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1]谢泽氡,李春燕.国内边境旅游研究述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9):16-18.
[2]Timothy J.Dallen,Tosunb Cevat.Tourists’perceptions of theCanada-US Aborder as a barrier to tourism at the InternationalPeace Garden[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11-421.
[3]Sullivan Pauline,Bonn A Mark,Bhardwaj Vertica et al.Mexicannational cross-border shopping:Exploration of retail tourism[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2(9):1-9.
[4]Saxena Gunjan,Ilbery Brian.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a bordercase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233-254.
[5]Timothy J Dallen.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tourism:borders astourist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7):525-532.
[6]于海志.中国边境旅游发展历程[J].知识经济,2011(5):134.
[7]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40-44.
[8]谢莉.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J].热带地理,2005,25(2):181-184.
[9]王辉,杨兆萍.边境口岸跨国旅游合作机理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8):1387-1391.
[10]李英花,崔哲浩.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32-35.
[11]杨兆萍,张小雷.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3):363-366.
[12]谢婷,钟林生,张宪玉.基于空间竞争关系的中越边境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5):123-127.
[13]汪德根,陆林.我国边境省区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27(4):615-621.
[14]刘小蓓.广西边境旅游发展及客源市场开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44-247.
[15]姚素英.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16-21.
[16]李燕琴.旅游扶贫中社区居民态度的分异与主要矛盾——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1):2030-2 042.
[17]王丹彤,明庆忠,王峰.云南边境旅游安全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12,5(1):64-69.
[18]徐淑梅,李圆慧,王亚丰.中国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3):336-341.
[19]谢婷,钟林生.边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内游客特征及感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9,11(6):139-142.
[20]赵多平,孙根年,马丽君,等.中国对俄口岸城市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的研究——1993—2009年满洲里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0):1733-1739.
[21]孙时彬.北大荒文化生成的独特机制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5-67.
[22]李恒进.关于北大荒文化精神的创新探索[J].农垦经济管理,2009(3):41-41.
全文:
我国陆地边境线长约2.2万km,与14个国家接壤,具有发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1988年4月,辽宁省丹东国际旅行社组织中国公民赴朝鲜新义州的旅游活动,拉开了我国边境旅游的序幕[1]。目前,我国已有8个边疆省区开通了前往俄罗斯、朝鲜、蒙古、缅甸等国家的50多条旅游线路。随着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游客对边境障碍的旅游认知[2],跨境旅游购物[3],边境地区乡村旅游[4],政治边界与边境旅游发展[5]等方面对边境旅游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境旅游发展历程[6]、规划与开发[7-8]、区域旅游合作[9-10]、发展模式[11]、旅游产品开发[12]、旅游市场结构[13]与开发[14]、旅游功能与作用[15]、旅游社区居民感知[16]、旅游安全管理模式[17]、旅游发展战略[18]、游客特征分析[19]以及同边境贸易之间的关系[20]等方面。边境旅游作为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亚地区日益受到重视,天然的资源、地缘和区位优势不仅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还对促进边境地区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俄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2008年7月21日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关于国界线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标志着中俄边界全线勘定。这既为中俄两国发展与合作注入了活力,也为两国边境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实地勘察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边境旅游的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促进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的持续发展。中俄界江是指黑龙江、乌苏里江(含兴凯湖),连同沿岸的漠河、塔河、呼玛、黑河、孙吴、逊克、嘉荫、萝北、绥滨、同江、抚远、饶河、虎林和密山等14县市区所辖区域是本文的研究范围。1中俄界江旅游资源概况1.1边境旅游资源1.1.1界江与界湖旅游资源。黑龙江流经中俄蒙三个国家,在我国境内长约3 101km,是我国第三大河。黑龙江穿越崇山峻岭、汇集大小支流950条,主要支流有结雅河、布列亚河、呼玛河、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其中乌苏里江全长905km,总流域面积18.7万km2,在抚远县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注入黑龙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神秘的风景线”闻名遐迩,连同沿岸的森林、峡谷、湿地等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构成了一道风景靓丽的河流景观带。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兴凯湖为中俄界湖,面积4 380km2,以当壁镇—龙王庙一线为界,北部属中国,面积1 080km2,南部属于俄罗斯。兴凯湖是乌苏里江源头之一松阿察河的源头之一,兴凯湖流域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湖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有兴凯湖赤松、紫椵、翘嘴红鮊、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动物,并为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大通道之一,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界江、界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成就了特殊的政治涵义,还具备其它地区不能比拟的开发潜力与资源内涵,其资源特色与地缘优势必将是助推中俄界江旅游提升品质和增强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力量。1.1.2边境口岸资源。中俄两国在沿界江边境线分布有水运和公路等国家一类边境口岸,形成了边境口岸群(表1)。目前,边境口岸不单是境内外人员交往、对外贸易、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通道,还具有政治、外交、文化、旅游和移民等功能。边境口岸作为经济的支撑点,不仅推动着边境地区经济的振兴,也是开展边境旅游的最好窗口[18]。表1中俄界江边境口岸概况Tab.1 Frontier ports of Sino-Russian border river中国口岸及类型漠河水运口岸呼玛水运口岸黑河水运口岸孙吴水运口岸逊克水运口岸嘉荫水运口岸萝北水运口岸同江水运口岸抚远水运口岸饶河水运口岸绥滨水运口岸密山公路口岸虎林公路口岸俄罗斯口岸加林达乌沙科沃布拉戈维申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波亚尔科沃帕什科沃阿穆尔捷特犹太州下列港哈巴罗夫斯克比金/图里洛格马尔科沃年吞吐量>10万t50万t-30万t>20万t20万t50万t70万t50万t>60万t50万t>50万t260万t1.2生态旅游资源中俄界江及其沿岸地区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大界江、大界湖、大森林、大湿地已经成为当前黑龙江省中俄界江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界江沿岸分布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7个国家森林公园,1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拥有神州北极——漠河北极村、华夏东极——抚远乌苏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珍宝岛、中俄界岛——黑瞎子岛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1.3文化旅游资源1.3.1民族文化资源。中俄界江沿岸是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其刹生鱼、炒鱼毛、莫温古饭、乌日贡节和萨满信仰等民俗风情时有所现。黑河和塔河、呼玛、逊克、嘉荫是鄂伦春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时至今日,仍有部分鄂伦春人保持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等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1.3.2北大荒文化资源。北大荒文化是指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为核心,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为一体、具有鲜明垦区特点的一种文化体系[21-22]。北大荒文化在当今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作为重要的资源用于旅游开发,如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黑龙江知青博物馆等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1.3.3历史文化资源。中俄界江地区历史悠久,但开发相对较晚。在从17世纪中叶至新中国成立,黑龙江省先后遭到了沙俄和日本的入侵,中国军民掀起了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以瑷珲古城、萝北太平沟黄金古镇、旅俄华侨纪念馆等为代表的近代历史文化景观,以虎头要塞为核心的近代军事文化景观,连同新开流文化、团结—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和乌里尔和马雷舍沃文化等古遗址文化一并构成了具有界江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1.4冰雪旅游资源中俄界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冬季严寒漫长,积雪期长达130—180天,且冰雪质量好、体量大,完全具备开展冰雪旅游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森林、山地资源结合,为冰雪旅游开发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再者,冰雪旅游资源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以及赛事活动的结合,形成了中俄界江冰雪旅游的文化品牌,如鄂伦春古伦木沓节、漠河冰雪文化节、兴凯湖冰湖汽车拉力赛等。2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2.1旅游发展现状2.1.1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在东北地区产业复兴的背景下,中俄界江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沿江地区纷纷将旅游业确立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2011年界江沿岸14个县区市接待入境游客123.91万人次,旅游创汇4.1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4 02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4.21亿元,其中漠河县、黑河市、抚远县、虎林市和密山市旅游发展最为迅速。2.1.2旅游产品日趋多元。经过10多年的发展,界江旅游产品日趋多元化,边城游、边贸游、冰雪游和游船游等旅游产品初具规模,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一应俱全,正在形成以边境旅游、生态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冰雪运动游和边城度假游为重点,以农业观光游、节庆会展以及观鸟、探险等特殊兴趣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格局。2.1.3基础设施日臻完备。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界江沿岸旅游接待设施日臻完善。现已拥有一批高星级和经济型的旅游饭店;漠河机场、黑河机场、伊春机场和抚远机场等航空港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并开通飞往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国内航线和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国际航线;黑河、同江和抚远等地开通了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的水路航线;同时多条高等级公路已经建成,旅游信息服务也正在建设与完善中。2.1.4市场结构持续完善。目前,界江旅游初步形成了以俄罗斯远东市场为主体,日本、韩国、欧美和港澳台地区为辅的多方位国际市场格局,国内市场格局则是以黑龙江省内市场为重点,东北、华北近程市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远程市场为补充。随着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的加大,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中俄界江旅游市场前景势必越来越广阔。2.2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1资源整合力度低,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界江沿岸14个县市区分别归属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和鸡西等6地市,由于俄罗斯方面的影响以及国际界河的特殊位置,导致旅游资源整合力度较低。当前的中俄界江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旅游中心地功能不突出、完备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缺乏、内部联动能力较弱、旅游交通网络不健全、合作机制不完善等现象,导致了整个中俄界江旅游空间布局不合理。2.2.2景区开发粗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由于地处边境,中俄界江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旅游景区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旅游产品中缺乏能够体现资源优势、代表旅游形象的绝品和精品;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很多景区尚未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解说系统;再者,旅游信息服务、旅游行政服务、旅游惠民措施和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也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导致市场竞争力相对较低。2.2.3市场主体发育滞后,旅游产品体系亟待完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弱”、“小”、“散”、“差”等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存在很大差距。由于资源相对分散,管理条块分割等,在当前界江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主题形象有待突出,旅游产品质量还要提升,特别需要强力打造游客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拳头旅游产品。2.2.4营销力度较低,旅游形象不鲜明。由于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中俄界江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缺乏系统性,以致未能形成鲜明的旅游市场形象。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旅游宣传投入总量不足,宣传手段单一,宣传促销推介滞后,目标市场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宣传推介整体效果不明显,未能在客源市场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严重制约了知名度的快速提升。3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策略3.1完善旅游产品体系3.1.1边境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是界江旅游的主打旅游产品。须在大力发展边境商贸旅游、边城观光、边境度假等细分产品的同时,努力寻找和冰雪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节庆会展的结合点,形成复合型边境旅游产品。根据界江边境口岸的现况,重点开发黑河、萝北、同江和抚远等口岸的边境旅游。3.1.2邮轮旅游产品。邮轮旅游属界江旅游的新兴产品,其开发应基于界江航道现状,结合沿岸旅游资源分布,选择漠河河段、黑河河段、嘉荫—萝北河段、同江—抚远河段、乌苏里江河段和兴凯湖等区域,发展邮轮度假和游船观光等细分产品的同时,着力完善由豪华邮轮、普通邮轮和观光游船组成的邮轮船业体系。3.1.3冰雪旅游产品。冰雪旅游产品开发除了赏雪景、雪松、冰河及林海雪原等观赏类产品和雪上越野、雪地高尔夫、冬季狩猎等冰雪运动产品外,还需以冰雪资源为依托,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以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特色运动为载体,重点开发冰雪节庆、赛事和冰雪民俗产品。3.1.4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应集中在俄罗斯风情、少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遗迹、北大荒文化、军事文化等方面。界江沿岸的边陲风情以及俄罗斯风情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坚持走精品化和创意化道路,从历史文化再现、主题文化园区和节庆等方面进行内涵展示。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则要按照文化挖掘、战略定位、精品打造的思路,打造界江历史文化游品牌。北大荒文化旅游开发要合理定位,找准市场,模拟和复制军垦和知青生活。军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以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3.1.5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生态观光游产品开发重点在森林生态游、湖泊生态游、湿地生态游和地质遗迹观光游。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以漠河北极村和嘉荫茅兰沟等为代表的国家森林公园;湖泊生态旅游应首推兴凯湖,其重点发展观光、娱乐、会议、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重点应在洪河湿地、虎口湿地、三江湿地、海青四合湿地等。地质遗迹观光则主要在是茅兰沟国家地质公园、嘉荫国家地质公园和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3.2合理布局旅游空间结构综合考虑界江及其沿岸地区和对岸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遵循空间集聚性、与沿江城镇相依托、区域协作、突出重点与循序渐进等原则,对黑龙江省界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定位为“一带两级三区”,即一条界江旅游带,黑河和抚远两个旅游增长极,漠河、嘉荫—萝北和兴凯湖三个旅游集合区(图1)。图1中俄界江旅游空间结构Fig.1 Sino-Russian border river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3.2.1一条旅游带。中俄界江旅游带是指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构成的“L”型旅游带。其旅游开发要依托沿江公路、界江航道等交通干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以观光、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与扩充旅游空间,强化内联外通,实现界江旅游产业沿线发展,把界江旅游带建设成为中国最北端的精品旅游带和重要的水上休闲与生态旅游胜地。3.2.2两个旅游增长极。黑河增长极以黑河市区为核心,辐射呼玛、孙吴和逊克三县,以黑龙江风光带、中俄民族风情园、卧牛湖景区、瑷珲古城为主要吸引物。该增长极凭借强大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界江观光游、边城度假游、异国风情体验游、知青文化体验游、历史文化体验游、冰雪旅游、边境贸易和节庆赛事。抚远增长极以黑瞎子岛和乌苏镇为核心,辐射同江、饶河所辖区域。该增长极应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邮轮旅游、边境旅游、商贸休闲游、湿地和森林生态游,全力打造“华夏东极”的旅游品牌,建设黑瞎子岛等重点景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3.2.3三个旅游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集合区以北极村为核心,辐射漠河、塔河两县,以界江风光带和北极村景区为吸引物,并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品牌化”、“高创意”的“神州北极”旅游吸引物体系,重点发展度假旅游、冰雪体验游、边境旅游等产品,强化神州北极的旅游形象,突出北极村景区旅游和休闲功能,打造一流的观光与休闲度假目的地。嘉荫—萝北旅游集合区以嘉荫县朝阳镇和萝北县名山镇为旅游中心城镇,主要旅游吸引物有嘉荫恐龙园、茅兰沟景区、龙江三峡、兴龙峡谷、名山岛。其发展要以龙江三峡游、边境风情游、地质遗迹观光游、森林生态游为重点,培育界江旅游品牌,将其打造成为自然与和谐之美的特色旅游地。兴凯湖旅游集合区以兴凯湖为核心,辐射虎林和密山两市。以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为资源依托,发展湖泊邮轮旅游、滨湖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和边境旅游产品,构建会议度假、养生度假和康体度假的度假产品体系,重点扶持兴凯湖景区、珍宝岛景区,利用节庆和赛事作为市场引爆点,提高旅游区形象的市场认知度,将其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著名的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3.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3.3.1绿色营销策略。绿色旅游营销是基于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旅游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营销概念。界江旅游实施绿色营销旅游策略应本着节省原料和能源、降低旅游污染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原则,从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界江旅游环境保护,通过满足中外游客需求,制造和发现新的市场机遇,树立“千里生态界江;神奇华夏两极”的国际旅游形象,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目标。3.3.2媒体组合营销策略。黑龙江省界江旅游组合营销需要把广告、网络、促销、公关、直销、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于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把统一的界江旅游资讯传达给目标市场。其中心思想是通过与游客的沟通以及满足其需要为价值取向,综合使用各种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以高强冲击力形成良好的界江旅游营销效果。3.3.3区域联合营销策略。黑龙江省界江沿岸景点较多且布局比较分散,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应努力加强区域营销合作。由黑龙江省旅游局联合各县区相关部门,大规模投入营销经费,分步骤、大规模、有重点地展开促销活动;同时开展黑龙江省和东三省旅游热点地区合作,进行区域联合营销,相互推介。此外,还要同俄罗斯联合进行出境旅游营销合作,进行相互推介,使中俄双方旅游发展相得益彰。3.3.4创新营销策略。针对黑龙江省界江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创新营销主要包括价格差异营销、情感营销、体验营销等。价格差异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客源市场,从而树立起界江旅游的品牌。具体的价格差异策略包括给旅游社团体优惠价格,推动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营销;对特殊群体实行套票优惠政策,例如家庭周末优惠套餐,中小学生免费旅游套餐等;对不同的景区实行淡旺季定价和阶段定价等。3.4健全旅游交通与公共服务体系3.4.1优化界江旅游交通结构。利用现有的“高速—省道”公路网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注重新旅游通道的打通。充分利用规划建设中的黑河大桥、同江大桥及黑瞎子岛大桥等中俄新通道,加强与比罗比詹、哈巴等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城市及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省内主要城市的连通,通过铁路、机场、邮轮港口、自驾车营地和边境口岸的建设和完善,达到优化旅游交通结构和扩大对外联系的目的,从而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3.4.2构建基于“智慧旅游”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实现“智慧旅游”的重要保障。通过“智慧旅游”方式,可使游客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界江旅游构建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领域为加快实施界江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建立界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开展旅游移动信息服务工作,拓宽旅游信息服务渠道。3.4.3完善旅游卫生与安全保障体系。旅游卫生与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各个景区的声誉,还影响到整个中俄界江的国际旅游形象。界江旅游完善旅游卫生与安全保障体系的着力点应体现在紧抓各旅游环节卫生质量,实施旅游厕所升级工程,提高旅游安全风险防范,加强旅游安全日常管理等方面。3.4.4提升旅游惠民与行政服务水平。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惠民措施主要包括:①推进旅游景区免费开放;②推出鼓励便民旅游措施;③开展惠民休憩环境建设;④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行政服务水平体现在: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管,进行旅游行风建设和引导游客文明出游。4结论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旅游资源来看,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是我国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随着2013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的开幕,以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免团体旅游签证协定》的深入落实,中俄界江边境地区应该进一步发挥资源、地缘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提升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和旅游保障体系,加大旅游惠民力度,其旅游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周彬$宁波大学旅游系!中国浙江宁波3152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陈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戚均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时雨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任国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在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边境旅游业得到了持续迅速的发展。依托资源、地缘和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已成为中俄边境旅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俄界江旅游发展水平得到了巨大推进。在分析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中俄界江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其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打造边境旅游、邮轮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一带两级三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即一条界江旅游带,黑河和抚远两个旅游增长极,漠河、嘉荫—萝北和兴凯湖三个旅游集合区;完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健全旅游交通和公共服务体系。边境旅游;;区域合作;;空间布局;;中俄界江[1]谢泽氡,李春燕.国内边境旅游研究述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9):16-18.
[2]Timothy J.Dallen,Tosunb Cevat.Tourists’perceptions of theCanada-US Aborder as a barrier to tourism at the InternationalPeace Garden[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11-421.
[3]Sullivan Pauline,Bonn A Mark,Bhardwaj Vertica et al.Mexicannational cross-border shopping:Exploration of retail tourism[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2(9):1-9.
[4]Saxena Gunjan,Ilbery Brian.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a bordercase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233-254.
[5]Timothy J Dallen.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tourism:borders astourist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7):525-532.
[6]于海志.中国边境旅游发展历程[J].知识经济,2011(5):134.
[7]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40-44.
[8]谢莉.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J].热带地理,2005,25(2):181-184.
[9]王辉,杨兆萍.边境口岸跨国旅游合作机理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8):1387-1391.
[10]李英花,崔哲浩.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32-35.
[11]杨兆萍,张小雷.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3):363-366.
[12]谢婷,钟林生,张宪玉.基于空间竞争关系的中越边境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5):123-127.
[13]汪德根,陆林.我国边境省区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27(4):615-621.
[14]刘小蓓.广西边境旅游发展及客源市场开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44-247.
[15]姚素英.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16-21.
[16]李燕琴.旅游扶贫中社区居民态度的分异与主要矛盾——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1):2030-2 042.
[17]王丹彤,明庆忠,王峰.云南边境旅游安全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12,5(1):64-69.
[18]徐淑梅,李圆慧,王亚丰.中国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3):336-341.
[19]谢婷,钟林生.边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内游客特征及感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9,11(6):139-142.
[20]赵多平,孙根年,马丽君,等.中国对俄口岸城市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的研究——1993—2009年满洲里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0):1733-1739.
[21]孙时彬.北大荒文化生成的独特机制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5-67.
[22]李恒进.关于北大荒文化精神的创新探索[J].农垦经济管理,2009(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