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基于深度开发视角

作者:
吕观盛;

机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关键词:
桂林;;石刻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中文摘要:
桂林石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研发经费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桂林石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完整性与客观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原则,通过构建以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设计石刻文化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等手段实现石刻资源的产品化。

英文篇名:
A Research on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Carved Stones in Guilin

英文作者:
LV Guansheng(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Guangxi,541004 China)

英文摘要:
The carved stone is one kind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with high grade,while the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the carved stones that ar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Having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arved stones i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ili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carved stones in Guilin.

英文关键词:
Guilin;culture of carved stones;tourism development;model

引文:
[1]陈文.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J].社会科学家,1990(5):52-57. [2]严铭.桂林石刻的保存现状和保护历史[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147-152. [3]李薇娜.大足石刻旅游商品开发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08(3):190. [4]方燕.四川宗教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和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32-34. [5]陈玲玲,谭传凤,胡静.摩崖景观的旅游功能分类及开发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694-697. [6]周有光.论桂林石刻与山水旅游的关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68-71. [7]徐莹波.桂林石刻“伤痕累累”[N].桂林日报,2005-11-01.

基金:
2008年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青年科研项目“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路径研究——基于深度开发视角”(Lzq2008-4);; 2008-2010年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各系部重点资助科研项目“桂林碑刻文化与旅游”(Lz2008-3)

小标题:
一、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概况 二、桂林石刻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 (一) 石刻保存现状堪忧 1.表面溶蚀。 2.表层剥落。 3.裂隙发育。 4.岩溶覆盖。 5.生物侵蚀。 6.斑迹。 7.毁损。 (二) 石刻旅游开发滞后 1. 旅游商品开发经营管理混乱。 2. 现有的石刻旅游纪念品种类少, 品位低。 3.石刻旅游商品研发经费不足, 缺少专业研发人员。 三、桂林石刻文化旅游产品化路径探讨 (一) 桂林石刻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化应该遵循原则 1.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原则。 2.完整性与客观性原则。 3.创新性和参与性原则。 (二) 桂林石刻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路径 1.构建以桂林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 2.设计桂林石刻文化旅游线路。 3.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改善软硬件条件。 4.创新宣传手段, 拓展客源市场。 四、结论

光盘号:
SOCI1110S1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柳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拼音刊名:
LZSZ

年:
2011

期:
04

CN:
45-1084/G4

ISSN:
1003-7020

文件名:
LZSZ201104015

页:
56-59

分类号:
F592.7

专题代码:
A013;J153;

子栏目代码:
28;21;

全文:
一、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概况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是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宋代以后,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数万年的史前历史和二千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积淀了众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级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以甑皮岩史前文明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秦代古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其中,遍布桂林的奇山异洞和街头巷尾的石刻,更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桂林石刻包括碑刻、摩崖石刻和造像,以摩崖石刻和造像为主。目前,桂林现存唐至民国期间石刻近2 000件,分布在30余处山峰上。这些石刻多摩刻于山麓、岩厦内或岩洞口周围的石壁上,以岩厦内和岩洞口周围居多。其中唐代石刻28件,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未计靖江王陵出土墓志),清代石刻478件,无纪年石刻116件;另有唐代摩崖造像149件484尊,宋代摩崖造像26件110尊;此外,在芦笛岩和大岩,还留存有南朝至民国期间用墨笔书写的壁书168件。文体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桂林是国内保存唐宋以来摩崖石刻数量最多的地区。清末叶昌炽于《语石》卷五《卧游访碑记》中记载,桂林“诸山无一处无摩崖,唐宋石刻,莫多于此”,并盛赞道:“唐宋题名之渊蔽,以桂林为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制巨大的桂林石刻规模集中反映了桂林乃至广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桂林山水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桂林是中外闻名的山水旅游城市,如何在游览山水的同时,将休闲文化旅游与保护石刻文化遗迹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二、桂林石刻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尽管桂林拥有数量众多的石刻文化资源,但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却很不理想,主要存在石刻保存现状堪忧和石刻旅游开发滞后等问题。(一)石刻保存现状堪忧在长期的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桂林石刻的保存现状堪忧。其主要的表现为[2]:1.表面溶蚀。据调查,约85%以上的桂林石刻表面均存在此类病害,部分危害较为严重的石刻乃至仅存轮廓。在雨水、岩溶水和漓江洪水等的腐蚀和冲刷下,石刻内部的可溶性物质发生溶解,溶解后的物质随水流动被带离岩石表面,久而久之,在岩石内会产生溶孔和溶蚀裂隙,造成岩石结构松散,石刻文字模糊。2.表层剥落。根据剥落物的形态,可以分为粒状剥落、鳞片状剥落以及片状剥落等形式。岩石本体存在的节理、裂隙是导致起甲和空鼓的内因,裂隙的存在又为可溶盐的渗入提供了渠道。对剥落石片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剥落区内部的无机盐含量高于其他部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可溶盐的不断重结晶以及水的冻融是造成剥落的主要外因。3.裂隙发育。桂林石刻大多开凿于山崖和岩体之上,调查发现,石刻周围岩体均有裂隙发育现象,程度不一,非常普遍,客观上易造成石刻围岩的脱落、崩塌。桂林地质环境的特点也决定了以碳酸盐石质为载体的桂林石刻极易存在发育构造和风化裂隙。4.岩溶覆盖。当含有石灰岩溶蚀物的水经岩石裂隙渗出时,在流淌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挥发和水源的减少,过饱和的碳酸钙会析出并沉积在岩体表面,覆盖石刻,影响石刻的艺术表现力。大面积的钙质沉淀物往往多见于石刻的上部、侧壁、出水口及向下的区域。此类病变在桂林石刻中十分常见。5.生物侵蚀。生物侵蚀也是桂林石刻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桂林气候高温潮湿,为苔醉、藻类、地衣、杂草灌木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苔醉、藻类、地衣、杂草灌木等的生长影响石刻外表的美观,深入石质内部也对石刻结构造成破坏。6.斑迹。斑迹是石质表面出现的意外着色,与外来物质如铜盐、有机物质、漆、锈迹等的作用密切相关。携带着灰尘、泥土或有机物等物质的山体水流冲刷石质表面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流淌痕迹。由微生物作用形成的生物绿锈和常见于宗教有关场所的蜡迹污染等均属此类病变。7.毁损。由于历史上战乱的影响导致石刻遭到破坏而重新雕刻。“重刻”即在原石刻文字笔画的基础依样向下深刻,以便更长久地保存石刻。另外,旅游者在石刻表面的人为刻画、人为触摸以及近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的一些如用水泥或环氧树脂对石刻、造像缺失部分的补全,在石刻表面涂刷清漆保护膜等保护措施带来的影响也造成石刻毁坏。(二)石刻旅游开发滞后1.旅游商品开发经营管理混乱。目前,桂林石刻集中的景区多为客流量比较大的景点,如独秀峰摩崖石刻所在的靖江王府、桂海碑林所在的七星公园、水月洞所在的象山公园。这些景区内经营旅游商品的摊贩比较多,但旅游纪念品经营管理比较混乱,缺少全面的旅游商品开发的长远规划。2.现有的石刻旅游纪念品种类少,品位低。与国内旅游发达地区的文化型旅游商品相比,桂林石刻景区内的石刻旅游纪念品品位比较低,缺少特色和创新。目前,与桂林石刻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基本上大同小异,缺少有代表性的石刻旅游纪念品,即使是已有的石刻旅游纪念品,也大多质量粗糙;在石刻旅游纪念品的质地选择上,当前桂林石刻的旅游特色商品多为石刻制品,它的缺点在于易损坏、笨重,不便长途携带,难以激起游客的购买欲;宣传营销手段局限于纸质的旅游宣传图片、旅游指南,声、光、电资料少得可怜。这些都与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时,既追求纪念品本身能具备艺术价值,也追求旅游商品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预期有比较大的偏差[3]。3.石刻旅游商品研发经费不足,缺少专业研发人员。石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需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以及专门从事石刻资源保护和石刻纪念品研发的科研队伍。此外,还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游客的需求,这样才能研发出适销对路的、有代表性的石刻纪念品。目前,桂林各石刻集中的景区都没有专门从事石刻旅游商品研发的专业队伍,投放在石刻旅游商品研发的资金几乎没有,景区内从事的石刻旅游讲解的导游和石刻旅游商品买卖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良莠不齐,对于石刻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三、桂林石刻文化旅游产品化路径探讨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将文化置身于山水旅游资源中开发,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均衡旅游市场份额,满足不同旅游市场的旅游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强化景区文化氛围、促进景区文化传播、维持景区持久生命力的功效。而要对石刻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石刻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问题,在此,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桂林石刻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化应该遵循原则1.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原则。石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高品位文物和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开发都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前提上,没保护、无节制的开发,只会加速石刻的损毁和消亡,离开保护谈开发,石刻文物利用、石刻山水旅游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对石刻进行旅游产品化时,必须处理好桂林石刻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现阶段,为使桂林石刻发挥最大的旅游作用,除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法规外,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区分石刻保护区和石刻旅游开发试验区。在石刻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景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石刻旅游开发试验区。保护区内,限制游客接待量,暂时不进行任何与旅游相关的活动;在试验区内,在对石刻周围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石刻损毁承受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基础上,可以尝试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新材料,对石刻进行相关的讲解、介绍、临摹、拓刻、翻新、装饰、复制工作,创新相关的石刻旅游纪念品。二是制订近期、中长期石刻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建议对桂林市的石刻资源调查进行一次更为全面的调查和摸底,并将其按保护的紧迫程度和旅游开发可行性的原则进行归类分档,并尽行相关的基础和专题研究,为石刻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2.完整性与客观性原则。桂林石刻包含着年代各异、大小不一的内容和形式。桂林石刻的旅游开发应反映和保存桂林石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桂林石刻旅游开发应当坚持完整性的原则。即要保护桂林石刻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从整体上对桂林石刻进行旅游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真实地表现桂林石刻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石刻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桂林石刻所蕴含的文化,即通过旅游开发的途径最大程度地向中外游客展示桂林丰富的石刻文化,进而激发桂林当地居民的石刻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因此在石刻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避免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桂林石刻开发本身所具备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特别是要借鉴某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为一味迎合游客需要而对旅游资源过度解读甚至胡编乱造造成文化失真的教训,客观真实地对桂林石刻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4]。3.创新性和参与性原则。石刻旅游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旅游,因此石刻旅游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石刻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创造过程,只有致力于创新,石刻文化才能永葆活力,石刻文化资源也才有可能萌发新的生机。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于保护石刻的动机,桂林各石刻保护区都集中地禁止刻拓新碑,从传承的角度来说,这种以堵代疏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强调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如果游客只能处于一种只能看不能动的境地,其旅游积极性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因此,桂林石刻管理相关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适当允许当代游客进行石刻的篆刻,在桂林石刻文化体系中留下当代旅游者的痕迹。(二)桂林石刻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路径1.构建以桂林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文化遗产的场所,是旅游者了解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文化遗产的窗口,也是记录、录像或者以其他载体的形式保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主题公园是一种以展现文化为主题,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为目的,具有较强参与性和知识性的主题景区。桂林石刻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市场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桂林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场,且游客综合素质普遍较高,采取博物馆与主题公园相结合、融科普展示和游客参与于一体的的综合展示园区方式,以石刻文化为主题,开展与石刻相关的项目设计和活动安排,围绕石刻文化所反映的桂林古人的生活内容进行开发、策划和建设,可以充分满足游客求知心理和休闲娱乐的需求。目前,可以考虑在石刻比较集中、石刻品位比较高的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独秀峰和七星公园的龙隐岩建设综合展示园区,借助靖江王府博物馆和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客流资源和科研资源,探索旅游开发和科研开发的最佳模式,通过建设桂林石刻文化综合展示园区,可以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桂林的石刻文化。2.设计桂林石刻文化旅游线路。在石刻资源开发中,应该促进行业和部门的协作,协调文物、文化、旅游等各相关部门及与政府的关系,加强行业和区域合作,策划推出“桂林石刻精华游”、“桂林石刻文化游”等精品旅游项目,统一经营,共同受益。此外,开发中还应注意连点成线,以形成规模,可从不同的需求出发设计多条旅游线路。例如,桂林是全国宋代摩崖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可以结合这一优势,推出以宋代桂林人生活为主题的“石刻中的宋代桂林人生活游”。又如,桂林石刻中以山水游记居多,又可以设计以山水文化为主题的“石刻中的桂林山水游”。总之,要通过点、线结合的方式,尽量将石刻资源集中的景区、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让游客了解桂林石刻的概况和相关价值[5]。3.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改善软硬件条件。注重软件建设,针对景区规模、性质,制定可行的优化服务计划,切实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石刻旅游开发需要。如配备完善的导游服务,通过导游人员的准确无误、生动形象的讲解,将博大精深的石刻文化内容地传递给游客。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的研发人才,提升石刻旅游产品的档次[6]。4.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客源市场。应该结合桂林石刻旅游资源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销方式,如拍摄桂林石刻文化为专题介绍片、记录片;发行专门介绍桂林石刻文化的书籍和画册、明信片、挂历;制作石刻旅游标志;制作石刻旅游景区专门网页;在国内其他同类型的石刻旅游景区进行营销;在石刻资源集中的靖江王府景区、桂海碑林博物馆进行相关的学术活动、学术报告。总之,要设法扩大对外影响的载体,加深旅桂游客对桂林石刻的印象,进而招徕游客。四、结论伴随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级化发展,我国旅游业正经历着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旅游的转型,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和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石刻作为文化景观元素,可以起到丰富景点内容,深化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知名度的作用。桂林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石刻文化资源。作为桂林山水旅游重要内容的桂林石刻,不仅是桂林山水旅游的的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桂林山水旅游文化延伸;桂林石刻的存在,大大丰富了桂林山水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桂林山水旅游的知名度[7],提升了桂林山水旅游的文化品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对于桂林石刻的保护和利用,进而实现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大有裨益的。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基于深度开发视角@吕观盛$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石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研发经费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桂林石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完整性与客观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原则,通过构建以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设计石刻文化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等手段实现石刻资源的产品化。桂林;;石刻文化;;旅游开发;;模式[1]陈文.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J].社会科学家,1990(5):52-57. [2]严铭.桂林石刻的保存现状和保护历史[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147-152. [3]李薇娜.大足石刻旅游商品开发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08(3):190. [4]方燕.四川宗教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和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32-34. [5]陈玲玲,谭传凤,胡静.摩崖景观的旅游功能分类及开发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694-697. [6]周有光.论桂林石刻与山水旅游的关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68-71. [7]徐莹波.桂林石刻“伤痕累累”[N].桂林日报,2005-11-01.

专辑代码:
H;A;J;

更新日期:
2011-09-16

专题子栏目代码:
A013_28;J153_21;

第一责任人:
吕观盛;

出版日期:
2011-08-15

机标关键词:
旅游开发模式;桂林石刻;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开发规划;石刻文;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人才;综合展示;主题公园;

SYS_VSM:
桂林石刻:9525,石刻:2717,旅游开发模式:941,石刻文化:603,综合展示:534,旅游线路:371,客源:238,旅游开发:192,旅游商品:149,景区:111,

页数:
4

文件大小:
101K

DOI:
CNKI:SUN:LZSZ.0.2011-04-015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50-53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235

被引频次:
7

FFD:
1.079353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K0105;QS0105;R06;

来源标识码:
P0204;

影响因子:
0.072

专题整刊代码:
H000

复合专题代码:
A013;J153;H000;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A;J;H;

语种:
中文;

年期:
201104

基金代码:
F0;

期刊栏目层次:
哲学·历史·社会学

作者代码:
17458432;

机构代码:
0246503;

表名:
CJFD2011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2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246503:17458432;

卷期号:
v.26;No.92

THNAME:
LZSZ201104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LZSZ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1310

期刊各库代码:
CJFR2011;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桂林:40.8*88.2937;广西:40.8*44.1468;旅游:52.4*114.676;旅游开发:31.4*147.109;模式:7*32.7951;桂林石刻:46.4*250.779;石刻文化:19*107.858;旅游开发模式:2*10.9936;深度开发:2*8.79624;篇长:5523

NVSM_分组:
旅游开发;桂林石刻;石刻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深度开发;

第一作者H指数:
6

CI指数:
6.888

第一机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作者代码:
17458432

第一机构代码:
0246503

主要主题:
旅游开发;桂林石刻;石刻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深度开发;

机构作者名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_吕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