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留学生教育的兴盛及其影响

作者:
刘敏

机构: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中文关键词:
唐代;;留学生;;学问僧;;留学生教育

中文摘要:
唐代由于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发展 ,吸引周边各国纷纷派遣留学生、学问僧入唐求学 ,留学生教育一度兴盛。唐代留学生教育是世界古代教育史上成功的范例 ,对东亚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引文:
[1]旧唐书:卷189《儒学传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武英殿本,1986. [2]杨希义.宾贡进士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 [3](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卷45[A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分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5.309—310

小标题:
一、唐代留学生教育 1.留学生管理制度 2.留学生教育制度 3.留学僧制度 4.衣食供应制度 二、唐代成功实施留学生教育的原因 三、唐代留学生教育对东亚各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光盘号:
SOCI0208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拼音刊名:
JMSD

年:
2002

期:
02

CN:
23-1412/C

ISSN:
1007-9882

文件名:
JMSD200202040

页:
104-106

分类号:
G529

专题代码:
H127;

子栏目代码:
81;

全文:
一、唐代留学生教育唐朝文化教育发达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都城长安 ,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而且也是亚洲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日本 ,新罗、百济、高丽 (均为今朝鲜 ) ,尼婆罗 (今尼泊尔 ) ,天竺 (今印度 ) ,林邑 (今越南中南部 ) ,真腊 (今柬埔寨 ) ,诃陵 (今印尼爪哇 ) ,骠国 (今缅甸卑谬 )和狮子国 (即锡兰 ,今斯里兰卡 )等国仰慕唐代高度文明 ,不断派遣大批学生留学长安 ,学习中国的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和技术 ,留学生教育一度兴盛。在京都长安的外国留学生甚众 ,其中日本是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次数、人数较多的国家。早在隋代 ,曾有两批留学生随同遣隋使团来到中国。在唐代 ,随正式遣唐使来过十三批留学生 ,每批少则一二十人 ,多则二三十人 ,均进入国子学学习 ,有的留学数年 ,甚至留学二三十年。如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于唐开元四年 (公元 71 6年 )就学于长安太学 ,经过2 0年的学习。吉备真备研究经史 ,学涉众艺 ,阴阳历算 ,天文算术皆能通晓 ,回国后 ,对移植唐文化和开拓日本文化、文字与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阿倍仲麻吕 ,汉名晁衡 ,学成后留在长安任职 ,官至秘书监。他先后在中国生活了 5 4年 ,直至埋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国家是新罗。为了直接吸收唐代文化 ,在贞观年间 ,“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酋长 ,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1]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 ,为了本国的繁荣昌盛 ,派遣了更多的留学生、学问僧到唐学习 ,在长安设有新罗馆。唐文宗开成二年 ( 837) ,新罗派到唐的留学生多达 2 1 6人。《唐会要》卷三六《附学读书》载 :“新罗差入朝宿卫王子 ,并准旧例 ,割留习业学生并及先住学生等 ,共二百十六人 ,请时附粮料 ,又请旧住学习也者 ,并放还本国。”开成五年 (公元 840年 )仅一次从中国归国的留学生就有 1 0 5人。除上述国家外 ,派遣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渤海、南诏、高昌、吐蕃等。《旧唐书》卷一九九 (下 )《北狄传》载 ,大和七年 ( 833年 )正月 ,渤海国“遣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 ,仍遣学生三人 ,随宝英请赴上都学问。先遣学生三人 ,事业稍成后 ,请归本国 ,许之。”《唐会要》卷三六《附学读书》载开成二年 ( 837年 )三月 ,“渤海国随贺正王子大俊明并入朝学生 ,共十六人”。南诏留学生的记载见于《全唐文》卷八二七牛丛《责南诏蛮书》:“诏王之祖 ,六诏最小夷也。天子录其勤 ,合六诏为一 ,俾附庸成都 ,名之以国。许子弟入太学 ,使习华风。”盛唐之际的长安 ,人口号称百万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 ,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达数千人之多 ,在国子监学习的各国留学生常有数百名。为有效地开展留学生教育 ,唐朝建立了完整的留学生制度。1 .留学生管理制度 唐代留学生管理机构为鸿胪寺。鸿胪寺不仅是负责唐代外交的事务性部门 ,也是外国留学生管理机构。唐朝规定 ,所有来华人员皆由鸿胪寺管理。鸿胪寺除接待、迎送外国使节外 ,其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管理来华留学生。各国来华留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登记。鸿胪寺根据有关规定 ,供给学生衣被粮料 ,提供居所 ,与礼部接洽教育事宜。鸿胪寺根据留学生的学籍登记档案掌握其学习年限 ,学成期满的留学生 ,由鸿胪寺造册呈报 ,送其归国。鸿胪寺还将来华的留学僧进行学籍登记 ,分派到各地的佛寺中学习 ,学习期满时送其回国。2 .留学生教育制度 鸿胪寺是唐代国家管理留学生机构 ,而国子监则是国家留学生教育机构。外国留学生一般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刚来唐朝的外国学生由于汉语水平较低 ,对中国儒学经籍不熟悉 ,无法跟上国子监的正常教学速度 ,因此 ,国子监常派经学教师到鸿胪寺进行讲学或辅导。留学生分为学问生请益生和还学生。志在长期留学和深造的为学问生 ;入唐前在某一领域已有一定研究或造诣 ,来华进一步研修和研讨的留学生为请益生 ;遣唐使来华请益 ,并随遣唐使一同返国者 ,称为还学生。各国留学生除在国子监学习经学、史学、文学、法律、书法、算术等学科外 ,还有一些到唐朝的专门学校 ,学习专门的学问。如日本遣唐使团中有画师、玉生、音声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他们来唐后学习专门的技艺。《续日本后纪》卷一 O《仁明天皇》承和八年正月甲午条载 ,唐武宗会昌元年 ( 841年 ) ,日本阴阳师兼阴阳请益学生春苑玉成学成归国 ,得《难义》1卷 ,潜心钻研 ,深得奥秘 ,回国后设阴阳寮 ,教授学生。留学生菅原成在日本就是名医 ,入唐后就教于唐朝著名医学家 ,回国后任针博士 ,后任天皇御医。3.留学僧制度 留学僧是从事佛教学问的学习和研究者 ,分学问僧、请益僧和还学僧三种。志在唐朝长期学习和深造的为学问僧 ;入唐前在佛教研究上有一定造诣 ,来华专门进一步研修和研讨的留学僧为请益僧 ;作为遣唐使团员来华请益的僧人 ,并随遣唐使一同返国者 ,称为还学僧。在入唐的留学僧中以学问僧影响最大 ,他们长期从名僧为师学习佛法 ,对中国化了的佛教进行深入研究。日本的学问僧空海曾在长安西明寺受法于惠果长老 ,将佛教密宗传入日本。圆测、义相、惠超、地藏、惠轮是新罗赴唐留学求法学问僧的杰出代表 ,他们学问渊博 ,著述甚丰 ,对中国和新罗的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4.衣食供应制度 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期间 ,由唐政府免费给予衣食供给 ,负责这一事务的部门是鸿胪寺的典客暑。《大唐六典》卷一八《鸿胪寺》条载 ,“馆而以礼供之”。《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记唐敬宗宝历元年 ( 82 5年 )五月 ,新罗王金彦升遣使入朝 ,要求唐廷同意“其新赴朝贡金允夫、金立之、朴亮之等 1 2人 ,请留在宿卫 ,仍请配国子监习业 ,鸿胪寺给资粮。”《唐会要》卷三六《附学读书》也载 ,唐文宗开成元年 ( 837年 )六月敕 :“新罗宿卫生、王子金义宗等 ,所请留住学生员 ,仰准旧例留二人 ,衣粮准例支给。”由此可知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后的廪食资粮是由鸿胪寺供给的。从《唐大和尚东征传》的记还可以看出 ,留学僧由政府根据鸿胪寺所提供的名单每年发给四季衣服、粮料 ,并定量赐绢 2 5匹。二、唐代成功实施留学生教育的原因1 .唐代时期 ,留学生教育成功的实施 ,首先取决于唐代国力的强盛。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时期 ,封建政治、经济、典章制度臻于完备 ,社会经济异常发展 ,科学文化繁荣昌盛 ,物质精神文明显著进步。当时的大唐帝国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头等强国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把唐朝时的中国比喻成“泰山压顶的巨龙”。与此同时 ,亚洲文化尚在低谷中徘徊。对高度发展的先进的封建文明的向往 ,使周边邻国纷纷遣使与唐朝建立邦交 ,并连续不断地向唐朝输送留学生、学问僧。先进的社会制度、物质文明和文化教育 ,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进步的先导 ;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雄强的国势 ,为中国进行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提供了制度和财政上的保证。2 .水陆两途交通的空前发展 ,为亚洲各国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正象许多论著中提到的 ,唐代陆路、海路四通八达 ,东北有多条路线可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向西由于“丝绸之路”的扩展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可到达中亚、阿拉伯、红海 ,南可至南洋诸岛、印度等国。唐朝时期海陆交通的空前发展 ,大大便利了各国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3.唐朝实施开明的留学生政策和对留学生的礼遇 ,为留学生教育的开展给予了政策上的保证。如前所述 ,外国留学生来到唐朝之后 ,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 ,学习期间一切费用都由中国政府提供。留学生还可入中国国籍 ,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做官。在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做官方面 ,唐政府对外国留学也给予了优惠。进士科是唐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该科分为国子进士、分贡进士、宾贡进士。前两者是国内举子 ,而宾贡进士则指来自外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宾庭”所贡之士而考取进士者[2 ] 。如阿倍仲麻吕 ,经过近 1 0年的苦读钻研 ,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 ,并出仕唐朝 ,初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掌校经史子集。唐玄宗因其德才兼备 ,诗文俱佳 ,先后提升他任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等官职 ,经常在御前侍奉。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为官 40多年 ,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史料表明 ,在唐朝通过“宾贡科”考取进士尤以新罗留学生为多。从唐穆宗长庆元年 ( 82 1 )到唐末 ,登科举的新罗学生有 5 8人。从 9世纪到 1 0世纪中叶约 1 5 0年间 ,新罗留学生在中国科举考试及第的就有 9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崔致远。崔致远生于 85 7年 ,他十二岁入唐求学 ,他的父亲对他抱有很大希望 ,临行前告诫他说“十年不第 ,即非吾子也。行矣勉之 !”崔致远到唐后 ,“追师学问无怠”。僖宗乾符元年 ( 874年 ) ,1 8岁的崔致远“一举及第 ,调授宣州漂水县尉。考绩 ,为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 ,赐子金鱼袋”。黄巢起义后 ,他为高骈淮南从事。后来 ,又为“侍读兼翰林学士 ,守兵部侍郎 ,知瑞书监”[3 ]。他的诗文非常出色 ,著有《桂苑笔耕集》2 0卷。这部著作 ,不仅在中国流传至今 ,而后且是朝鲜现存最古老的文集。唐朝政府开明的留学生政策和对留学生的礼遇 ,不仅为留学生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也吸引了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子到中国来求学。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勉励其弟子说 :“学问虽远在中国 ,亦当求之。”三、唐代留学生教育对东亚各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1 .唐代成功地实施了留学生教育 ,为日本和新罗培养了大批人才 ,带动了日本、新罗的文化发展 ,推动了东亚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学成归国后的留学生和学问僧都是学术专家、技术专家 ,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把在唐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文化、宗教、社会风俗、政治和经济制度等带回本国 ,对改良本国文化 ,推进本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公元前 645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的推动者就是留学生南渊清安和高向玄理等。在“大化改新”中 ,他们仿照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 ,在中央设二宫、八省 ,在地方设国寺和郡司 ,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根据《唐律》的内容制定了《大宝律令》;仿照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大化改新”是以中华式——唐化为最高理想而进行的封建制改革 ,对日本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有许多留学中国的日本人 ,对日本社会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等借助汉字创造日本假名 ;中国的围棋也是吉备真备带回日本的。“大化改新”后 ,日本建立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文教政策 ,设立大学寮 ,以儒家经史为教材培养人才。作为大学助教吉备真备曾将在唐朝国子监学习过的三史、五经、刑律、算术、书法和音律向 40 0人传授 ;他还仿唐朝礼制制定日本学礼制度。大量的日本学问僧到中国求师学法 ,带回了大量佛经、佛像、佛具以及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 ,并将唐朝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传入日本。中国的文化习俗更是受到日本人喜爱 ,穿唐服、打马球、角抵、下围棋、吟唐诗、摹绘唐画、临摹唐人书法、饮茶、食唐式点心、用唐式餐具 ,唐风大为盛行。一批又一批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 ,把在唐朝所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通过国家机构付诸实施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东渐 ,为日本的文明腾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新罗通过留学生、学问僧吸收先进的唐文化 ,建立了以唐朝为蓝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新罗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进步。在政治制度上 ,新罗模仿唐制建立起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在选拔任用官吏方面 ,也改变以武功强弱选拔官吏的制度 ,仿唐的科举制设读书出身科 ,以博通文化的深浅来选拔官吏 ;还依据唐朝制度改订礼仪和刑律。在经济制度方面 ,新罗仿唐朝的均田制而实行丁田制 ,仿唐实行户籍制和租调法。在文化教育上 ,新罗也仿唐朝在首都设立国学 ,招收贵族子弟入学 ,讲授儒家经典 ,并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从而促进儒家思想在新罗的传播 ,并使其成为新罗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留学生薛聪还利用汉字创造一种“吏读法”,借助汉字作为音符 ,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 ,帮助阅读汉文 ,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众多赴唐求学的留学生回国后 ,传播汉文学 ,使新罗的文学与唐代文学的主体形式相一致 ,其主体亦为散文与诗歌。唐朝创立的佛教教派也相继由学问僧传回朝鲜。在科学技术上 ,新罗留学生、学问僧将在唐朝学习到的天文历法知识带回朝鲜半岛 ,建立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制造观测仪器和漏刻器 ,使用唐朝历法 ;仿唐朝设医学博士 ,讲授中国医学 ;仿唐朝设置数学博士 ,讲授“缀术、三开、九章、六章”,其内容均来自唐朝流行的数学书籍。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也于唐末五代时流传朝鲜半岛。此外 ,新罗的姓氏制度、民间节日、衣冠、音乐建筑也广为唐文化所浸染 ,具有浓重的中华文化痕迹。在唐文化的影响下 ,新罗成为文化昌盛的国家 ,唐玄宗称之为“君子之国”。总之 ,日本、朝鲜半岛都以中国为文化母国 ,积极主动地、大规模地接受唐文化 ,并对唐文化加以咀嚼、消化 ,进而创新 ,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征的文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留学生和学问僧。2 .唐代留学生教育在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培养人才的同时 ,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入唐的各国留学生及其考中宾贡进士者 ,以及至唐求法的学问僧 ,不仅将唐朝先进的文化介绍到本国 ,而且也将自己国家的方物、文化带到中国。唐朝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 ,容摄、消化、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因素 ,使之成为自己的骨肉 ,成为优秀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唐代留学生教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中国文化通过留学生的来往而传播于周边各国的同时 ,唐朝也通过留学生学习 ,借鉴外国学术文化。唐代的留学生教育 ,不仅推动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 ,而且也促进了唐朝自身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唐代留学生教育的兴盛及其影响@刘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唐代;;留学生;;学问僧;;留学生教育唐代由于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发展 ,吸引周边各国纷纷派遣留学生、学问僧入唐求学 ,留学生教育一度兴盛。唐代留学生教育是世界古代教育史上成功的范例 ,对东亚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旧唐书:卷189《儒学传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武英殿本,1986. [2]杨希义.宾贡进士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 [3](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卷45[A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分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5.309—310

专辑代码:
H

专题子栏目代码:
H127_81;

第一责任人:
刘敏

出版日期:
2002-05-30

机标关键词:
留学生教育;教育史;学问僧;鸿胪寺;外国留学生;唐求;宾贡进士;来华留学生;留学生管理;大化改新;

SYS_VSM:
唐代:5597,鸿胪寺:4769,教育史:3399,学问僧:3011,唐求:2945,新罗:2059,宾贡进士:1378,大化改新:1117,附学读书:1051,遣唐使:974,

页数:
3

文件大小:
54k

DOI:
CNKI:SUN:JMSD.0.2002-02-040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100-102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511

被引频次:
19

FFD:
1.083169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4;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0321

专题整刊代码:
H000

复合专题代码:
H127;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H;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202

作者代码:
07747338;

机构代码:
0162484;

表名:
cjfd2002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2

机构作者代码:
0162484:07747338;

THNAME:
JMSD200202

热度:
0

省代码:
0021

出版物代码:
CJFD_JMSD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262401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留学生教育:17.2*84.1955;周边:5.2*18.4549;留学教育:17.2*84.1955;学问僧:22*102.488;留学生:77.6*327.831;留学人员:77.6*327.831;唐代:3.8*8.37068;隋唐时代:3.8*4.18534;篇长:6000

NVSM_分组:
留学生教育;学问僧;留学生;

第一作者H指数:
8

CI指数:
12.418

第一机构:
佳木斯大学

第一作者代码:
07747338

第一机构代码:
0162484

主要主题:
留学生教育;留学生;

次要主题:
学问僧;

机构作者名称: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_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