键词:
桂林;;宋代;;游览;;山水题刻

中文摘要:
桂林山水自古享名,其游览活动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环城水系泛舟游成为一大特色,奠定了"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的基础,对今日桂林旅游业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英文篇名:
On the Activities of Visiting Guilin Landscape in Song Dynasty

英文作者:
CHEN Shilong(Tourist Management Dept.,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 541004,China)

英文摘要:
The landscape of Guilin has enjoyed a high prestige since ancient times. Its activities of visit came to a climax in Song Dynasty.Go boating on the river system round the city became a big peculiarity,with the result that 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groundwork among the finest under heaven.It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uilin today.

英文关键词:
Guilin; the Song Dynasty; visit; the landscape of stone inscription

引文:
[1]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桂林石刻(上)[Z].桂林:内部资料,1977. [2] 谌世龙.桂林石刻概略[A].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3]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4] 刘寿保.论桂林古代山水园林[J].社会科学家,1991,(4). [5] 张家.桂林古代的风景营建与旅游[J].社会科学家,1988,(5).

小标题:
一、桂林山水的兴起 二、桂林山水的鼎盛 三、余论

光盘号:
ELAW0304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拼音刊名:
GLGZ

年:
2002

期:
04

CN:
45-1249/K

ISSN:
1008-6080

文件名:
GLGZ200204017

页:
71-74

分类号:
F592.99

专题代码:
J153;

子栏目代码:
21;

全文:
  宋代桂林山水的兴盛,固有其天赋其质的自然因素,更有其源远流长的人文因素。桂林从一个偏处一隅的蛮陬之地变为一个名重天下的岭南名城,无不得益于其政治、军事、交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山水风光的丽质动人。或可说,桂林山水的认知和传扬,其先决条件正是桂林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和发展。  一、桂林山水的兴起桂林山水之兴起与桂林的政治变化有莫大关系。桂林上古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春秋时属越;战国时服于楚。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长沙、珠江两大水系,统一岭南之后,桂林的政治、军事地位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置始安县,桂林始有行政建置;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上升为始安郡;南朝梁大同6年(540年)更上升为桂州驻地,下辖24郡,桂林始有以“桂”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直到这时,桂林仍然未形成为广西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而且相对而言还比较落后、萧条。如《临桂县志》载,始安郡领县7,户3383,口22490余。平均每县编户竟然还不到500,其地广人稀萧条之状可见一斑。当时桂林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落后面貌,以及政治地位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认识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虽然已有证据表明,桂林开始出现山水的游览活动,如桂林著名风景名胜芦笛岩发现南朝齐永明年间(483-492)佚名题游岩记年墨书,但有关对桂林山水的记载和歌咏的文献还相当之少,所见诸后世的仅有东晋庾阐虞山“虞舜像赞并序”(收录于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后魏温子升虞山“舜庙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漓水》以及南朝宋景平年间颜延之歌咏96独秀峰的诗句等。唐朝以后,桂林的地位迅速提高。唐初于今两广、越南地置岭南道,下设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总管,桂林成为桂管驻地。“五管之地,桂为大,被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西道通于交趾大理之区,南浮琼崖尽岛夷之国。”(宋唐弼《安远桥记》)“岭南桂、容、邕、交与广州咸属桂州采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桂管官员兼有岭南道按察使之职,拥有监察一道的大权。如开元18年(730年)桂州都督张九龄就兼任岭南道按察使。长寿元年(692年)修建南运河(相思埭)后,沟通漓、柳二江,与北面灵渠连成完善的水运交通体系,桂林由此成为滇、黔、桂、湘之要津、通津。政治地位的上升,交通的便利,大大促进了桂林经济的发展。从《元和郡县图志》的人口分布得知,桂州在开元年间至元和年间(713-820年),比起广西其他州人口增加了10倍以上。唐初武德年间在桂州设置“钱监”,长期成为唐朝铸钱的基地之一;桂州生产的铜镜开元间曾列为贡品。此外,桂州所产的“桂布”,行销京师及全国各地,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赞道:“桂布白如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经济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人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曾这样描述当时桂州:“增崇气色,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实五府之一都会矣。”(《全唐文》卷376任华《桂林送前使判官苏侍御归上都序》)这时,桂林已不再被畏如地狱般的瘴疠之地,唐太宗李世民赞其为“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迹之乡。”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桂林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自南朝颜延之咏独秀峰诗之后,桂林山水在千余年的时间中默默无闻,直至唐代,在柳宗元、宋之间、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这些亲历桂林甚至未到过桂林的文学大家笔下,桂林被描述得格外美丽亲切可人:“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寄杨五桂州潭》)、“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州》)、“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李商隐《桂林》);诗人任华甚至慨叹道:“则中朝群公邑知遐荒之处有如是山水,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送宗判官归滑台序》)桂林山水的声誉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原达官文士度岭南来,不仅倡导文教,发展经济,官事之余留连山水,品题纪胜,而且已不仅仅停留于对桂林山水自然美的欣赏、赞美的认知阶段,以文人独有的审美眼光观照桂林山水,身体力行对自然山水进行人工开发,使之成为更宜人的可居、可游、可赏的艺术化山水园林。如元和12年(817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开发訾家洲,柳宗元留下了著名的《訾家洲亭记》;宝历元年(825年)李渤出任桂管观察使,先后对隐山、南溪山开发,“既翼之以亭榭,又韵之以松竹”,达到了“对他山之青翠,丝竹竞艺,宾僚满觞,歌声遏云,舞影临水,取乐今日,乡心暂忘”的最佳效果;元晦也是山水园林的积极营造者,会昌4年(844年)先后开拓了叠彩山、宝积山,使之成为“公私宴聚,较胜争美”之地。宗教的兴旺与参与也大大丰富了桂林山水的内涵。桂林的佛教肇始于东汉末年,成长于南朝,并随着中西南路交通的繁荣,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广西乃至南方佛教的盛地。当时分布于城内城外的寺院有10余座,其中开元寺是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失败后,从海南慕名而至驻锡一年弘扬佛法的著名佛寺;西庆林寺是南方五大禅林之一。桂林的道教自普陀山石林的瑞石进宫得宠,李靖奉旨建“庆林观”后,经久不衰。宗教与桂林山水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大改变和丰富了桂林山水的环境和格局。西山,地处城西郊,“峰峦互张,云木交映”,更因西庆林寺的兴建,成为“一府胜游之所”,普陀山,地处城东郊,“崇山巨壑,绿竹青松,崆峒幽奇,登临险隘,不可名状。”(《桂林风土记》)庆林观就选择在这个风景绝佳之地兴建。东西寺观,相互映衬,有“东西两奇绝”之誉。宗教文化与山水的融合,使得“过者竦然起敬,游者终日忘倦,信乎为八桂仙境之最”。总之,唐代桂林山水已得到普遍的开发和游览,形成了以独秀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东到尧山、七星山,西到隐山、西山,北到虞山、宝积山、叠彩山,南到象鼻山、南溪山的山水园林胜景已然成型,形成了城中、近郊、远郊三环山水园林景观。桂林山水因之而声名远播,从而为宋代桂林山水的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桂林山水的鼎盛北宋统一岭南后,于至道3年(997年)将岭南道析置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桂州成为广南西路治所。下辖26州、72县,其辖境除今广西外,还包括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地在内。设置了经略使、转运使、提点刑狱诸官,不但负责本路军务、政务、财赋、司法,并兼07理越南、大理的外交事务与对外贸易,从而确立了桂州在岭南西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南宋偏安江南,迁都临安,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岭南成为重要的大后方,同时桂州又是高宗赵构的潜邸,于是绍兴3年(1133年)被升为静江府,政治地位进一步增强,得到了中央朝廷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经营。这时,桂林的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纺织、冶炼、酿酒、制瓷、竹木器等比较发达,不少产品闻名全国。如《宋史·食货志》称:“临川、隆兴、桂林之铜工,尤多于诸郡。”桂林所产的名酒“瑞露”,系用广西经略安抚使官署前的井水酿制而成。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称:“广右无酒禁,公私皆有美酿,以帅司瑞露为冠。风味蕴藉,声震湖广。”桂林一时冠盖云集,五方辐凑,已成为南宋著名的一个商业城市。宋人汪应辰《桂林馆记》写道:“崇墉复宇,显敞壮丽,通衢之广衍,之阜盛,称其为都会之府”,时誉称为“西南会府”。宋代桂林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桂林山水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奠定了必要基础。这时期,桂林山水风景建设在唐代开发山水的基础上进入高峰时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内所有山林洞窟湖泊悉数成为园林之地。宋代虽国势积弱,但却抑武扬文,促使宋人重文重游,热衷于以文载游,以文记游。宋代文人推重理学,因物及理,因景言理,因游得理,这既不同于唐人寓情于景的游览宗旨,也不同于六朝于象中索玄的游览宗旨,而是于景中取理,更重游理,讲究欣赏景物的理趣,着重格物致知,明性见理,旨在领略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宋代文士大夫形成游览重理趣的浓郁氛围,通过他们对山水景物的讴歌,乃至修葺、改造,为江山着装增色,使江山更为美丽,从而在盛唐文化的基础上凝聚起一座文化高峰。这一风尚对桂林山水开发和游览也同样有很大的影响。桂林作为宋代尤其是南宋着力经营的大后方,一大批文人官吏先后抵桂任职,例如北宋有燕肃、李师中、章岘、曾布、程节、余靖、米芾、胡宗回、王祖道、张庄等,南宋有张孝祥、范成大、张维、张木式、詹体仁、朱希颜、李曾伯、吕愿忠、方信孺等。大批文化人南移,带来了文化的渗透。他们在桂任职期间,无不从事山水园林的营建。由于这些文化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文学艺术上多有造诣,因而所造山水园林同样有深远的诗境、画境、意境。胡宗回“负抱才业,厉扬中外,所至有声”,他在伏波山所修的“蒙亭”超凡脱俗,成为一时之伟观;程节“渊论胸襟”、“恬澹擅宇”,因而他所建的“八桂堂”有江南园林的雅趣,在唐代逍遥楼旧址上修建的“湘南楼”更是精美雅致,胜概绝伦;范成大在桂林所修建的园林,无不包孕着浓重的文化意蕴,修“正夏堂”,请了书法名家杜易为其题匾,修“骖鸾亭”,则是因唐代韩愈咏桂林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而名,修“碧虚亭”,则以唐代郑冠卿于七星岩内遇日、月华两仙翁的传说故事而小筑其处。正是这些著名文人构筑的绝伦山水景观,如诗如画,引人入醉,令人流连忘返,成为当时文人墨客雅聚唱和的佳处。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和文人学者还十分热衷于搜奇探幽,常利用公事之余,寻访山水奇胜处,一旦发现,即设法辟为游览之所。如普陀山的“曾公岩”,就是宋元丰年间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发现并命人开凿的,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自是州人士女与夫四方之人,无日而不来,其岩遂为桂林绝观。”这样,桂林城郊很多僻远的风景点都被开发,成为人们乐于探幽寻游的佳处。宋代山水园林的营建,促使了游览活动的蓬勃开展,而游览活动的兴旺更对山水园林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桂林山水园林很多都是官吏文人游览之后才予以营建的。如程节聘步纵目,游览了一境之美的龙隐岩后,便决定在此兴建“释迦寺”,成为当时桂林四大名寺之一,所谓“两阁翼飞,万瓦鳞次,中俨佛像,依风磴云峻峭,焕云崖之缥缈”;张孝祥在游历西山西峰之后,在此建造了“千山观”,该观“高爽闳达,放目千里,晦明风雨,各有态度”。宋代桂林的山水营建,不仅致力于“山、洞”,更着意于“水”。桂林自然形成的河流有6条,东有小东江、灵剑溪,南有南溪河,相思江,西有桃花江,漓江自北而南穿城而过,纳东、南、西诸水,而成为桂林主河。这些天然水网,使桂林成为山环水绕,山水相依的天然水局。尽管桂林山水美轮美奂,在唐代时已闻名遐迩,为人称道,但宋代人仍认为桂林山有余而水不足,而水可以宣泄风土郁蒸之气,润泽城郭,“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荣一身”。基于这一认识,宋人采取了人造水景,最初是出于军事防御之需,在城南挖掘了“南阳江”(榕溪),在城西开挖了“壕塘”;后又开挖疏浚了西山下700亩西湖,使其呈现“苍茫皎澈,千峰影落,霁17色清秋,景物辉煌,转盼若新”的景观。为了补水之不足,将诸水连成一体,又“于城北当道穿渠,其流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于阳江”。这条人工河渠就是北宋崇宁间王祖道开凿的“朝宗渠”,经范成大、方信孺继踵“鸠工增缮”,使得桂林城中的一湖、一渠、三塘(阳塘、壕塘、揭帝塘)、天然六水相互串连起来,形成桂林环城水系,将沿岸早已开辟成游人如织的众多风景名山以水路串连。加之宋人充分认识到水的妙用,着意在水畔兴建亭台楼榭,如湘南楼、八桂堂、泛绿阁、朝阳亭、熙春台、栖霞寺、释迦寺、环翠阁、骖鸾阁、怡云亭、得月楼、蒙亭、癸水亭等。使山水景观更富有诗情画意,构建了宋代桂林完整的水景体系,形成了宋代最有特色、最为普遍的水上游览活动。可见,宋代桂林山水游览之兴盛得益于唐宋时期桂林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大范围的山水开发营建。宋代文人士大夫浓郁的游览重理趣的氛围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桂林山水在唐代已为文人墨客所尽情讴歌,但其真正奠定地位的却是在宋代,准确地说是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岩洞》中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嘉泰元年(1201年)王正功则首次提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广为流传的著名命题,成为对桂林山水的定评。  三、余论元明清时期,朝宗渠逐渐淤塞,西湖也淤积严重,至明末仅余一线流水出注漓江,自明代筑虹桥坝引阳江水由象山入漓后,雉山水路枯涸,游踪渐绝,难有往昔放游之便利,环城水系游览日渐式微,有关泛舟内容的石刻骤然减少,宋代舟游山水盛况已无复再现。以最能反映山水游览活动状况的山水题刻观之,元代治桂92年间,仅存石刻31件,其中山水题刻不足40%,反映了宋代刻石纪游风气已成为一种历史和追忆,各处风景均游人聊聊或遭荒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崇武轻文的风尚及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程度。明代石刻数量上虽有上升,但内容题材上大量出现了以镇压少数民族起义为主题的“平蛮”石刻,即使是不多的山水石刻内容也无不充斥“平蛮”色彩,罕见一般文人即兴之作。清代桂林的社会已相对安宁稳定,名人辈出,大批文化名流相继抵桂,从而使石刻呈现复兴态势,但山水纪游石刻仅占40%,也远未达到宋代的高峰。桂林石刻始于南朝,兴于隋唐,盛于两宋,低落于元,繁荣于明清,这一发展轨迹也正是历史上桂林山水游览活动的发展轨迹。这种兴衰起伏,反映了桂林的发展历程。岁月的风尘湮没不住过去的辉煌。如今的桂林,凭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承继着先人的遗风流韵,已发展成为中外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全世界绝无仅有。为了改变桂林与山水极不协调的落后、平庸的城市风貌,桂林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水为纽带,做好水的文章,“两江四湖”建设工程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现在,这项工程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环城水系在千年之后重光,环城水上游览业已成为桂林旅游的热点,实现了桂林城市“连向历史,通向未来”,昭示着桂林山水游览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略论@谌世龙$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宋代;;游览;;山水题刻桂林山水自古享名,其游览活动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环城水系泛舟游成为一大特色,奠定了"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的基础,对今日桂林旅游业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1]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桂林石刻(上)[Z].桂林:内部资料,1977. [2] 谌世龙.桂林石刻概略[A].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3]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4] 刘寿保.论桂林古代山水园林[J].社会科学家,1991,(4). [5] 张家.桂林古代的风景营建与旅游[J].社会科学家,1988,(5).

专辑代码:
J

专题子栏目代码:
J153_21;

第一责任人:
谌世龙

出版日期:
2002-12-30

机标关键词:
桂林旅游;游览活动;山水题刻;甲天下;桂林山水;西庆林寺;叠彩山;山水园林;山水景观;伏波山;

SYS_VSM:
游览活动:8764,桂林旅游业:2933,题刻:2483,甲天下:1737,山水园林:1120,山水题刻:725,岭南道:678,西庆林寺:562,胡宗回:484,石刻:469,

页数:
4

文件大小:
63k

DOI:
CNKI:SUN:GLGZ.0.2002-04-017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69-72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218

被引频次:
11

FFD:
1.062662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5;R06;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2632

专题整刊代码:
J153

复合专题代码:
J153;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J;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204

作者代码:
06963470;

机构代码:
0246503;

表名:
cjfd2002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1

机构作者代码:
0246503:06963470;

THNAME:
GLGZ200204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GLGZ

行业分类代码:
128010502;128021310;128020609

期刊各库代码:
CJFR2002;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桂林:88.5*249.242;风景:5*5.0871;广西:88.5*124.621;游览:28.2*139.722;游览活动:9.2*54.7286;宋代:3.8*8.34534;两宋时代:3.8*8.34534;辽宋金元时代:3.8*4.17267;山水题刻:2*4.50471;篇长:5886

NVSM_分组:
游览活动;山水题刻;

第一作者H指数:
7

CI指数:
301.735

第一机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作者代码:
06963470

第一机构代码:
0246503

主要主题:
游览活动;

次要主题:
山水题刻;

机构作者名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 广西桂林541004_谌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