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

作者:
李庆雷;徐磊;王愉超;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中文关键词:
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

中文摘要:
旅游资源羡余是旅游者预算约束、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及其他相关因素导致的部分资源的闲置现象,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变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理论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化的基本思路与常用策略,主要包括资源管理协同化、产品开发差异化、市场定位细分化、形象策划创意化、交通连接便捷化。

英文篇名: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the Redundancy Tourist Resource from a Perspective of Multi-disciplinary

英文作者:
LI Qing-lei,XU Lei,WANG Yu-chao(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Geology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41,China)

英文摘要:
Caused by tourists' budget constraint,concentration tourism resource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the redundancy tourist resource is the phenomenon of part resources unused,which reveals the universality,relativity and variability.Thes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tudiying the redundancy tourist resource,and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the redundancy tourist resource.Based on comprehensively using economics,geography and ecology to analyse the cause of the redundancy tourist resource in-depth,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transformation and common strategy,which mainly includes resource management synergism,product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market positioning segmentation,image planning creativity and transport linkage convenience.

英文关键词:
redundancy;tourist resource;transformation;path

引文:
[1]张卫东.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3):4-6. [2]潘先军.羡余现象生成的认知解释[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2(6):134-138. [3]金颖若.旅游资源的羡余现象[J].经济地理,2004,24(5):672-674. [4]刘亮亮,袁书琪.试论旅游资源羡余现象[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70-73. [5]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2):50-52. [6]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1-80. [7]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3):62-67. [8]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J].旅游科学,2009,23(4):26-30. [9]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20(1):76-79. [10]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9(4):67-71. [11]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突变[J].经济地理,1995,15(4):102-108. [12]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DEASY G,GRIESS P.Impact of 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Geographers,1966,56(1):29-306. [14]张序强,董雪旺,李华.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4-18. [15]李向明,王海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6]李庆雷,苏章全,廖春花.从溶洞开发看旅游创意活动的一般规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97-101.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61012);;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380)

小标题:
一、羡余旅游资源的内涵 (一) 羡余旅游资源的提出 (二) 相关研究综述与辨析 二、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主要特征 (一) 普遍性 (二) 相对性 (三) 可变性 三、羡余旅游资源成因新论 (一) 经济学 (二) 地理学 (三) 生态学 四、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探析 (一) 羡余旅游资源存在的意义 (二) 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 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基本路径与常用策略 1.资源管理协同化 2.产品开发差异化 3.市场定位细分化 4.形象策划创意化 5.交通连接便捷化

光盘号:
SOCI1208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拼音刊名:
ENSE

年:
2012

期:
03

CN:
51-1674/C

ISSN:
1672-9684

文件名:
ENSE201203012

页:
53-57

分类号:
F592.7

专题代码:
A013;J153;

子栏目代码:
28;21;

全文: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节点上,相对于高等级的参照物、特定的目标市场而言,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可能成为羡余旅游资源。继功能、形态、时间、空间、经济、文化属性之后,羡余性同可拓性、关联性一起,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特征。对于旅游资源的羡余现象,学术界虽已有相关研究,但成果数量不多,也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资源开发实践的需要。笔者从多学科的视角,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对羡余旅游资源的内涵、特征、成因进行系统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羡余旅游资源的转化路径进行研究,以丰富旅游资源基础理论,更好地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一、羡余旅游资源的内涵(一)羡余旅游资源的提出“羡余”一词来源于现代信息论,也称“剩余信息”“多余信息”“冗余信息”,指语言包含的信息量超出实际的需要。语言学上,把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即语形相对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48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李庆雷,徐磊,王愉超称为羡余现象,如“亲眼目睹”“凯旋归来”“独一无二”等[1]。对于羡余现象的成因,张卫东将其概括为语言系统、主体认知心理、客观原因三个方面;潘先军还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从主观性、认知凸显方面进行了探索[2]。2004年,金颖若将“羡余”这个概念引入旅游资源研究,用以描述本身具有较高资源品质却在经营中显得“多余”“无用”的旅游资源[3]。后来,刘亮亮、袁书琪给旅该现象做了两个界定:在一定空间尺度(区位)范围内衡量,资源或产品可同可异;从旅游地和旅游者两方面考查[4]。笔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域空间中,尚未发挥直接作用、暂时闲置、看似多余的旅游资源,可称为羡余旅游资源。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羡余旅游资源分为同类羡余旅游资源和异类羡余旅游资源,前者是指与参照性旅游资源属于同一类型的羡余旅游资源,后者指与参照性旅游资源类型不同的羡余旅游资源。在某一特定尺度的空间中,同类羡余旅游资源和异类羡余旅游资源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二)相关研究综述与辨析学术界对于同一区域旅游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并从不同方面对该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应对,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旅游阴影区。1991年,王衍用结合“三孟”旅游开发问题提出了旅游“阴影区”理论,用于描述由于热点景区的阻滞或屏蔽作用而形成的旅游行为减值区,并指出另辟新途的开发策略[5]。后来,乐上泓、严江平、胡青云等就阴影区问题进行了探讨。概括起来,这一理论强调强势旅游地对弱势旅游地的影响,主要从形象塑造和发展定位方面寻找出路。第二,旅游资源屏蔽效应。1993年,许春晓提出了旅游资源之间具有屏蔽现象,并分析了该现象的类型及性质、屏蔽度概念及测定,提出了战略战术设想[6]。后来,杨振之、李雪松等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7]-[8]。第三,旅游资源非优区。1993年,许春晓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并陆续就如何实现突变、依附开发、实施补偿等问题进行了探析。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9]-[11]。与上述概念相比,“羡余”能够更加科学地揭示多数旅游资源普遍具有的特征,更加准确地表达同一空间内旅游资源的利用状态,更加全面地表现强势资源和弱势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阴影区、屏蔽效应、非优区的研究成果为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应该说,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提出是传统旅游资源观的一次创新,对于丰富旅游资源及开发的理论、指导羡余旅游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主要特征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特征进行研究,是对羡余旅游资源内涵认识的深化,并且关系到旅游资源羡余转化路径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基本思路,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变性是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最主要特征,对认识旅游资源羡余成因、破解旅游资源羡余困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普遍性旅游资源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并且具有可拓性。同一区域的旅游资源由于自身质量、所处区位、开发投入不同,因此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在某一阶段旅游人次总是有限的,旅游者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据此分析,总会有部分旅游资源的被热捧,部分旅游资源被忽略,开发成为景区之后,呈现出热点、温点与冷点的分异。从实践来看,在不同层次上,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可能被羡余,即使某些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也难逃厄运。例如,相对于首次来华游客而言,除了北京、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地的少数景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包括不少世界遗产都是羡余的。普遍性是对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二)相对性某一旅游资源是否羡余,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是相对于某一市场群体而言的,也是相对于某一开发时段而言的。离开参照物和目标群体,就难以评判旅游资源是否羡余,旅游资源羡余与否也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参照物总是与被评判的旅游资源在某一尺度上位于同一空间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高等级旅游资源。例如,通常说皖南三山中九华山、齐云山是羡余旅游资源,那是相对于黄山而言的;相对于天柱山来说,九华山、齐云山则属于非羡余旅游资源。同时,对于不同的目标市场群体,某一旅游资源是否羡余或者羡余程度高低也有所不同。上文提到,九华山、齐云山属于羡余旅游资源,其潜在假设是针对首次来皖的观光游客而言;对于佛教、道教信徒即使是首次赴皖的信徒而言,九华山、齐云山都不是羡余资源。此外,在不同的开发阶段,旅游资源的羡余程度也是不同的。相对性是旅游资源羡余现象可变性的重要理论基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〇一二年第三期49(三)可变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羡余旅游资源可以改变羡余程度,甚至转化为非羡余资源。这就是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可变性。如前所述,某旅游资源羡余是一定条件下的现象,如果那些“条件”发生改变,该旅游资源就可能不再羡余。在丽江,大研古镇是游客必游之处,相比之下,束河、白沙、拉市海、观音峡属于羡余旅游资源;但是,近年来到束河、拉市海甚至白沙、观音峡的游客也不断增多,这些旅游资源的羡余度也在不断降低。国内外各地旅游开发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本该羡余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创新策略转化为景区并实施科学运营战略之后,经营业绩尚属理想状态。例如,2010年“天下第一水乡”周庄接待游客592万,本来应属于羡余旅游资源的乌镇接待量高达531万人次,直逼周庄;通常认为羡余程度严重的西塘也达到269万人次。可变性是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重要逻辑起点,转化路径是羡余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内容。三、羡余旅游资源成因新论厘清羡余旅游资源的成因是深入认识羡余旅游资源的需要,也是实现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前提。传统观点认为,导致旅游资源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阴影效应、替代性(干扰机会)、旅游效率[3]。笔者认为,从不同的视角对羡余旅游资源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加全面的结论,为研究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奠定坚实的基础。归纳起来,这些视角主要来自经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一)经济学羡余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旅游者的选择行为具有直接关系,可以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解释。用于分析羡余旅游资源成因的理论主要有效用最大化原则和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它们通过影响旅游决策来间接决定旅游资源是否被消费。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旅游者在做出旅游决策时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力求花费最少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来获得最丰富、独特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保继刚将其描述为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和最大的信息收集量,并指出对后者的追求使人们选择最有名的地方进行旅游活动[12]29-36。同时,在面临多个类似景点时,旅游者选择时还通常受到边际效用递减效应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者连续消费某种产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在同类旅游资源中,往往是奇特度、知名度最高的旅游资源最终进入旅游者决策范围,其余旅游资源则成为羡余旅游资源;因为时间、金钱和精力的限制,某些虽然类型不同但奇特度、知名度不够的旅游资源也成为羡余旅游资源。这里应该强调的一是对旅游者的两个假设:理性经济人、首次外来团队观光客,现实中,某些旅游者的决策容易受到感性影响,散客、休闲度假游客、重游游客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二是将同类旅游资源当做完全相同的旅游产品,其实,即使是同类旅游资源,也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二)地理学羡余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旅游资源本身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同一空间内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地理学也是解读这一现象的重要视角,也成为已有研究成果解释羡余旅游资源成因时运用最多、最有力的工具。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空间相互作用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互补和替代。通常,类型相异而级别大致相同的旅游资源之间会形成功能互补,容易产生合作关系,如腾冲火山、热海、北海湿地、和顺古镇、国殇墓园;在类型相同的旅游资源中,高级别的会抑制低级别的资源,产生替代性竞争,如和顺古镇替代绮罗、董官等古村落,热海抑制樱花谷、玛御谷、坝派温泉。在替代和互补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与非羡余旅游资源相比而言,类型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和等级差别明显的异类旅游资源就被抑制,成为羡余旅游资源。同时,在大尺度空间内,旅游者总是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并力图采用环线开展旅游活动[12]42-43。对于进行大尺度空间旅游的人们而言,未被感知到的旅游资源和超出其时间和费用预算的旅游资源,也变成了羡余旅游资源。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替代性竞争是在将两项或以上的旅游资源单独开发的前提下产生的;二是多项旅游资源所处空间范围的大小:在省域范围内羡余的资源,可能放在地市范围内就是非羡余的;三是目标市场群体旅游空间尺度的大小:中小尺度游客付出的出游成本相对较小,有可能光顾级别相对较低或地处偏远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对重游游客、专项游客而言。(三)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来与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生态学中的生态群落、生态位理论对很多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因此可以引入用于分析同类旅游资源集群之间的关系及策略选择。50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李庆雷,徐磊,王愉超普通生态学中,种间关系可分为五种类型: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捕食[13]。除了捕食为生物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其余四种类型均可引入进来。其中,竞争可能导致优胜劣汰、两败俱伤、协同进化;互利共生分为共生、合作;偏利共生即异类无害性互补依附生存;寄生即低品位有害性完全依附生存。这要求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做到趋利避害和化害为利,使不利的生态关系向有利的方向转化[14]。生态位概念最初用来表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引入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将以直观描述和解释旅游竞争,将旅游生态位表述为旅游地个体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其它旅游地的相对关系。一般而言,生态位重叠会造成旅游竞争,竞争强度取决于生态位重叠程度,通过生态位分离可以避免旅游竞争。旅游资源生态位调整、错位开发模式具体包括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四种形式[15]。四、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探析(一)羡余旅游资源存在的意义羡余旅游资源只是表面“无用”和暂时“闲置”,并不是真正的一无是处。归纳起来,羡余旅游资源存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提高某地旅游资源的丰度,该地旅游价值相应得到提高;(2)衬托非羡余旅游资源的品位,显现出非羡余资源的优势与特色;(3)受选择性注意规律的影响,丰度高、规模大的旅游资源群更容易引起旅游者感知和想象;(4)防止非羡余旅游资源垄断经营而引发各种问题,如西塘等水乡古镇的存在对周庄、乌镇就是一种约束和牵制;(5)作为备用资源在旅游高峰期或非羡余资源休养式保护等特定时期分流游客;(6)条件具备时直接转化成为非羡余旅游资源。(二)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虽然羡余旅游资源具有上述作用,但是部分级别较高的羡余旅游资源有条件实现向非羡余资源的转变,直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条件适宜的羡余旅游资源转化非羡余资源,有利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实现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因此具有必要性。同时,根据上文所述,羡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如果破除存在条件,羡余旅游资源就可以转化为非羡余资源。此外,羡余旅游资源转化也具备了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1)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经验日益丰富,个性化特征突出,专项旅游者日益增多;(2)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国民休闲计划呼声日高,休闲化、散客化趋势明显,各地积极推进旅游转型升级;(3)拉动内需成为长期战略,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不断提速,可进入性不断改善;(4)经济支撑不断巩固,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据此而言,部分羡余旅游资源转化为非羡余资源具有现实可能性。(三)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基本路径与常用策略根据前文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特征和成因的剖析,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将同类旅游资源开发为异质旅游产品,消除边际效应存在的条件;将若干独立旅游资源单体整合为同一旅游区,或成立虚拟的旅游联盟,消除替代性竞争存在的条件;改善交通条件和与非羡余旅游资源连接的便捷程度,消除因可进入性导致的羡余;凸显旅游资源的独特形象,消除旅游者的感知盲区和感知失真;面向不同细分市场,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避免过度竞争。在实践中,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常用策略主要有“五化”:1.资源管理协同化将同一区域内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统筹规划、协同管理,消除各自为战、同质开发、重复建设,是避免旅游资源羡余的重要方法。普达措国家公园把碧塔海和属都湖纳入其中,用电瓶车和8字形游道将两湖连为一体,化解了属都湖成为羡余旅游资源的问题。轿子雪山属于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共有,通过将相关乡镇托管、设立旅游开发委员会,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各自为战、同质竞争可能造成的大面积旅游资源羡余问题。玉龙县将玉水寨、玉柱擎天、东巴谷、玉峰寺等景点并入大玉龙雪山景区,出售套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部分旅游资源羡余度的作用,当然如果强制购买容易导致游客不满。2.产品开发差异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旅游资源也是如此。虽然在某种层次上,多项旅游资源属于同一类型,但是它们之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亦即“大同小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寻找、鉴定和凸显这种差异,福建永定土楼群就是成功案例。经过比较和鉴定,命名了规模最大的土楼———承启楼、最富丽堂皇的土楼———振成楼、最具书香气的土楼———衍香楼、最富传奇色彩的土楼———环极楼等,并通过解说和宣传凸显了这种差异。此外,资源是产品的原料,同样的旅游资源通过创意补偿可以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〇一二年第三期51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从而避免羡余。这种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如溶洞内搞实景歌舞表演等。3.市场定位细分化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市场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者个性化、散客化、休闲化的需求越来越显著。有鉴于此,实施蓝海战略,开拓长尾市场,促进产品升级,也是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有效策略。仍以南方地区的便在性旅游资源———溶洞为例,不少地方已经突破了象形钟乳石观光的限制,针对娱乐、休闲、文化、养生等不同市场群体的需求,开发了差异化的产品。例如,广东阳山依托双龙洞策划的梦多奇、广西连州推出的洞府文化探秘、浙江建德灵栖洞推出的溶洞度假等,都是采用差异发展、错位竞争,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羡余[16]。4.形象策划创意化形象传播是消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心理感知失真与盲区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树立注意力经济理念,注重形象策划与创意传播。乌镇利用《似水年华》的效应,聘请该剧主角、气质与江南水乡古镇吻合的台湾明星刘若英代言乌镇,成功实现了形象突围,接待量直逼号称“天下第一水乡”的周庄。这就为游客正确感知旅游资源及其差别提供了方向。又如,叶文智通过策划定海神针投保、飞机穿越天门洞事件,使黄龙洞、天门山知名度在短时间内急剧提高,充分吸引了游客的眼球,也使黄龙洞和天门山进入赴张家界团队游客必游景点的行列。5.交通连接便捷化提高旅游地的外部可进入性,加强旅游资源之间的连接程度,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羡余转化效率。长三角城市群构建多元化、网络化、便捷化交通体系,旅游者“无孔不入”,可以很方便而又容易地到达各个旅游资源点,总体旅游资源羡余率自然大大降低。罗平县油菜花海、九龙瀑布、金鸡峰丛、鲁布革三峡、多依河已形成环线,降低了旅游资源羡余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不断进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交通设施与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西部高原山区仍需加大投入、改进管理。同时,近年来各地对自驾车旅游较为重视,标识系统、咨询系统有了明显改善,但对于散客特别是背包客的交通服务尚需引起关注。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引入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可拓学、创新学理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力求尽量全面而深入地解释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的成因,并寻求具体转化策略。当然,囿于时间和经历,该领域还有许多尚待讨论的问题。例如,如果用羡余度来定量描述某旅游资源的羡余程度,那么如何进行科学计算?再如,在某一区域内通常存在若干项羡余旅游资源,那么开发多少是合适的?通常有必要对羡余旅游资源进行创意补偿,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以带动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期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羡余资源研究的行列,共同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理论研究。多学科视角下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研究@李庆雷$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41 @徐磊$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41 @王愉超$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41旅游资源羡余是旅游者预算约束、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及其他相关因素导致的部分资源的闲置现象,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变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资源羡余现象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羡余旅游资源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理论对旅游资源羡余现象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化的基本思路与常用策略,主要包括资源管理协同化、产品开发差异化、市场定位细分化、形象策划创意化、交通连接便捷化。羡余;;旅游资源;;转化;;路径[1]张卫东.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3):4-6. [2]潘先军.羡余现象生成的认知解释[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2(6):134-138. [3]金颖若.旅游资源的羡余现象[J].经济地理,2004,24(5):672-674. [4]刘亮亮,袁书琪.试论旅游资源羡余现象[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70-73. [5]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2):50-52. [6]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1-80. [7]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3):62-67. [8]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J].旅游科学,2009,23(4):26-30. [9]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20(1):76-79. [10]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9(4):67-71. [11]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突变[J].经济地理,1995,15(4):102-108. [12]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DEASY G,GRIESS P.Impact of 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Geographers,1966,56(1):29-306. [14]张序强,董雪旺,李华.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1):14-18. [15]李向明,王海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6]李庆雷,苏章全,廖春花.从溶洞开发看旅游创意活动的一般规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97-101.

专辑代码:
H;A;J;

更新日期:
2012-07-20

专题子栏目代码:
A013_28;J153_21;

第一责任人:
李庆雷;

出版日期:
2012-05-25

机标关键词:
旅游资源;羡余;形象策划;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空间集聚;生态位;市场定位;阴影区;玉龙雪山景区;

SYS_VSM:
羡余现象:8277,羡余:3760,形象策划:2557,旅游资源:1930,空间集聚:1656,产品开发:865,旅游资源开发:855,路径:710,多学科视角:529,协同化:431,

页数:
5

文件大小:
125K

DOI:
CNKI:SUN:ENSE.0.2012-03-012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47-51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118

被引频次:
5

FFD:
1.06452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4;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187

专题整刊代码:
H000

复合专题代码:
A013;J153;H000;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A;J;H;

语种:
中文;

年期:
201203

基金代码:
0001;F0;

期刊栏目层次:
经济学研究

作者代码:
09302836;27628183;23499075;

机构代码:
0008093;

表名:
CJFD2012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008093:09302836;0008093:27628183;0008093:23499075;

卷期号:
No.179

注册DOI:
10.16246/j.cnki.51-1674/c.2012.03.001

THNAME:
ENSE201203

热度:
0

省代码:
0029

出版物代码:
CJFD_ENSE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1310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旅游:142.8*312.514;羡余现象:16.4*420.578;可变性:6.2*26.5788;转化:36.4*166.192;旅游资源:22*80.9633;路径:16*73.0514;化工单元操作:36.4*83.0959;羡余:114.2*420.578;多学科视角:4*20.5529;篇长:7501

NVSM_分组:
羡余现象;可变性;旅游资源;多学科视角;

第一作者H指数:
21

CI指数:
18.041

第一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第一作者代码:
09302836

第一机构代码:
0008093

主要主题:
旅游资源;多学科视角;

次要主题:
羡余现象;可变性;

机构作者名称: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_李庆雷;;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_徐磊;;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_王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