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石质文物的保护

作者:
黄槐武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馆 员。南宁,530022

中文关键词:
石质文物;;病害原因;;保护对策

中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 ,广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许多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就石质文物而言 ,在长期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 ,由于保护措施不力 ,出现了裂隙、风蚀、缺损等病害。本文叙述广西石质文物的基本保存状况 ,分析其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提出科学保护的方法和建议

引文:
[1][2]王克荣、邱钟仑、陈远璋:《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3][9][10]《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9月版。 [4]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91页图,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版。 [5]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275页图,广西民族出版杜,1991年7月版。 [6][7]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月版。 [8]张春云;《贺县发现元代石雕佛塔》,《考古》1989年6期。 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302页,广西民族出版杜,1991年7月版。 封绍柱:《广西博白宴石山摩崖造像》,《文物》1991年4期。

小标题:
一、石质文物保存现状 二、石质文物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历年来对石质文物采取的保护措施 四、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认识 五、石质文物保护的对策 六、结 语

光盘号:
SOCI0209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广西民族研究

英文刊名:
Study of Nationalities In Cuangxi

拼音刊名:
MZYA

年:
2002

期:
02

CN:
45-1041/C

ISSN:
1004-454X

文件名:
MZYA200202022

页:
113-116

分类号:
K874

专题代码:
F097;J153;

子栏目代码:
3;4;

全文:
广西石质文物形式多样 ,有摩崖造像、岩画、石刻、石塔、石桥、石牌坊、石雕像、墓葬、石柱、石柱础等类型 ,为研究广西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许多石质文物点被定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数石质文物在长期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 ,出现了裂隙、风蚀、缺损等病害。目前由于保护措施跟不上 ,这些石质文物的病害正日趋严重。因此 ,对其病害进行科学的防治 ,已刻不容缓。一、石质文物保存现状目前广西石质文物的保存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价值高、可移动的石质文物 ,通常存放到博物馆保存 ,如 :碑刻、题记、小型雕塑等。另一种是暴露在外、不可移动的石质文物 ,通过划定保护范围来进行保护 ,如 :宁明花山岩画、桂林靖江王墓群、桂林龙隐岩石刻、柳州马鞍山和鱼峰山石刻、兴安灵渠、钦州冯子材故居的石雕像等。存放于博物馆的石质文物 ,由于保存环境、保护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病害得以初步控制。而露天的石质文物 ,虽然经过划定保护范围以后 ,保护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保存环境却没有改变 ,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危害大。其病害的主要表现类型有 :(1 )产生构造、层面、风化裂隙等病害。如左江岩画中的扶绥县岜来山第一组① 、宁明花山第三区② 以及木龙洞塔 (桂林 ) ③ 、桂林《米芾、程节唱和诗》摩崖石刻④ 、桂林风洞石刻⑤ 、桂林甑皮岩遗址等。 (2 )水蚀、生物风蚀病害。如宁明县花山岩画 (一 ) 1 3 ⑥ 、龙州县大洲头山、棉江花山岩画⑦ 、贺县元代石图雕佛像⑧ 、钦州冯子材故居全景⑨ 、广州会馆内院精湛的象眼石阶雕刻 (钦州市 ) ⑩ 、贺县开宁寺柱础 1蟠龙石柱和石兽柱础 、靖江王城主殿台基 、明代栏板及石刻花饰 (钟山石龙桥 ) 、伏波庙雄狮石雕像 (横县 ) 、桂林隐山龙字摩崖 。 (3 )产生掉块、片状剥落病害。如宁明县花山 、博白宴石山摩崖造像。 (4 )出现粉状脱落病害。如 :柳州市鱼峰山山腰东面的石刻、梧州市白鹤观前缘石柱。 (5 )生物机械破坏。如 :宁明县珠山 、宁明县高山岩画、 崇左县灯笼山岩画 。 (6)人为破坏。如 :柳州市马鞍山和鱼峰山的石刻以及堆放于柳州市东门楼前的石刻都因为工业污染产生酸雨造成石质文物受侵蚀变白、柳州鱼峰山的罗汉洞前石刻因遭到烟熏及风蚀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堆放于柳州市东门楼前的部分石刻因人为机械破坏产生石碑断裂或缺损。、石质文物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综观广西石质文物病害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岩画、摩崖石刻等与山体相连的石质文物 ,出现构造裂隙、层面裂隙、风化裂隙同时存在。因为岩体自身发育会形成构造裂隙和层面裂隙 ,这些裂隙一般延伸较长、较深 ,且有规律 ,可切穿不同岩层。宁明花山岩画、桂林龙隐洞、柳州鱼峰山石刻都有这种现象存在。另外气温差异、干湿变化、化学作用等也会产生风化裂隙。风化裂隙多局限在岩石表层 ,规模不大 ,分布不规则。如 :宁明花山岩画表面因出现风化裂隙产生岩块片状或鳞片状剥落现象。石柱、石柱础、碑刻、古建筑周围的石雕像等与山体分离的石质文物 ,主要是风化裂隙。如 :桂林木龙洞塔上的裂隙。(2 )水蚀、生物风蚀。广西处于高温多雨地区 ,暴露于露天下的石质文物 ,常受大气降水、裂隙渗水的影响 ,产生溶解、水解、水化 ,氧化等作用。如 ;宁明花山岩画、柳州鱼峰山石刻、桂林龙隐岩石刻等石灰岩类文物在溶解作用下 ,溶解产物被水迁移 ,使石质文物表面出现溶沟、碳酸钙沉淀物等现象 ,其化学反应式为 :CaCO3 (方解石) +H2 O +CO2 →Ca〔HCO3 〕2 (重碳酸钙 ) ;博白县宴石山摩崖造像红砂岩中的长石 ,经水解作用形成高岭石、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硅 ,其中 ,呈溶液或溶胶状态的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硅随水流走 ,难溶的高岭石粉残留在砂岩表面 ,其化学反应式为 :4K〔AISi3 O8〕 (钾长石) +6H2 O→AI4〔Si4O10 〕〔OH〕8(高岭石 ) +8SiO2 +4K〔OH〕 ;田东县檀河遗址遗存有许多旧石器 ,岩性分别为硅质岩、砂岩、石英岩、燧石等 ,许多石器由多种矿物组成 ,其中某些矿物与水接触产生水化作用 ,使石质文物产生堆积物和浸染。微生物在水充足的条件下 ,得以大量繁殖 ,并析出有机酸、硝酸、亚硝酸、碳酸和氢氧化铵等溶液 ,腐蚀岩石并在岩石表面形成沉淀物。生物死亡后形成黑色胶状物质 (腐殖质 ) ,也对岩石进行腐蚀。 (3 )应力集中产生卸荷裂隙、风化作用产生风化裂隙以及在石质文物点附近炸山取石等人为振动破坏都可能引起掉块、片状剥落等病害。宁明花山岩画就集中体现了这些现象。(4 )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 ,各种矿物的膨胀系数不一致 ,在温度、干湿变化较频繁的情况下 ,颗粒间的连接和表层与里层的连接遭到破坏 ,致使岩石表层变得疏松 ,出现层状的或颗粒的脱落 ,梧州市白鹤观前檐石柱就是这种情况。(5 )岩石被植物根系的生长所撬裂 ,使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如祟左县灯笼山崖壁画。 (6)大气中过多的CO2 、SO2 、NOx 等极易形成酸雨 ,酸雨会对暴露于露天的石质文物进行腐蚀。柳州是工业城 ,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暴露于露天的碑刻、石雕像等被严重腐蚀。如 :柳州马鞍山、鱼峰山以及堆放于柳州东门楼前的石刻、石雕像都被酸雨腐蚀变白 ,鱼峰山山腰上的石刻表面受酸雨腐蚀已大面积形成粉末状。此外 ,飞扬的粉尘极易吸附在石刻、岩画表面致使字迹或画像模糊不清 ,宁明花山岩画就有这种情况。柳州鱼峰山罗汉洞前石刻被烟熏黑是游客烧香所致。三、历年来对石质文物采取的保护措施桂林龙隐洞南口崖壁的宋代狄青《平蛮三将题名》碑刻经历了 90 0多年历史 ,其上的石刻字仍棱角分明保存完整 ,从其石刻面上采集到的漆皮来看 ,我们的先人曾对其进行过保护 ,但保护的具体年代和人员暂时无从考证。新中国成立后 ,广西进行石质文物方面的保护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桂林市龙隐岩、龙隐洞上的石刻表面最初为原始的岩石面 ,由于受到水蚀等风化作用 ,字迹受到影响 ,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就用墨和立得粉在其表面上涂上一层保护层 ,这种保护方法既阻挡了水以及其它污染物对石刻的直接浸蚀 ,还能使石刻上的白色文字与黑色底面产生鲜明对比 ,让游客能读清碑文内容。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 ,这种保护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之后 ,广西许多地方都依照此法进行保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桂林市龙隐岩石刻由于受岩体裂隙渗水的严重侵蚀 ,不得不在石刻上方用水泥板做碑檐遮挡渗水 ,如“龙图梅公瘴说”上的碑檐 ,这种做法处理得较为生硬 ,影响石刻的整体效果。随后 ,部分水泥板碑檐被凿去 ,恢复原貌 ,如“世节堂”上的碑檐处理。八十年代中期 ,龙隐岩的宋代蔡京《元党籍》碑刻为防止水蚀 ,在其上方裂隙处做暗道引水的方法处理 ,效果十分理想。同时 ,为防止水或其它污染物对龙隐岩、龙隐洞石刻面上的墨和立德粉的侵蚀 ,在部分石刻表面涂了 81 1漆保护 ,结果 2天后 ,颜色变黄 ,并有旋光现象 ,剩余的石刻改用其它清漆来保护 ,虽然颜色变化不大 ,但同样有旋光现象。据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同志介绍 ,现在每到春季潮湿天气 ,碑刻上都会积有许多水气。九十年代初 ,为了防止明江洪水对宁明花山山脚岩石的侵蚀以及减缓明江河砂对花山岩画面的侵蚀 ,广西文物工作队修建了防洪堤和治砂地台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九十年代中期 ,甑皮岩遗址因岩洞顶部裂隙渗水破坏遗址 ,在顶部裂隙处用暗道引水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防护效果。 2 0 0 0年 ,柳州市文物工作者对柳州市马鞍山石刻群进行了保护 ,先用墨和立德粉在石刻表面涂保护层 ,然后再在保护层上涂刷清漆保护膜 ,为了防止雨水流到石刻面 ,还用水泥做了碑檐 ,从总体上看效果不是很好。 2 0 0 1年 ,广西文物工作队在梧州市白鹤观前檐石柱上用有机硅材料作了防风化保护 ,经过保护处理的石柱已经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且石柱表面颜色如旧 ,无旋光现象 ,有一定的透气性 ,但是处理过的石柱强度增加幅度不够。对于可移动的石质文物保护 ,通常是将其迁移到文物库房或碑廊中保存 ,以防止雨水的直接侵蚀和人为破坏 ,有断裂或缺损的碑刻和石雕像 ,则用水泥来修补。柳州市柳侯公园内的柳侯祠和苍梧县粤东会馆都采用此法保护移来的碑刻 ,这种做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较为常见 ,但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用水泥修补断裂或缺损的石质文物 ,存在水泥崩裂及污染腐蚀石质文物的问题 ,现已基本上不采用此法。四、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认识广西文物保护工作者认为 ,应对目前存在的石质文物病害进行大环境的整治 ,但在采用化学材料防治石质文物风化病害上有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 ,对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的防治 ,条件还不够成熟 ,化学材料使用不当 ,反而会造成保护性破坏。如何防止石质文物风化病害 ,仍然是世界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并且 ,石质文物比较坚硬 ,寿命较长 ,其风化病害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所以 ,暂时不用对石质文物本体保护。这是一种消极的观点 ,它会使得病的石质文物病害日趋严重 ,甚至消亡。桂林市有许多价值很高的摩崖石刻和造像 ,由于分布广、大多数暴露于露天下、保护资金不足、保护水平有限等诸多原因 ,使得许多石刻和造像病害相当严重 ,在 2 0 0 1年的中国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上 ,专家们对这一情况提出批评。另一种观点认为 ,保护文物的目的 ,就是使其延年益寿 ,石质文物遭受病害 ,理应进行防治。要改变不可移动的石质文物大环境是比较困难的 ,它涉及到各行各业甚至自然环境 ,例如 :工厂、烟囱、汽车排气管排放的污染气体 ,区域性的高温多雨天气等等。因而对受到危害的石质文物进行化学防治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虽然 ,石质文物风化病害防治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 ,找出很好的方法防治它 ,仍然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 ,可以通过找出影响石质文物病害的主要因素 ,来制定防治对策 ,降低病害程度。我赞同第二种观点。石质文物保护有其特殊性 ,不同于一般的古建筑维修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通常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材料。但是 ,石质文物因环境、岩石种类、组成的矿物成份 ,风蚀的程度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和材料。因此 ,石质文物在实施保护前 ,通常要做前期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达到国家文物局规定的标准后 ,才实施保护。以前桂林龙隐岩石刻保护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材料 ,现在看来有以下几点不妥之处 :(1 )虽然用作保护层的墨和立德粉 (锌钡白 )属于较稳定的化学材料 ,其主要的化学性质是 :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和酸、碱不起作用 ,不溶于水、酸、碱及有机溶剂 ,但能在空气中燃烧 ,变成二氧化碳 ;锌钡白是硫化锌和硫酸钡的混合白色颜料 ,不溶于水 ,与硫化氢和碱溶液不起作用 ,遇酸溶液分解而产生硫化氢气体。但是经过近四十年的环境影响 ,许多石刻也已严重风化。更重要的是原来是无色的 ,经保护后变成了黑色 ,改变了文物的原貌。 (2 )无论是81 1漆 ,还是其它聚氨酯清漆 ,都存在旋光、不透气透水现象 ,不符合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基本要求。(3 )保护时 ,没有做好前期试验研究 ,以至于多方石刻被涂上 81 1保护膜变成黄色而无法恢复。当然 ,对石质文物的保护 ,应从改善石质文物的保存环境着手 ,尽可能的少在石质文物上附加物。五、石质文物保护的对策广西石质文物分布广、种类多、风化程度各有不同 ,因此不能一一指出其保护对策。本人只能根据广西石质文物中较典型、较普遍的病害例子提出保护的方法。桂林市为广西石刻最多的地方 ,桂林石刻多数暴露于天下 ,受水剥蚀的影响相当严重 ,因为桂林石刻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 ,其石刻面受水影响或产生的碳酸钙沉淀物形成白色薄膜、或溶解物被迁移形成溶沟。对这类病害关键是治水 ,首先在石刻周围用引水的方法将水引走 ,对于有可能影响石刻整体景观的 ,其引水道要做成隐蔽的暗道 ,类似于龙隐岩《读党人籍感赋一律》碑文中心处有渗水点渗水的情况 ,可先在其渗水点用注射器将水溶液的灌浆材料注射进去 ,让灌浆材料在设定的时间内固化 ,灌浆材料固化后就能堵塞渗水口。但是 ,石刻是与山体相连接的 ,山体的裂隙四通八达 ,水的压力也相当大 ,它有可能会从石刻面的另一薄弱处挤压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可用电阻率或物探的方法测出石刻背后的裂隙走向 ,然后在不影响石刻处钻孔与裂隙相通 ,使裂隙水按设计的路线排泄。在龙隐岩和龙隐洞中被碳酸钙等盐分覆盖的石刻 ,可用吸附脱盐的方法清洗。柳州市鱼峰山上的石刻受酸雨危害相当大 ,许多石刻表面已经变白形成粉状物 ,防治这类病害 ,首先用软笔轻扫石刻而上粉状物 ,对扫不掉的污垢可用吸附脱盐的方法清洗。将石刻面清洗干净后 ,用能耐酸、耐碱、耐高温、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好、不改变颜色、无旋光现象的有机硅材料进行防风化加固。在鱼峰山上受烟熏黑的石刻可用络合物清洗。柳州东门楼前堆放于露天下的石刻应放置在碑廊内 ,以防止酸雨的继续侵蚀 ,石刻表面有污垢的 ,用吸附脱盐法清洗 ,对于断裂或缺损的石刻 ,用环氧树脂作粘接材料、与碑刻岩性相同石粉作填充料进行修补。田东县檀河遗址内的旧石器多数埋藏于距地表 1~2米的土壤内。由于开荒种植果树等生产性活动 ,使原有的茅草、桃金娘等植被消失 ,在大雨的作用下 ,遗址内的红壤土流失严重 ,在断崖处还常常出现崖体崩塌现象 ,石器被暴露于露天下遭受风蚀。地表因日晒雨淋等作用 ,大面积形成铁锰结核 ,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种植的芒果、荔枝等乔木类的果树 ,根系发达能触及到 1米深的石器 ,根系产生的腐殖酸侵蚀石器。对于这种情况 ,用帷幕灌浆的方法防止崖体崩塌 ,帷幕灌浆的优点在于能保持断崖的原貌。另外在裸露的地面上植草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乔木类的数量。宁明花山岩画的病害表现在裂隙渗水、钟乳石或粒状物覆盖岩画、岩画中出现岩石块状或鳞片状剥落、图像褪色、岩画立壁边坡存在裂岩等方面。病害主要是地质构造发育和地理环境因素造成 ,地质构造发育难以控制 ,且它对岩画的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环境因素对岩画的危害相对而言较易控制 ,且环境对岩画的危害是明显的、快速的过程。因此 ,对花山岩画病害的防治应从几个方面着手 :1 .先治水 ,查清花山岩画立壁裂隙渗水点与进水口的关系 ,然后配制灌浆材料防渗堵漏以及疏导山顶及立壁流水线。 2 .对岩画岩面风化机理及治理进行研究试验 ,找出适合的修复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保护。 3 .对于在岩画面上有鳞片状挠裂的片石 ,用石灰岩石粉和环氧树脂混合物堵住片石裂隙 ,再用注射器注浆粘接。 4.崖壁上不稳定岩块对岩画不构成危害的、没有保留价值的给予去除 ,对岩画构成危害的、有保留价值的用锚固法加固。象祟左县灯笼山崖壁画那样被植物根系生长破坏的 ,应将其树种连根去除。六、结 语广西石质文物数量多、分布广 ,许多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长期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 ,石质文物产生了裂隙、风化、缺损等各种病害。虽然石质文物的病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要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还要较长的时间。但是 ,现在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保护方法 ,能使石质文物的病害减轻。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文物加以保护。因此 ,本人认为应尽快对广西的石质文物展开全面调查 ,对于价值高、病害重的石质文物要详细分析其病因 ,找出防治的方法和材料 ,使其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能够延年益寿。论广西石质文物的保护@黄槐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馆!员。南宁,530022石质文物;;病害原因;;保护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 ,广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许多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就石质文物而言 ,在长期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下 ,由于保护措施不力 ,出现了裂隙、风蚀、缺损等病害。本文叙述广西石质文物的基本保存状况 ,分析其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提出科学保护的方法和建议[1][2]王克荣、邱钟仑、陈远璋:《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3][9][10]《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9月版。 [4]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91页图,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版。 [5]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275页图,广西民族出版杜,1991年7月版。 [6][7]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月版。 [8]张春云;《贺县发现元代石雕佛塔》,《考古》1989年6期。 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第302页,广西民族出版杜,1991年7月版。 封绍柱:《广西博白宴石山摩崖造像》,《文物》1991年4期。

专辑代码:
H;F;J

专题子栏目代码:
F097_3;J153_4;

第一责任人:
黄槐武

出版日期:
2002-06-30

机标关键词:
石质文物;文物保护;病害原因;保护对策;龙隐岩;鱼峰山;宁明;人类生产活动;文物工作者;白鹤观;

SYS_VSM:
石质文物:5127,病害原因:4292,石刻:4133,保护对策:3457,岩画:2808,病害:2602,文物保护:1884,鱼峰山:1844,人类生产活动:1264,龙隐岩:1074,

页数:
4

文件大小:
31k

DOI:
CNKI:SUN:MZYA.0.2002-02-022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111-114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318

被引频次:
3

FFD:
1.038147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1;

来源标识码:
P01;P0204;P0208;P0209;

影响因子:
0.1404

专题整刊代码:
H124

复合专题代码:
F097;J153;H124;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F;J;H;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202

表名:
cjfd2002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1

THNAME:
MZYA200202

CSSCI期刊:
Y

热度:
0

出版物代码:
CJFD_MZYA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3226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石质文物:55.2*280.773;鱼峰山:11*45.6473;风化裂隙:7*23.2746;石雕像:7*29.8188;东门楼:4*17.2654;宁明花山岩画:7*37.3284;广济城楼:4*17.2654;保护对策:2.8*10.2418;病害原因:1.8*7.08821;广西:41.9*91.906;篇长:6592

NVSM_分组:
石质文物;鱼峰山;风化裂隙;石雕像;东门楼;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对策;病害原因;

第一作者H指数:
0

CI指数:
380.236

第一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馆 员。南宁,

主要主题:
石质文物;

次要主题:
鱼峰山;风化裂隙;石雕像;东门楼;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对策;病害原因;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馆 员。南宁;530022_黄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