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作者:
孙群;

机构: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中文关键词:
泉州;;宝箧印经塔;;建筑特色;;雕刻艺术;;文化内涵

中文摘要:
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在保留了古朴的古印度建筑风格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它的建筑造型与雕刻艺术既延续了五代宝箧印经塔的基本样式,又根据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进行了适当的改造。

引文:
[1]张驭寰.中国佛塔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金申.吴越国王造阿育王塔[J].东南文化,2002(4):46-51. [3]孙群.福建古塔的建筑特色与人文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33-234. [4]路秉杰,王晓帆.福建泉、厦石造宝箧印经塔的类型及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2005(6):31-35. [5]孙群.福州古塔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探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3):284-288. [6]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泉州古塔的建筑艺术与人文价值研究”(2012B111);;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传统石塔造型及装饰艺术研究”(JB11138S)

小标题:
一、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起源与概况 二、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建筑特色 (一) 台基 (二) 塔基 (三) 塔身 (四) 塔刹造型 三、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雕刻艺术 (一) 须弥座雕刻 (二) 塔身雕刻 (三) 开元寺阿育王塔雕刻之谜 四、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文化内涵 (一) 宗教文化 (二) 风水学原理 结语

光盘号:
HIST1309S2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艺术探索

英文刊名:
Arts Exploration

拼音刊名:
YSTS

年:
2013

期:
03

CN:
45-1077/J

ISSN:
1003-3653

文件名:
YSTS201303005

页:
39-42

分类号:
TU-86

专题代码:
C038;

子栏目代码:
13;

全文: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晋江下游平原,山水秀美,文化昌盛,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古迹众多,历年普查登记在册的文物有2 000余处。在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中,古塔是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宗教旅游的重要资源。塔的建造与佛教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泉州自古以来佛教兴盛,有“泉南佛国”的美誉,因此历史上修建了许多塔。目前保存较好的古塔共有125座,建筑类型多样,有楼阁式塔、宝箧印经塔、窣堵坡式塔、五轮塔、经幢塔等。其中,宝箧印经石塔造型独特,别具异国情调。一、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起源与概况宝箧印经塔是由印度早期王朝时代的桑奇大塔演变而来的,又被称为阿育王塔、金涂塔、小铜塔、金涂铁塔等。我国建造宝箧印经塔已有1 800年历史,由小塔逐渐发展成大型石塔,不仅具有古印度佛塔的特点,而且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古塔中具有特殊造型风格的建筑。[1(]p92)宝箧印经塔中的“印”表示坚固不朽,“经”指的是《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经中所说的陀罗尼咒为密宗三大咒语之一,而纳藏此神咒所造的方形塔,均被称作宝箧印经塔。历代佛教信徒建造了许多宝箧印经塔。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弘俶曾造八万四千宝箧印经小塔,有部分塔传入福建沿海地区。[2(]p47-48)当地民众又根据这种小金属塔修建了不少立于室外的宝箧印经石塔,今在福州、泉州、厦门、莆田等地均有留存,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泉州如今保存较完整的宝箧印经石塔共有9座,都是宋代建造的。这9座风格独特的石塔犹如镶嵌在泉州大地上的明珠,闪耀着古文明的光辉,真实地传达了历史信息,反映了泉州地方建筑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表1现存泉州宝箧印经石塔二、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建筑特色自从五代开始,宝箧印经塔的建筑样式已经基本固定,但在传入福建之后,当地工匠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一些局部构件进行改动,体现了建造者的创新精神。(一)台基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台基分两种。一种台基较矮,如塘园塔、文兴塔和井头塔,其中塘园塔与文兴塔台基仅有3小层,而井头塔台基已被水泥封住。另一种台基较高,如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图1)共有7层台基;洛阳桥阿育王塔与月光菩萨塔因位于水中,也具有高大的台基;潘湖塔有9层台基,而且每一层收分较大,犹如金字塔造型,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诗山塔的台基比较特别,第一层较高大,有9小层,第二层较矮小,共有3小层,而且第一层台基上方四周还设有石栏杆。这些大小不一的台基均以条石纵横相间筑起,起到增加石塔高度的作用。(二)塔基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塔基有两种,一为双层须弥座,数量较多;一为单层须弥座,数量较少。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为双层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造型简洁朴素,除了东塔南面刻有建塔人的铭文外,其余各面都没有雕刻。第二层须弥座保留了五代宝箧印经塔须弥座的构造特征,从下往上分别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底边刻圭形座角(又称琴腿牙子),每转角有1个,共有4个,每面4个壶门内各雕有一构简单,二层须弥座较复杂,其中只有塘园塔有圭角。五代时期的宝箧印经塔均是单层须弥座,而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大多数为双层须弥座,并且做法十分考究,每一部分的宽窄高矮、雕刻纹饰等都恰到好处。双层须弥座主要具有三个建筑特色:首先,可以稳固塔身。与其他高大的楼阁式塔相比,宝箧印经石塔仍然属于小型塔,如果只做一层须弥座,塔身稳定性较差。双层须弥座可使塔体重心在下,坚固塔身。其次,做两层须弥座,可以增加塔的高度。第三,双层须弥座使塔更加稳重挺拔,增添了雍容华贵的美感。福建、广东的宝箧印经石塔大部分均为双层须弥座,如莆田广化寺的阿育王双石塔、厦门同安的婆罗门佛塔、广东潮州开元寺的阿育王石塔等。泉州也有少数宝箧印经石塔采用单层须弥座,如南安诗山塔。由于诗山塔已有两层高大台基,第一层台基高2.7米,第二层台基高度近1米,因此只建一层须弥座。井头塔也为单层须弥座。总体看来,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大都比五代宝箧印经塔多了一层须弥座,整体造型上更加高大和稳固。(三)塔身塔身是塔的主体结构。历来的宝箧印经塔塔身都为立方体,形如一个四方的盒子。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塔身四面雕有佛本生故事,四隅各铸有一只金翅鸟。井头塔塔身虽也雕有佛教故事,但已十分模糊。月光菩萨塔塔身雕月光菩萨头像和种子图,还刻有经文。诗山塔塔身四周雕有佛龛,内为结跏跌座的佛像。而文兴塔、潘湖塔和塘园塔等塔身雕刻较为简单,四面均为观音菩萨头像。宝箧印经塔最有特点的是塔身平座上方的四片山花蕉叶,这是传统宝箧印经塔的标志性建筑构件。每片山花焦叶有三面,两面向外,一面向内。据考证,山花蕉叶的造型最早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建筑与墓碑。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塘园塔、潘湖塔、井头塔均有山花焦叶,而文兴塔、月光菩萨塔、洛阳桥阿育王塔并没有山花焦叶,塔身顶部四角只是平整的石塔刹也是鞭状石柱;文兴塔则只剩塔刹的四方形底座;井头塔和诗山塔塔刹为5层相轮,诗山塔塔刹上方还有塔檐,顶部为宝葫芦;而洛阳桥阿育王塔塔刹已被毁。由于泉州宝箧印经塔是石构建筑,塔刹比五代金属宝箧印经塔塔刹造型更为简单。泉州宝箧印经石塔整体造型浑厚,如果说五代宝箧印经塔还只是小型工艺品,而泉州这些石塔已经发展成为构造完整的建筑物。三、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雕刻艺术五代吴越时期的宝箧印经塔均布满了各种雕刻,传入泉州之后,基本上保持了这一特征,只是有的塔在雕刻内容上有所改变与发展,更加符合本地区民众的观念与信仰。(一)须弥座雕刻泉州宝箧印经石塔须弥座雕刻有三种样式。1.佛坐像。如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的须弥座束腰每面四佛龛,内各有一尊佛禅定像,盘坐在莲花瓣里,表情从容随和,显示出阴柔与祥瑞之美。相类似的还有月光菩萨塔、洛阳桥阿育王塔、文兴塔和井头塔等。2.瑞兽与花卉。如诗山塔须弥座束腰分别为浮雕双狮戏球、三狮戏球和花卉等。其中一幅三狮戏球特别具有民俗风格:中间的狮子正抱着绣球,前面一只狮子咬着绣球的彩带,身后还有一只咬住中间这只狮子的尾巴,滑稽可爱。3.没有雕刻。如塘园塔与潘湖塔。第一种样式保留了传统宝箧印经塔的雕刻题材,而第二种明显是参考了一些楼阁式塔的雕刻内容,更显民风民俗。(二)塔身雕刻宝箧印经塔塔身雕刻历来有着较统一的题材与内容,如五代时期的金涂塔塔身均是佛本生故事。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民众的需要,进行了一些改变,往往把佛教故事改为佛菩萨造像。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塔身雕刻有三种样式。1.佛教故事。如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塔身四面分别雕刻四幅佛本生故事像:月光王捐舍宝首;菩萨以眼施人;尸毗王割肉饲鹰;萨埵太子割肉饲虎。山花焦叶上共刻16幅佛本行故事,有毗蓝诞瑞、太子出游等。其中有一幅图是一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旁边有两人在跪拜,应该是来自佛祖诞生时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典故。2.菩萨头像。如月光菩萨塔、潘湖塔、塘园塔和文兴塔。月光菩萨塔上的月光菩萨(图2)月牙形的眼睛微微睁开,嘴唇微闭,显得安详,清净,端庄,具有唐宋时期的雕塑风格。3.佛坐像。如诗山塔塔身是佛禅定像,造型端庄,表情严肃,双目微闭。泉州宝箧印经石塔中塔身雕刻比较特别的是诗山塔,其塔身上方的四棱台形德宇还雕有扁形狮首形正面像,眼睛与鼻子造型较大,嘴巴下方是波浪形胡须,造型类似于中国古建筑门和墙上镇邪的狮子。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护法灵物,佛塔中往往都有狮子的形象。这些狮首造像既是塔上佛像的护卫,又具民间的风俗特征。另外,诗山塔塔身四转角没有出现金翅鸟,而是力士造像,面部和形体具有印度苦行僧的特征。[4(]p33)(三)开元寺阿育王塔雕刻之谜历史上有关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资料比较缺乏,以致留下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分歧最大的就是开元寺阿育王塔山花焦叶雕刻的内容(图3)。有专家认为这部分雕刻是武功图谱,特别是泉州武术界人士均有这种看法。他们分析这些光头武僧的招式有“伏虎功”“睡罗汉”等,并将其与宋代泉州民间流传的南少林功夫相联系。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雕刻其实就是佛经故事,而且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对此,笔者支持后一种观点。1.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众多宝箧印经塔来看,山花焦叶上的雕刻全都是佛本行故事,如兜率来仪、毗蓝诞瑞、太子出游、沙门示现、连河洗浴、牧女献糜、二弟皈依、初转法轮等。2.因为佛塔是严格按照佛教的规制建造的,佛菩萨与罗汉像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和规范的。山花焦叶下的塔身是佛本生故事或佛像,因此不可能在他们之上雕刻有武打人物的形象。3.开元寺图2月光菩萨塔塔身雕刻图3开元寺东阿育王塔山花蕉叶雕刻东西阿育王塔山花焦叶上的雕刻有不少是相互雷同的图像,应该是描述同一个故事情节,如果是武功图谱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4.从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的山花焦叶上,可以判断出部分雕刻内容,为毗蓝诞瑞、比武掷象、初转法轮、佛祖涅磐、太子出游等故事,据此可以推断其余模糊的山花焦叶石刻的内容同样为佛本行故事,而不是所谓的武僧习武图。四、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文化内涵(一)宗教文化泉州宝箧印经石塔体现了泉州古代佛教特别是密宗的发展状况。《宝箧印陀罗尼经》是密教部中的一部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是东密(日本密宗)高度敬重的三大神咒之一。五代时期,福建沿海流行密宗,泉州开元寺在五代时就奉行过密教,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五方佛具有明显的密宗特点,与此相印证的就是宝殿前的东西阿育王塔。福建密宗在宋代达到鼎盛,而元代以后影响渐渐减弱。现存的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均建于宋代,正反映了宋代时期密教在闽南地区的盛行状况。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大都由民众捐修,体现了佛教信徒建塔积累功德以求福报的心理。开元寺东阿育王塔的须弥座上就刻有“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的字样,说明当年东西阿育王塔这两座石塔是由柳三娘出资修建的。平民造塔的目的是祈求平安,为家人增福延寿,反映了宋代泉州佛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特征。(二)风水学原理起源于印度的塔原本是佛教高僧圆寂后的坟墓,图4月光菩萨塔用于埋藏舍利或佛经等圣物,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塔文化。宝箧印经塔与其他种类的佛塔一样,经过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具备了丰富的含义。宋代,福建佛教兴盛且逐渐世俗化,百姓往往把佛塔当作风水塔来对待。按照佛经所说,建造宝箧印经塔具有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且有的塔上还刻有专门食龙的金翅鸟,百姓由此想借用宝箧印经塔来镇龙并解决水患,改变当地的风水,所以,用宝箧印经塔来作风水塔在福建沿海地区较为普遍。[5(]p287)洛阳桥阿育王塔与月光菩萨塔(图4)就有风水学的意义,用以保护过往行人的平安。在我国堪舆文化中,城镇的兴衰取决于出水与入水,即风水理论中的“水口”。宋代,洛阳江水面宽5里,波涛汹涌,坐船渡江的人常常翻入江里,洛阳桥建成后,为了保佑桥和人的安全,建宝箧印经塔以镇水怪。塘园塔也是风水塔,原位于塘园溪桥头,为驱邪镇煞之建筑。文兴古渡塔也是镇风塔,塔上还刻有“国泰”“民安”等字,保佑航船的安全。这些宝箧印经石塔均位于江河边上,更加说明它们起着风水上的作用。结语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在保留了古朴的古印度建筑风格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它的建筑造型与雕刻艺术既吸取五代宝箧印经塔的基本样式,又根据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进行了适当的改造,表现了设计者高超的设计思想。这些古塔再现了泉州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思想道德观念,具有永恒的历史、艺术、科学以及旅游价值,是需要我们保护、弘扬、发展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6(]p183)泉州宝箧印经石塔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孙群$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泉州宝箧印经石塔在保留了古朴的古印度建筑风格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它的建筑造型与雕刻艺术既延续了五代宝箧印经塔的基本样式,又根据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泉州;;宝箧印经塔;;建筑特色;;雕刻艺术;;文化内涵[1]张驭寰.中国佛塔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金申.吴越国王造阿育王塔[J].东南文化,2002(4):46-51. [3]孙群.福建古塔的建筑特色与人文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33-234. [4]路秉杰,王晓帆.福建泉、厦石造宝箧印经塔的类型及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2005(6):31-35. [5]孙群.福州古塔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探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3):284-288. [6]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专辑代码:
F;C;

更新日期:
2013-09-05

制作日期:
2013

专题子栏目代码:
C038_13;

第一责任人:
孙群;

出版日期:
2013-06-15

机标关键词:
建筑特色;宝箧;建筑风格;雕刻艺术;文化内涵;经塔;印经;阿育王塔;楼阁式塔;建筑造型;

SYS_VSM:
宝箧:8913,泉州:3079,宝箧印经塔:1837,建筑特色:1630,雕刻艺术:1422,文化内涵:1215,经塔:1041,阿育王塔:447,建筑风格:332,印经:275,

页数:
4

文件大小:
981K

DOI:
CNKI:SUN:YSTS.0.2013-03-005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37-40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88

被引频次:
2

FFD:
1.040167

文献标识码:
11

期刊标识码:
QS0104;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054

专题整刊代码:
F000

复合专题代码:
C038;F000;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C;F;

语种:
中文;

年期:
201303

基金代码:
F0;

期刊栏目层次:
艺术史与民族民间艺术

作者代码:
06619458;

机构代码:
0146528;

表名:
CJFD2013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1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146528:06619458;

卷期号:
v.27;No.118

注册DOI:
10.13574/j.cnki.artsexp.2013.03.004

THNAME:
YSTS201303

热度:
0

省代码:
0017

出版物代码:
CJFD_YSTS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4206;12801260404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石塔:37.2*147.706;建筑特色:5.8*25.7392;宝箧印经塔:58.4*170.581;雕刻艺术:17.5*82.5695;文化内涵:1.8*4.38929;泉州:40*113.727;福建:40*56.8636;篇长:4950

NVSM_分组:
建筑特色;宝箧印经塔;雕刻艺术;文化内涵;

第一作者H指数:
6

CI指数:
84.056

第一机构:
福建工程学院

第一作者代码:
06619458

第一机构代码:
0146528

主要主题:
建筑特色;文化内涵;

次要主题:
宝箧印经塔;雕刻艺术;

机构作者名称: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_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