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二

作者:
王雨;滕兰花;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文关键词:
中法战争;;边疆安全;;伏波信仰;;互动

中文摘要:
以龙州县城东伏波庙为例,探析了在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广西边疆安全与伏波信仰的互动模式:即当广西出现边疆危机时,伏波信仰在中央对地方秩序重建中的作用是以守边为主;而当边疆危机消失后,伏波信仰对地方秩序重建中的表现形式则以敬神为主。

英文篇名:
Interaction Mode of Border Security and Fubo Belief

英文作者:
WANG Yu,TENG Lan-hua(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Nanning,530006)

英文摘要:
Taking Louzhou Fubo temple as an example,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uangxi border security and Fubo belief after the end of Sino-French War.When the crisis of border security comes,Fubo belief plays the role of keeping the border as the priority;when it disappears,worshiping the God accord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英文关键词:
Sino-French War,border security,Fubo belief,interaction

引文:
[1]李文雄、陈必明.龙津县志[M].上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0. [2](清)清史稿[M].卷四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六. [3](清)清史稿[M].卷七十三,志四十八,地理二十. [4]沈奕巨.清末广西的边防炮台建设[J].广西地方志,2006(1).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卷二十四,列传第一四.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桂西南地区伏波信仰的社会史考察”(批准号:11CZS044);;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面上项目)“信仰与稳定:广西民间信仰与国家边疆社会秩序关系探析”(编号:200806MS070)

小标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龙州伏波庙碑文及由来 王大人捐资碑记 重修庙记 三、守边与敬神:中法战争后广西边疆危机出现时的边防建设 四、保境佑民:现代社会里的伏波神 重修伏波庙碑记 五、结语

光盘号:
SOCI1110S1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拼音刊名:
NLSF

年:
2011

期:
04

CN:
45-1378/G4

ISSN:
1674-8891

文件名:
NLSF201104008

页:
30-34

分类号:
K256

专题代码:
F096;

子栏目代码:
17;

全文:
Interaction Mode of Border Security and Fubo BeliefWANG Yu,TENG Lan-hua(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Nanning,530006)一、问题的提出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麋冷县雒将之女征侧嫁朱鸢人诗索为夫,其夫被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征侧与其妹征贰忿而反叛,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60余城,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将军马援奉命传南》征中交有趾详平细定记二载征。叛马乱援,南此征事明在确了《中后原汉王书朝·马对援岭列南西部地区的统治,马援以其丰功伟绩获得了岭南民众对他的崇拜及祭祀。目前,针对马援南征的功绩以及伏波信仰问题,学者们已做了大量研究,如施铁靖、范玉春、王元林、滕兰花等学者。总之,学者们多认为伏波信仰的角色在具体的区域当中因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而出现变化。情况确实如此,伏波信仰主要神职在嬗变过程当中总是因应时代大背景变迁而变化。桂西南地区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伏波庙,龙州县城内现存的伏波庙的历史就十分悠久。笔者曾于2010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前往该庙参加庙诞,发现此庙庙内现存三块碑刻,分别是光绪十一年(1852年)重修王大人捐资碑记、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庙记、1997年重修伏波庙碑记。研究试图通过对三块碑文的分析,努力揭示伏波庙重修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伏波将军马援是如何被中央政府赋予了怎样的文化象征意义,以求教于方家。二、龙州伏波庙碑文及由来崇左市龙州县的伏波庙,现位于县城龙江南岸江畔,其庙历史悠久,据方志记载,此庙“旧名古寨遗祠,为龙州八景之一。庙建于何朝代无考。雍正十三年(1735年),通判吴大猷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同知徐士珩率合县士民重修”[1]95。光绪十一年(1885年),此庙又获重修。此次重修,意义非凡,有碑文纪录了倡修始末,全文如下:王大人捐资碑记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统领恪靖定边楚军、前福建布政使达冲阿巴图鲁、随带军功加三级王德榜,于光绪九年冬奉天子命,以法越搆兵,饬率兵援属藩,经汉伏波新息侯王昔年立功之地,城厢市镇均建王祠,士民争敬,有求必应,功德与日月同光。榜军谅山,士卒未能柰瘴,纷纷亡故。当求王大发仁慈,佑我将士去疾立功,许新王庙。蒙怜悯,渐次安全。十年六月,法人求和罢战,奉朝命撤兵拨回国内。榜因法行耶稣不遵圣教,而王系汉之名臣,似不宜仍神越地,自应奉归汉土,是以在越许新王庙之念,欲在龙州建立。然龙州已有王庙,询之此方士人,问其蒸尝岁修产业多少,据称均无。榜此转念,将许新王庙之费凂本州绅商首事丁达昭等置店房,收租息为岁修蒸尝之费。兹买得太平街业主刘锦泉东边闸口第三间坐东向西铺一间,四大进,前至街心为界,后前挑担行为界,左邻至黄忠记为界,右邻至南邑义山会当铺为界,去价银七百两正,每岁永远收现租银两五十两。又买得太康街业主丁怡栈西边闸口第一间坐西向东铺一间,两大进,前至街心为界,后至陈宅为界,左邻与何荣利同墙,右邻至大街心为界,去价银八百两正,每岁永远收现租银五十两。二共买铺二间,二共费银一千五百两,每岁共收现租银一百两。其铺契与租息均交与本州绅商首事轮流经管,息上生息,以备岁修蒸尝之用,并札龙州厅备案。第恐年深月久,契与厅案有虫伤水湮之虞,特将买铺事由入石,俾此方士民均知底蕴,有所查考,如是为记。光绪十一年四月上浣吉日阖州首事同立此碑碑额当中的“王大人”,即是清末名将——王德榜。他在《清史稿》当中有传。王德榜(1837年—1893年),湖南江华县人,咸丰二年(1852年),他随其兄王吉昌在江华招募兵勇与太平军作战,从此开始发迹。随后10多年间,他先后率军转战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为清政府立下赫赫战功。同治四年(1865年),年方28岁的王德榜升为福建布政使,赏穿黄马褂。中法战争爆发后,王德榜署理广西提督,“率师赴难。抵龙州,募新军八营,号定边军”,后“赴那阳,进偪船头,战数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八日,镇南关大战爆发,王德榜,此时的王德榜在油隘驻防,他与冯子材等部密切配合,“出师夹击,据文渊对山,鏖战数日,杀伤略相当”,第二天清晨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大胜法军。后“复合诸军攻谅城,法军扼驱驴墟,地故有德榜旧垒”[2]。二月十三日,收复了边界。清军准备进攻北宁时,法军震慑,罢战议和。三月,王德榜等撤回镇南关。王德榜为何要捐资重修龙州伏波庙?细读碑文可知其缘由。王德榜“于光绪九年(1883年)冬,奉天子命,以法越搆兵饬率兵援属藩,”在行军途中,遇南方湿热多瘴,在越南谅山时,“士卒不能柰瘴,纷纷亡故”,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而行军所过的桂西南地区是“汉伏波新息侯昔年立功之地,城厢市镇,均建王祠,士民争敬,有求必应,功德与日月同光”。为此,将领王德榜向伏波将军许愿“求王大发仁慈,佑我将士去疾立功,许新王庙。蒙怜悯,渐以安全”。“然龙州已有王庙,询之此方士人,问其蒸尝岁修产业,多少据称均无。”得知这些情况后,王德榜将修建伏波庙的资金,交给“本州绅商首事达昭等,置店房收租息为岁修蒸尝之费”。由此可以看出,王德榜捐资重修伏波庙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他在率军入越作战时蒙神庇护,将士得以“去疾立功”。但最深层次原因并非如此简单。王德榜是在越南谅山因士卒染瘴之事而向伏波将军马援祈祷许愿,他愿意“许新王庙”。回国后,因中越关系已经出现了巨变,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中越关系由宗藩关系变成独立的国家关系。作为封疆大吏的王德榜认为“法行耶稣不遵圣教,而王系汉之名臣,似不宜仍神越地,自应奉归汉土”,所以“在越许新王庙之念”才改为在龙州捐资重修伏波庙。这一句极不经意的话,折射出了代表着大清王朝统治阶层的王德榜在看待伏波信仰上的原则,即伏波将军是中国王权统治南界的象征。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的历史功绩历来被人们所称诵。龙州的伏波庙在民国五年(1916年)5月又获重修,第二年完工。笔者在伏波庙正殿右室石墙中见到此次重修碑记,此碑共两块,有序文及捐资者捐资情况。此碑文被民国《龙津县志》收录,但仅录其序文,并未收录捐资者情况。因其对该研究主旨意义重大,故将全文校录如下:重修庙记吾邑伏波古寨建有伏波马大将军庙,久成颓废,遗址荒芜。邑人士乃于有清道光戊申年,于斯建筑一所,为将军祀,距今六十矣。庙门俯瞰龙江,横锁东流,一天然之形腾也。伏念将军威震蛮夷,功垂华夏,为吾族历史上莫大光荣。边民感而立庙,所在皆然。然则将军庙建于此,实有纪念丰功与保存遗迹之意义。民国五年八月为旧历丙辰七月初七日也,年深月久,风雨侵蚀,庙之正座两旁及凉亭一时崩塌,木石毁坏,见者恻然。邑人李君炳垣等集议题捐,共收银若干元,由第三石碑开列,又将圩尾太平街房屋两间为庙香资租项提补修葺,是年旧历九月庀材鸠工,阅一年而始告竣。从此爼豆重新,规模如昨乌蛮滩畔无殊。庙宇辉煌,白马江头仰殾灵赫濯。是则斯举也,谓为纪念丰功可也,谓为保存遗迹亦可也。崇拜神像,迷信神权云乎哉。厥时同发起者,政界为前署宾阳县知事李炳垣、前署奉议县知事叶茂茎;绅耆学商两界,农有恒、何宗点、林大年、周昭记、林景祺、彭万丰等,产亦黍其列。李君等并属以序,谨将各界题捐衔名胪列而为之序勷理人林畅达、欧阳绍庭、邑人农有产敬撰(笔者注:碑一所列的捐资者姓名分为8行,碑二分为9行,每行所列捐资者数量不一,为便于阅读,笔者在此作横排简写,誊录如下。文内“□”表示此字第28卷王雨,滕兰花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总第77期)缺或是无法识别。)谭督军捐银贰佰圆,曾督办捐银肆拾圆,黄镇守使捐银伍圆,韦道尹久林捐银拾圆,韦道尹树模捐银叁拾圆,李知事海恩捐银肆拾圆,吴知事靖捐银肆拾圆,彭司令玉胜捐银肆拾圆,邓帮绕捐银叁拾圆,陆税局长荣捐银拾伍圆,□管带捐银叁拾圆,李炳垣捐银叁拾圆,农盈万捐银贰拾圆,林裕和捐银贰拾圆,彭瑞生捐银贰拾圆,公和利捐银拾伍圆,广西银行、瞿团长、周局长、梁德祥、瑞丰祥、怡昌押、欧阳绍庭以上每名捐银叁圆,广得利、南栈号、丁怡栈、吕德利以上每名捐银拾伍圆,林畅达、永利号、农兆蒲、陈臣烈、蒋润生、叶茎茂、杨秀兴、黄生隆、梁广益、姚同知荣、潘昌隆、义利公司、振兴号、公祥号、孙万安、周安记、刘翰记、萃盈号、协安公司、周昭记、大有利、农庆珍以上每名捐银拾圆,邓树藩捐银陆圆,林万兴捐银陆圆,李书祥、何吉瑞、邬士华、周局长澄清、农有产、周怡和、何庆记、胡荣兴、公彰号、梁大广、绍泰昌、裕益号、黄庆敷、谭炳巨、何汉英、隆安号、曾伟兴、华章号以上每名捐银伍圆,李华生、英利号、谭时明、林大年、义兴号、隆臧祥、利成公司以上每名捐银伍圆,谭鼎诗、宋福成、甘分寿、易军法长、瑞丰栈、周万昌、罗福源以上每名捐银四圆,广万利、黄益隆、苏广兰、王尚志、张钟氏、荣源号、公有利、福成利、福利号、陆华标、郑进昌、邓安利、合利祥、元隆号、叶茂馨、祥盛栈、广万来、黄祥记、黄合记、振兴万恒隆、□隆号、坤栈号、陈广业、陆忠记、彭瑞祥、黄新隆、保和堂、广进利以上每名捐银三圆,广龙昌、农业丰、谢合兴、陈华合、苏彩荣、梁高乐、董事黄敬枫、和昌号、胜和堂、梁新记、谢德兴、侯绍勋、罗世芳、董事张其书、林畅枚、林□熙、林修盛、李耿光、冯安记、兴利隆、黄锡记、陈寓、苏氏、吴氏、黄氏、何德贵、董事苏金隆、梁协盛、何元、保安号、百春园、公源号、信昌号、广元亨、陈友记、周氏、有记、陈巨三、□□□、骆义利、盛珍栈、何恒益、闭荣利、陈荣华、钟和吉、西凌盛、叶有贤、春时和、宏德公司、梁连盛、李顺元、有昌号、百草堂、广顺号、合利号、胜隆号、佑隆号、怡昌栈、何西盛、董事农立分、黄其拘、程凤林、周□、遇安堂、潘新兴、黄堂记、陆启明、邝光源、邓景培、董事农圃、董事林新和、黄同兴、袁福、□□□、合广公司、合和安捐银叁圆,陆均盛捐银贰圆,曾瑞隆、凌在霄、陆来兴、李子林以上每名捐银壹圆,杨家驹、莫土养、郭线船、李忠秀、林伯利、邬耀贵、邓发记、王星南、潘东泰、李毓良、吴耀奎、黄庆文、梁广记、李茂英、李恩友、邬启、邝文超、成新号、品记号、甘安记、农业兴、游进益、潘有芳、陈荣记、有珍号、安贞堂、隐玉记、方万和、又启记、安行号、悦新号、钟锦隆、吕芳闾、张炳珠、宋清舫、广福□、耀□楼、李启文、关子显、古朝记、甘福记、连记号、梁进原、农云州、吕敏和、张义德、闾德记、李功甫、韦敬波、梁广利、王连祥、均记号、瑞隆号、庞成记、赵泗发、黄顺记、义成隆、全利号、黄祥源、刘次帘、欧阳萃、蔡恒生、何利发、陈福记、林乔年、赵洪记、永福祥、陈南记、甘怡南、谭盛记、陈其祥、□□□、□□□、馥□号、陈□□、刘□隆、兴利号、叶□记、万□□、区□盛、区□隆、苏锦□、卢义□、泉兴号、朝盛号、刘发记、农有敬、罗经文、邓永□、梁富兴、廖盛利、黄锦华、闭孙颜、义合号、何辉号、罗源隆、仁和记、闭正廷、刘利和、张文泽、罗珠宝、南和号、李合珍、冯焕经、李源昌、致和祥、恒兴隆、蔡广利、闭和记、陈□福、高成智、陈佐州、信成号、温宝昌、吴金生、张义和、邓隆合、陈福利、赵兴杰、黎仁山、郑志安、农桂芬、甘作模、甘伟名、甘作仁、吕玉良、陈义和、黄全记、农时忠、梁志安、冯新记、陈祥有、陆源和、陈连发、何绍志、胡石记、龚尚海、王荣生、广成号、黄三益、何泗记、梁泰安、陈升记、陆益和、覃怡盛、李品琦、张炳记、陈顺发、何合记、儇伟祺、巧美号、王正和、梁宝珍、邓文彬、王益万、永合号、梁永记、冯是春、唐合和、苏益祥、黄荣昌、农有发、陶明记、何顺发、李宽隆、林润兴、关伟珠、韦顺记、吴和盛、朱日昌、李华廷、张伍利、梁皆昌、蒙永莹、李炳记、罗昌记、黄和记、黄子荣、黄庆泰、赵安栈、马财记、黄明和、莫荣丰、莫显文、冯寿□、李广和、冯权□、曾怡成、丽生号、曾建隆、农在勤、陈胜利、农□文、陈富和、谢华兴、林弼臣、苏冠伦、吴吉栈、农克基、梁氏、黄氏、张氏、唐氏以上每名捐银二圆,黄长记捐银三元,农克华捐银五角。以上共进银壹千八百零壹圆壹毫正一进刘锦泉店号南栈、丁怡栈丙辰丁巳两年铺租银贰佰两正伸银贰佰七十七圆八毫正,又进刘锦泉店号南栈、丁怡栈□收戊午年铺租银壹佰两正伸银壹佰叁十八圆合共进银贰千贰佰壹十七圆八毫正一支砖瓦石灰木料共银贰千贰佰壹十八圆九2011年第4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8月25日出版毫正贰佰壹十七圆贰毫正,除支之外,尚存银六毫正。中华民国六年岁冬丁巳十月吉日阖州同立碑文首先对马援南征功绩高度肯定,“将军威震鸾夷,功垂华夏,为吾族历史上莫大克荣”,为此,“边民感而立庙”,“有纪念平功与保存遗迹之意义。”民国五年(1916年)因“年深月久,风雨侵蚀,庙之正座两旁及凉亭一时崩塌,木石毁坏”,“见者恻然”方才有了重修倡议之举。在碑文后所列的捐资者(包括商号)共计397名,当中官员共有17名,均为当地甚至广西政界的知名人物,职衔有“督军”、“督办”、“镇守”、“道尹”、“知事”、“局长”等,其中职衔最高者当为“谭督军”——旧桂系军阀谭浩明。谭浩明于1917年任广西督军,任职时间与此碑刻立时间相符。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商界人士或商号捐资,上碑所刻的名单当中明显是商号的共有140家,占总捐资人数的35.26%。商界援修的原因在碑文当中并没有透露,但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可知,中法战争之后龙州被开辟为商埠,成为桂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左江商业的发展主要靠航运,粤港与桂西南地区因左江便捷的航运条件而连接起来,使得龙州成为桂西南的“小香港”。伏波将军作为水神的神职被商民所信奉,这应该就是此次重修商界大力支持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这次伏波庙的重修工作,是由政界、商界、民界等代表群聚商议而定下重修之举,目的是为了“谓为纪念丰功可也。谓为保存遗址亦可也”。三、守边与敬神:中法战争后广西边疆危机出现时的边防建设龙州县,地处祖国南疆广西西南,西接越南,国界线长184 km。龙州水上交通极为便利,“自龙州以东,河滩渐广,舟行下水,直达浔梧”,“其视全省腹地,东省上游,据有建瓴之势,实为两粤利害之关。”陆路上,“龙州控制交趾,藩屏中原”,“龙州为全边重镇”,是维系“桂边三关”———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的重地。1885年,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不败而败,丧失了对越南宗藩权,并被迫辟龙州为通商口岸。此后,法国在龙州设立法国领事馆,龙州自此直接处于法国侵略势力的威胁之下,成为中国西南边陲重镇。面对严峻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在军事上进行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对原有的军事部署进行调整,注重指挥前移。在广西一线,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二十日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将原有边防军分为东、中、西三路,设卡守隘,光绪十三年(1887年)“提督来驻”[3],将广西提督由腹地的柳州移驻边关重镇龙州,便于调度。另一方面,在沿边关隘大举修建军事设施,构筑边防炮台,做长期防御的准备;在龙州则具体表现为筑龙州城和修建小连城边防炮台等。首先是筑龙州城,“龙州原无城,中法战争后成为广西边防的军政中心,护抚李秉衡于1886年初奏准建筑龙州城,城周5华里(2.5 km),城身土筑,内外硅石灰砌,1888年11月竣工,用去白银6.79万两。”[4]47其次是修建小连城边防炮台。广西边防炮台修筑工程是由广西提督苏元春负责具体实施,工程分为两期,时间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持续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于龙州位于西路,之前有镇南关防守,所以修建小连城边防炮台并不在最开始的工程规划中。然而在1889年6月1日龙州开埠、法国设立领事馆后,据报法国在越南拟筑一条从海宁省(芒街)沿边界至谅山、文渊,绕到平而关外白榄村的铁路,在发生战争时这可以避开镇南关中路的纵深防御和关税,非常便捷的运兵到达镇南关背后的龙州。针对于这一严重情况,张之洞急召苏元春于1889年8月20日到广州商量对策,最后决定设置要塞,加强平而关、龙州一带的设防,同时购置运转射击自如、射程达数十华里的克虏伯巨炮,以加强边防火力。就这样,在1892年4月广西全边炮台建筑第二期工程开始之时,“苏元春把重点放在龙州堂奥之区,选择在龙州城西北5 km的将山建造小连城,此地扼镇南、平而、水口三关的水陆入口通道”[5]48可以居高护卫龙州城的安全。至此,清政府在广西边疆建立了完善的边防工程体系。但是,边防建设得再好也要靠士兵来防守,如果没有英勇的士兵和热爱家乡的民众的支持,那么再完善的边防工事也不起作用。守卫边防,不仅需要边防工事和物资保证,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最好是有精神榜样,来激励将士的斗志以及唤起民众保家卫国的热忱。而在广西正好有一位最佳的精神榜样——伏波将军马援,他最适合用来激励将士的斗志以及唤起民众保家卫国的热忱。马援作为忠臣名将的代表,其辉煌的功绩起于平定了交趾二征姐妹的叛乱,建武二十年(44年)秋,马援率部凯旋,朝野故旧纷纷前往庆贺,马援并不以此为荣,反而心忧北方边境安全,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5]当时的情状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振奋人心!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蛮反叛,朝廷征剿不利,马援主动请缨。光武帝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非常激动,像战国时老将廉颇那样,当场披甲上马,一展雄姿。光武帝十分赞赏,便令他率兵四第28卷王雨,滕兰花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总第77期)万平蛮。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谱写了“终为马革裹尸还”的佳话,令人惋惜不已。马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对在南疆奋战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很有号召力与鼓舞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汉代以来国家王权统治南界的正面教材与象征。于是,在清末广西出现边疆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马援被中央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利用,最终与国家边疆安全秩序结盟,这才有了前面两块碑记上所说的,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功绩和保存遗迹,在官绅阶层的主持以及各界民众积极参与下,龙州的伏波庙历代均获屡次重修。四、保境佑民:现代社会里的伏波神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金戈铁马的岁月已经不再,伏波信仰也渐渐退去其身上的国家正统文化的内涵,回归到它最原本的保境佑民的神性当中,成为龙州城内百姓的日常保佑神。龙州伏波庙宇当中另有一块碑刻,此碑是1997年龙州县的民众自发捐资重修伏波庙并于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刻的。全文如下:重修伏波庙碑记“汉伏波将军马援建武十七年(公元四十一年)奉命南靖二征之乱,曾驻兵于此,本邑士民念之,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建庙故营之旁,庙迎丽水,西望交趾,雄踞龙州至今,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中法之役,王德榜率师援越,旋归捐资为祀,后因战乱,庙宇荒圮。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邑民又捐资重修,距今八十年矣,期间几经兵险,更遭文革之灾,残损已甚。今有邑民何丽保、梁淑兰、甘作清、陶德成、韦金田、周玉琼、黄葵芳、梁少球、王南生等,重举义捐,修庙塑像,复将军千秋享祀,喜莫大焉。今刻捐资者芳名于后,与庙齐天。”一九九八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敬立从碑文中可以看到,当地群众自发重修伏波庙的原因是为了祭拜伏波将军马援。2010年5月25日(农历四月十二日),笔者在该庙参加伏波庙诞,通过与碑文上所刻的重修倡导者梁淑兰阿婆、甘作清阿婆、陶德成大叔的交谈,得知重修资金是通过当地民众自发捐资筹集而得的。重修原因就是由于伏波庙残损已甚。重修的目的:一是保存遗迹;二是祭拜伏波将军,以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之后通过观察庙诞仪式,发现大多数仪式是求伏波神马援赐福保佑的,如:悬挂“神仙水”(目的是延寿)、过楼(目的是祛病保平安)、施食(目的是让孤魂野鬼不要在当地作恶)、补粮(寓意保人长寿,无忧无罪)、放花灯(代表平安和解除灾难)等等。同时通过与来参加庙诞的人的交谈,得知他们绝大多数是来求伏波神马援赐福保佑的。由此可知,在没有边疆危机的和平时期,民众来祭拜伏波将军马援主要目的已经由保家卫边向祈求伏波神马援赐福保平安转变,这说明时代背景不同,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就会发生变化。五、结语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历史上,平定两征反叛、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秩序的爱国精神,是国家和民众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最初目的,也是伏波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伏波信仰能加强民众的凝聚力,强化国家认同感,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之后随着水上贸易和交通的发展,加上中央政府的引导,伏波将军信仰又增添了赐福和庇护江海航运安全的职能,并使其成为伏波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使得伏波将军马援走下神台,从护边名将变成了庇护民众的神明。而中法战争之后,当广西边疆出现危机时,中央可以通过重修伏波庙、参与主持伏波庙诞等方式,引导当时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向守边护国转移,极力强化马援在人们心中作为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守护神的形象,重构地方秩序重心,以加强边境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达到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目的。总之,伏波信仰与广西边疆安全的互动模式,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和谐构建。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二@王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530006 @滕兰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530006以龙州县城东伏波庙为例,探析了在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广西边疆安全与伏波信仰的互动模式:即当广西出现边疆危机时,伏波信仰在中央对地方秩序重建中的作用是以守边为主;而当边疆危机消失后,伏波信仰对地方秩序重建中的表现形式则以敬神为主。中法战争;;边疆安全;;伏波信仰;;互动[1]李文雄、陈必明.龙津县志[M].上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0. [2](清)清史稿[M].卷四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六. [3](清)清史稿[M].卷七十三,志四十八,地理二十. [4]沈奕巨.清末广西的边防炮台建设[J].广西地方志,2006(1).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卷二十四,列传第一四.

专辑代码:
H;F;

更新日期:
2011-10-08

专题子栏目代码:
F096_17;

第一责任人:
王雨;

出版日期:
2011-08-25

机标关键词:
伏波;边疆危机;信仰问题;边疆安全;光绪十一年;光绪十三年;冯子材;武陵蛮;边防建设;宗藩关系;

SYS_VSM:
信仰:4644,伏波:4064,中法战争:4024,龙州:3437,边疆安全:3217,伏波庙:2997,伏波信仰:2410,边疆危机:1883,互动:1603,伏波将军:1239,

页数:
5

文件大小:
2604K

DOI:
CNKI:SUN:NLSF.0.2011-04-008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24-28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230

被引频次:
3

FFD:
1.063084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K0105;QS0105;R06;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061

专题整刊代码:
H000

复合专题代码:
F096;H000;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F;H;

语种:
中文;

年期:
201104

基金代码:
0002;F0;

期刊栏目层次:
南方民族研究

作者代码:
26380485;10736115;

机构代码:
0079086;

表名:
CJFD2011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079086:26380485;0079086:10736115;

卷期号:
v.28;No.77

注册DOI:
10.19488/j.cnki.45-1378/g4.2011.04.006

THNAME:
NLSF201104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NLSF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335001

期刊各库代码:
CJFR2011;

SYS_NVSM:
中法战争:13*66.7251;明清时期战争:13*33.3625;互动:11.2*55.2179;边疆安全:12.2*60.1481;龙州:39*119.134;伏波信仰:23.4*121.331;篇长:8858

NVSM_分组:
中法战争;边疆安全;伏波信仰;

第一作者H指数:
1

CI指数:
8.719

第一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

第一作者代码:
26380485

第一机构代码:
0079086

主要主题:
中法战争;边疆安全;伏波信仰;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_王雨;;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_滕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