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扶贫的背景下,探索设计介入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扶贫模式,分析三省坡民族资源特点与文化传承问题点,从乡村手工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土特产品牌重塑设计、生态文化空间营造、三省坡生态文化空间营造探讨设计在乡村文化扶贫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与当地产业振兴。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热潮中,乡村社区的文化重建与产业振兴成为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偏远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设计介入民族地区对文化传承与促进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将会作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精准扶贫,修复贫困人群或贫困村落的弹性生态系统,建立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有效为乡村发展赋能。研究现状关于设计介入文化扶贫的研究,主要是为边缘地区和贫穷的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公益创新项目实践,设计作为技术或指导方式介入地区资源整合,帮助边远地区实现经济独立发展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地区公益创新项目并逐步发展为以设计思维为主导的组织生态系统。保拉·安东内利认为边缘国家与地区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历史背景、工艺技术、材料等仍然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手工艺色彩;二是其经济仍处于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初级阶段,技术上倾向于使用易于掌握和可实现,低廉而快速可行的低技术。高国栋(2016)主张用“互联网+传统手工艺”带动文化精准扶贫。湖南大学开展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新通道·花瑶花”项目和“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系列项目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侧重于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及原生态音乐等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当地人合作完成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开发、影像设计、原生态音乐、App与电商平台孵化等不同形式的设计与创新,分享和传播不同地域的文化,挖掘地方资源的产业价值,为产业化创新提供设计支持。由上海金橄榄文化发展中心发起的“稀捍行动”致力于创新公益模式,探索市场化道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稀捍行动”的羌绣项目,将绚丽多彩的羌绣图案运用到帆布袋、手机壳、颈枕、围巾等物品中,打造衍生产业链,不仅为羌族妇女提供了全新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促进羌绣的传承。另外,米兰理工大学主持的米兰南部农业公园项目和和同济大学“设计丰收”崇明可持续村寨设计研究项目,日本三岛町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振兴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
在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与提升地方经济取得显著的效果。黔湘桂三省坡民族资源特点与文化传承问题点分析黔湘桂三省坡民族资源特点黔湘桂三省坡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坡的西面为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六爽村,东面为湖南通道独坡乡骆团村,南面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林略村,北面为贵州省黎平县雷洞乡培福村,因地处三省而得名。侗家人能歌善舞,一直传承着吹芦笙、唱侗歌等侗民族习俗。而作为侗族传统文化保持最为完整的“圣地”,三省坡区域已经成为侗族原始生态旅游的一颗亮丽明珠。其中原生态侗族八寨民族文化底蕴尤为浓郁。八寨包括独坡、坎寨、木瓜、金坑、骆团、地坪、上岩、虾团八个村寨,八寨里保持着许多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侗族习俗。每年,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月地瓦”“六月六”等民俗活动。三省坡周边是侗族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和地带之一。它涵盖了侗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也是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人考察研究侗族的必选区域。这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其稻作文化历史悠久;这里的鼓楼、风雨桥建筑宏伟壮观,多声部侗族大歌享誉中外;这里的服饰文化艳丽多姿,侗锦、侗族琵琶歌、侗族芦笙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已列入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的三江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坪坦河风雨桥和马田鼓楼、从江增冲鼓楼、通道芋头侗寨建筑群等跻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黔湘桂三省坡侗族文化传承问题点(1)缺乏文化自信,在一些传统的侗族特色村寨,由于长期的经济落后,侗族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侗族文化逐渐被汉化,加上旅游开发的推进,游客和村民之间通过旅游的互动,游客对村民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村民对游客的影响,导致很多村民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2)村寨的空心化问题,目前一些侗族村寨,除了少数旅游开发比较充分的村寨之外,由于长期的经济落后,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寨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使村寨出现明显的空心化问题,正如陈庆德所言:“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村寨经济转型和村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最主要方式。”侗族特色村寨,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效率不高,导致村民的贫困率较高;而导致了村民对于本身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使得侗族自身优秀文化发展传承出
现问题,侗族特色村寨除了经济扶贫之外,更需要文化扶贫。可予以符合时代的审美价值,使其既有原生态的内蕴,又针对黔湘桂三省坡侗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失现代的时尚意趣,关键是还能通过开发性设计极大地主要通过田野调查与参与式的方法,深入挖掘居民需求,提升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易于宣传,增强这些产品的市场探索如何从侗族百家宴村寨资源和社会需求来创造更多的竞争能力。社会价值。?探索侗族传统文化的地域再生方法,构建地三省坡土特产品牌重塑设计域品牌文化与产业平衡发展,达到经济水平提高、民族文三省坡地区自然景观独特迷人,山清水秀,原生态自化自信的效果。然保护较为完好,本土的农产品具有天然、绿色、健康的特点。三省坡区域内土特产名目众多,民族特色鲜明。其中贵州黎平县的黎平油茶、茶叶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设计介入背景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扶贫模式研究的特产。黎平县是贵州省油茶主产区之一,已被列为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油茶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黎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特别适合茶叶生长。黎平茶有清香四溢、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模式较多,主要是基于信息化、体汤色诱人、茶形完整等特点,产品主要为“雀舌茶”、“毛制措施方面进行精准文化扶贫研究。设计介入民族地区进尖”“白茶”“香绿茶”等。香禾糯是中国侗族农民在悠久行文化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处于摸索与尝试阶段。国的稻作历史发展过程中利用侗族地区特殊的水土资源和气家相关部门和各地陆续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文化创意设计振候环境栽培选育并传承至今的一种特色水稻品系,其蛋白兴乡村经济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质和人体必需赖氨酸含量都超过一般优质稻米,并具有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味香醇、糯而不腻、营养丰富、口感极好等特点,素有“一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0号),文化和旅家蒸饭满寨香”的美誉,被称为“糯中之王”。国家质量监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督检验检疫总局已将香禾糯确定为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的通知文件在总结近年来各地探索“非遗+扶贫”工作的护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峒王酒、蜜饯茶是湖南省怀化市通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要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道县的特产。三江打油茶、“三江春”系列茶叶、三省坡茗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支持传统工艺项目优秀红茶、竹筒酒等土特产是广西三江的名片。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到贫困地区开展讲习活动,支持贫据调研,三省坡各地土特产在品牌形象和宣传推广上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尚处于初级阶段,设计介入乡村土特产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象设计,采用绿色设计方法,基于本地竹编、草编、侗族三省坡乡村手工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刺绣等手工艺,就地取材,使用自然材料,并融入本土地三省坡侗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侗布、域文化,为乡村土特产进行包装设计,有助于提升土特产侗锦、侗绣、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附加值和整体形象。以制作精细著称,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实三省坡生态文化空间营造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体。在工业时代,民族手工艺术显三省坡地区乡村侗族建筑有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得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在设计介入的文化扶贫中,三省等特点,在城镇化进程和旅游开发中,传统建筑逐渐被水坡乡村优秀的手作工艺可作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价值的泥白瓷砖房屋所代替,在乡村空间布局和整体规划上还存载体。手工艺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代代流传。这其在不足。在传承与复兴传统村落过程中,艺术设计介入乡中包含着侗布、侗锦、侗绣、竹制品、木构架建筑等手工村空间塑造,重构乡村空间构成,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技艺。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机械工艺的冲击,民族传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侗族乡村空间的美学重构,必须以展统手工艺已经日渐消逝、淡出我们的生活。如何为现存的现乡土特色为主,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特色,展现不同乡民族手工技艺寻找到一个可以融合现代设计的平台,挖掘村的个性空间。不仅仅是指空间的视觉化升级,乡村空间它内在的价值并寻求它生存的空间和市场,以激发更多年升级后不应该只是一块画布,而更应该是一个展示乡村整轻人参与传承的信心和勇气。体环境魅力的舞台,成为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一方热土。“文化+旅游产品”让民族手艺照亮致富路,让侗布、构建具有标识性的乡村聚落,让人一眼难忘。侗锦、侗绣、竹制品、木构架建筑等传统工艺品焕发出勃三省坡地区乡村侗族以原生式建筑为主,保留原汁原勃生机,同时还开发出了一系列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味的侗族建筑群,注重对乡村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尊重本时尚旅游商品。设计师与当地手艺人协同创新设计是较为土民族生活习俗,较少加入人为的改造,文化空间营造采合适的尝试。通过设计者与当地社区的协同设计,结合当用本土特色材料,展现乡土建筑与天空、山、水、植物等地特色工艺,利用偏僻地区物资材料,将传统文化元素恰形成的乡土的、生态的空间。如日本的合掌村,以干草堆当地运用到设计当中。地方性手工文化产品更新适度合理叠覆盖屋顶,意大利的阿尔贝罗贝洛则以圆锥石屋顶闻名,的开发性设计,能为原有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增光添彩,并这些特色的乡村建筑,成为了标志性空间,而在多年的修
葺中,也是以原生式建筑空间为主,较少进行新建筑空间的融入。有文化内涵、生态性及体验性佳的侗族乡村文化空间是三省坡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有利于提升侗族文化认同,从而构建旅游扶贫发展与文化认同提升的协同发展路径,带动乡村地区可持续的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强文化意识与设计意识宣传文化扶贫须扶智与扶志,由于三省坡地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在信息与资讯方面需要加强文化意识与生态设计理念的宣传。院校与三省坡各个乡村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常开展关于设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还须在思想意识上对贫困民众加强素质教育和文化宣传,力求让他们了解设计对于改变其生存现状的重要意义,逐步改变贫困民众陈旧的意识或偏见,增强他们对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可借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设计类学生“三下乡”活动,与当地手艺人协同合作进行旅游商品设计,共同开发产品,并在线上线下开展展销活动,宣传设计介入产品开发的效果,拓展设计扶贫的影响力。另外,还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来宣传设计的本质、设计产品和设计理念。设计介入三省坡乡村文化扶贫,不仅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民众走上致富之路,还可构建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为精准扶贫贡献“腹地智慧”。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流行起来,吸引更多人关注到贫困地
区的方方面面,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扶贫事业。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扶贫模式@叶德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杨熊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谭嫄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汪沙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正>"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扶贫的背景下,探索设计介入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扶贫模式,分析三省坡民族资源特点与文化传承问题点,从乡村手工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土特产品牌重塑设计、生态文化空间营造、三省坡生态文化空间营造探讨设计在乡村文化扶贫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与当地产业振兴。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热潮中,乡村社区的文化重建与产业振兴成为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偏远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