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作者:
黄艳;易奇志;

机构: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中文关键词:
骆越文化;;民俗旅游;;文化旅游

中文摘要:
近年来,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已成为最流行、市场前景最被看好的旅游方式,而骆越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恰好属于极为优质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如花山岩画、骆越图腾、壮剧等,可以通过适当运作包装转化为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为充分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作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还需要大力开发骆越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与旅游商品,如《走进花山》音乐史诗与龙州天琴、壮族三月三歌圩等。为惠及当地群众,也为了避免古朴的骆越文化被异化,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当地社区参与,并重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活态性。

英文篇名:
On the Countermeasure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uoyue Culture,Resources and Tourism:the Second Paper of the Serial Researches on Luoyue Culture

英文作者:
HUANG Yan;YI Qizhi;Guangxi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cultural tourism and folklore tourism have become a tourist mode with the most popular and promising marketing perspective.The many contents in Luoyue culture exactly belong to the resources for cultural tourism and folk tourism with extremely high quality,such as Huashan Cliff Painting,Luoyue totem,Zhuangzu Drama,and so on.These can all be transformed into resources for cultural tourism and folk tourism through appropriate operation and packaging.Of course,in order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tourist resources,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also need to vigorously develop key tourist projects and commodities in Luoyue culture,such as the musical epic"Going to Huashan",Longzhou Harp,Folk Song Fair on March the third,and so on.In addition,in order to benefit the local people,and also avoid the ancient and plain Luoyue culture being alienated,we shall encourage the local comm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ourist projects an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dynamic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英文关键词:
Luoyue culture;;folklore tourism;;cultural tourism

引文:
[1]陈汉流.花山岩画[J].中国民族,1980(6):47. [2]张利群.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8-13. [3]曹军,潘林紫.广西龙州“天琴”调查与研究:广西龙州“天琴”调查与研究初探之一[J].中国音乐,2007(1):150-152. [4]过伟.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J].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82-86. [5]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2. [6]黎晓春,张兆龙,陆元兆,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商业推广研究:以武鸣县“三月三”歌圩运动会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1-444. [7]杨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及化解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6-60.

基金: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BXW006)

小标题:
一、骆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一) 花山岩画 (二) 骆越图腾祭祀活动 (三) 壮剧与舞蹈 (四) 龙州天琴 二、大力开发重点项目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抓手 (一) 第一台中国村寨实景生态音乐史诗《走进花山》 (二) 龙州天琴谷文化旅游度假区 (三) 壮族“三月三”歌圩 三、保护与开发充分结合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 (一) 坚持原貌保护, 在旅游开发同时注意民俗保护 (二) 重视文化本真性, 避免开发成为异化契机 (三) 运用现代技术, 提高文化体验与数字传承 四、鼓励社区参与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 (一) 社区参与角色分析 (二) 构建社区参与机制 (三) 三种社区参与的模式 五、开发骆越文化周边商品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助力 (一) 开发多样化的骆越文化旅游商品 (二) 开发层次丰富的骆越文化主题商品 (三) 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商品

光盘号:
SOCI1709S1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拼音刊名:
SYXI

年:
2017

期:
02

CN:
45-1068/C

ISSN:
1002-5227

文件名:
SYXI201702018

页:
112-117

分类号:
F592.7;G124

专题代码:
A013;F090;J153;J154;

子栏目代码:
28;2;21;3;

全文:
一、骆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骆越文化丰富灿烂,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元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为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创新、设计、制作、推广、经营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一)花山岩画花山岩画主要位于广西左江、明江、黑水河,以及水口河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地区的84个地点,共有183处、287个画组,长达200多公里长的山崖画廊,斑驳地分布在山崖峭壁上,面积庞大,图画各式各样,实属罕见,惊为天人[1]。典型代表当属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花山岩画1956年被发现于距宁明城北50里明江东岸的高40米、宽200米的花山临江悬崖峭壁上,色泽赭红,形态千奇百怪,描绘了人物、动物以及铜鼓等形象。这些画像被初步认定作于上古至中古时期,画像中的人物与动物形态奇诡绝艳,古朴中不失粗豪气质,影绰间仿若置身于骆越古战场,劲草娇花,铁血横江。更令人惊异的是,数十个世纪的风霜雨露都未能让花山岩画颜色淡却半分,经年红艳如故,斑驳相映于水面,十分壮阔华丽。花山岩画中的画像主要有人物、动物、器物三种类型,其中人物居多,动物数量第二。人物画像有正身与侧身,人物的双手都为曲肘上举动作,双腿则叉开为半蹲状态,最高的人物画像有3米,最矮的也有约30厘米;动物画像大部分是犬类,少量为鸟;器物画像主要为环首刀、长剑、钟、鼓等。画像的组合形式大多是人物、动物、器物围绕一个腰佩刀剑的人物,或排列在人物的左右。有专家学者认为岩画描绘了征战、欢庆的情景或为祭祀蛙神举行的欢庆场景。岩画采用涂抹绘画方式,手法圆润有力,简洁朴实,粗犷有神。据1986年科学考察分析认定,花山岩画产生于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全面体现了骆越族群所具有的绘画技巧与创造能力,是骆越族群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探讨壮族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二)骆越图腾祭祀活动很多上古先民都有不同程度的图腾崇拜情节,骆越先民也不例外。骆越先民的图腾崇拜对象比较丰富,有日月星辰、山川闪电、毛竹木棉等自然物象,也有鳄鱼、狗、老虎以及青蛙等动物。青蛙(壮话“蚂#”)最初是瓯人的部落图腾,上古时期被西瓯人视为守护神。今天仍有部分壮族群众认为蛙是十分神圣的生物,是雷王的子孙、神的使者。古代骆越雕塑上常见刻有蛙的图案,东兰、巴马、天峨等壮族聚居地至今还留存“蚂#节”的传统[2]。“蚂#节”原是专为青蛙设立的祭祀活动,也称“青蛙节”“敬蛙节”。该节一般开始于农历正月初一,壮族儿郎清晨就在田间地头翻找冬眠的青蛙,首先找到的人被称为“蚂#郎”,即雷王的女婿,成为主持祭祀的人。壮民将找到的青蛙送回村庄,放到用竹筒制作的“宝棺”当中,置于花色纸轿上,送到“蚂#亭”。自此日开始,直到正月月尾,每天早上由12岁以下的童男童女抬着纸轿,在村里光滑的石板路上游行,一边唱着千年以降的《蚂#歌》,壮民在欢声笑语中载歌载舞。正月月尾要埋葬蚂#,将前一年的竹筒“宝棺”打开,如果青蛙尸骨是黑色的,就表明未来一年的作物收成不容乐观,要烧香祭拜,让新的青蛙保佑丰收;如果青蛙尸骨是金色或黄色的,就表明未来一年会人畜两旺、大获丰收,壮民们会舞蹈庆祝、燃放爆竹,在喜庆中埋葬今年的青蛙。最后,蚂#郎和老人们一同饮酒庆祝,通宵欢歌,庆祝整个节日的结束。(三)壮剧与舞蹈壮族戏曲,俗称壮剧,是壮族人民将口头文学、器乐艺术、舞蹈形体艺术以及杂技艺术糅合在一起,在舞台上表演的戏曲类型,早在19世纪就已面世。根据表演的类型、特点不同,壮剧有南北之分,在各地壮方言不一致的情况下,又分为师公戏、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壮剧是一个非常具有民族风情的戏曲种类,一般都通过壮方言来表演,也有通过汉化了的壮语表演的(如南宁地区的平话师公戏),歌词一般是五言或七言押韵,调式非常接近于当时汉族或苗瑶的曲调,弦乐、管乐、敲击器乐编制齐全,有专门的演出服装。壮族传统剧目有《盘古》《文龙与肖尼》《侬智高》《百鸟衣》等,连同《蚂#歌》《布洛陀经》等壮族传唱一起,促进了壮族群众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壮族人民好山歌,也爱跳舞,花山岩画中有壮族祖先载歌载舞的场面。壮族舞蹈与本民族的劳作、情感以及与封建政权的抗争有着紧密联系,舞蹈写实而洒脱,如扁担舞、捞虾舞、采茶舞等,舞蹈中有着插秧、推动水车转动、收割麦穗、打谷舂米等动作,有非常突出的草根气息,气势磅礴,节奏一致,氛围感染力强,能够表现出壮民农务生活场景,每年节庆时节可见壮族群众聚集欢舞。2011年将骆越舞蹈、骆越图腾与现代光电视觉艺术融为一体的舞台作品《花山影像》,意在展示古代骆越人与天斗、与人斗,奋力创造良好家园的传奇故事。(四)龙州天琴天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骆越乐器,在民间传说中最早出现于宋代,最早有据可考的天琴出现在清光绪九年黎申产纂修的《宁明州志》:女巫,俗名$婆……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天琴原本是一种“天婆”(即巫婆、祭祀者)用来与神沟通、治病驱灾的重要道具,承载着意象万千,是优秀的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区仍然是壮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庆、祭祀器具。龙州天琴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有非常突出的骆越文化特点。其琴筒与胡板很像,与琴身、琴头不需要一颗钉子、一点粘合剂,只需用巧妙的结构就能组合在一起,组成全长1米左右的龙州天琴。龙州天琴的制作方式与规格都是一代传一代,所以每一个作品的外形与规格都没有太大区别[3]。天琴之所以能够在壮族群众中流传绵延千年,除了因其具有独特的圆润、清亮音色之外,更是因为天琴从制作到演奏,都集中体现了壮族群众的审美价值以及民族精神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壮族人民内心深处的“天道授命”哲学。天琴是一种通神娱人的乐器,演奏者不仅通过天琴来宣传骆越文化的传统道德思想、祈福消灾,还通过天琴为人们提供美的感受,熨帖人们的心灵,排解忧愁。左江花山岩画清晰地展现出了古代壮族先民图腾祭祀的场面。蛙图腾祭祀活动和“蚂#节”、壮剧与壮舞、天琴等既是壮族先民理念信仰的体现,也是壮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集中反映,是凝聚与团结壮族群众的重要精神力量,今天仍然是广西本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深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文化格调、突出旅游产品民族特色的重要源泉。二、大力开发重点项目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抓手(一)第一台中国村寨实景生态音乐史诗《走进花山》《走进花山》是广西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项目,由桂林漓江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制作人梅帅元领衔,建成后将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博览园、全国最大的水上流动画廊、中国第一台动态音画的十里交响、第一台中国村寨实景生态音乐史诗。《走进花山》是以描述花山岩画为主要内容的音舞史诗,采用可移动观众席与多幕实景的演出方式再现花山岩画,搭建长达10公里的沿江“舞台”,演出内容主要包括“走向花山”“骆越古韵”“山寨土风”“岩画故事”“月夜歌圩”“悬岩上的盛典”[4],以音乐舞蹈的方式,活灵活现地表现骆越时期先民的劳动、民俗、艺术场景,生动展示壮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动态方式展现花山岩画的静止状态,引导观众去了解花山、分享花山,弘扬骆越先民的惊人技艺与壮族的优秀文化。在这个全开放的民俗生态自然博物馆中,观众可以一边行走一边欣赏,人与景完全融合,在游览欣赏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对骆越文化的切实体悟。花山岩画是骆越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壮民族文化的历史源头,是壮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对花山文化进行创新改造过程中,要坚持以壮族文化核心作为根本来实施品牌建设。要对花山文化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掌握壮族文化的实质,了解壮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来丰富与创新壮族文化。打造与建立花山文化品牌,要以宏观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充分认识到花山文化作为壮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深入浅出准确解读骆越先民的音乐文化与节庆活动,全面真实展示壮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赋予其时代意义,增强其创新表达能力。只有如此进行文化品牌建设,才能获得成功。通过创作文化艺术精品、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方式来加强花山文化品牌建设,可以有效将骆越文化弘扬到国内外,促进骆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精准解读。(二)龙州天琴谷文化旅游度假区广西龙州天琴谷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是龙州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红色边关、天琴古韵、岩画瑰宝、秀美龙州”的旅游品牌,被列入2015年广西重大项目建设,是将龙州天琴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大举措。该项目以“一轴一带三功能区”进行规划建设。其中,“一轴”为山水民俗景观轴线,“一带”是滨水休闲景观绿带,“三功能区”包括天琴文化演绎区、民俗特色商业街区、休闲养生度假区及山水魔法乐园,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园、东盟文化村、壮乡文化村、主题森林公园等特色项目,打造广西首个生态奇幻休闲度假圣地、国家4A级景区。该项目的设计凸显骆越天琴文化特色和内涵,其天琴谷主题酒店、天琴水上歌台和天琴文化剧场让天琴文化有了一个传承的基地,有了一个向世界展示天琴文化的发声平台。天琴乃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艺术价值、欣赏价值还是从民族文化特点上来看,天琴文化都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如演奏天琴时的“唱天”就能开发为一个民族特色突出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天琴的制作与展示博物馆也可以通过互动吸引大量游客的青睐,在原生态的龙州“美女村”温泉旅游产品中突出天琴元素,让游客在邈邈琴音中与山水共融。天琴作为骆越文化特点鲜明的旅游资源,通过将天琴文化元素渗透到各种旅游产品中,增加天琴人文景点,构建天琴文化旅游管理体系,建设骆越天琴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圈,打造一个立足广西、拥抱侗语族壮泰语文化圈的国际性天琴文化旅游中心。进而带动当地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酒店住宿、食品生产销售以及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以经济效益反哺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发展天琴旅游,不仅能够让游客领略骆越文化的古朴艺术魅力,也会让当地群众认识到骆越文化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从而自觉地传承骆越文化。(三)壮族“三月三”歌圩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对于壮族群众来说,三月三是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是这样描述的:“三月初三,各地都祭拜祖坟。节日到来,各家准备酒肉各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拜神,下午宴会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5]这天壮族群众准备了五色糯米饭及米酒、猪肉,抬上山祭拜先人与神仙,在祭拜结束后宴请亲朋好友并在饭后开始对歌,在对歌之前先抬出刘三姐的神像,一边在村里游行,一边请求歌仙刘三姐给自己良好的歌喉。在游行完毕后,青年男女就开始敞开喉咙、放声歌唱。歌词有对骆越先民的缅怀,也有对自然、天文、地理、农作的理解,加上壮侗语族系的演唱,骆越文化的特点非常鲜明。歌圩活动内容丰富,有歌场交情、倚歌择配,也有赛歌赏歌、抢歌斗歌,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等活动,甚至还有壮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2006年壮族“三月三”歌圩被纳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三月三”歌圩的传统文化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6]。随着民俗旅游浪潮的不断推进,广西对壮族“三月三”歌圩宣传力度也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被“三月三”歌圩的山歌文化与民俗风情吸引,纷纷亲临,亲身感受歌圩的壮阔与原生态的壮族习俗。如今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广西旅游的新名片、体验骆越民俗生活的窗口。“三月三”歌圩体现了壮族最真实、最淳朴、最原生态的生活文化,可以让游客充分了解壮族群众的真实生活情境,以对歌这种极具感官冲击力的形式来体现骆越文化的艺术魅力,使游客在欣赏对歌文化的同时,对丰富多彩的骆越文化产生憧憬与期盼,从而了解骆越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由于在“三月三”期间,广西各地都会举办歌圩,这些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因此可以考虑网上连线各地歌圩进行实况互动,实现不同地方歌圩之间的视频对歌、赛歌,以带给更多观众更震撼人心的现场歌唱体验。如果通过“三月三”为游客带来足以铭记一生的文化体验,那他们选择多次游览“三月三”歌圩、体验骆越文化的动机就会越充分。三、保护与开发充分结合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一)坚持原貌保护,在旅游开发同时注意民俗保护花山岩画等骆越文化旅游资源,原本就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内涵非常丰富,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原貌保护,争取在不扭曲其表现形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其文化底蕴及内涵。骆越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朴实、原生态。但要以骆越文化来开发旅游产品,一定程度的商业包装与调整无可避免。即使骆越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适宜成为旅游资源,那么在开发骆越文化的同时,要平衡好旅游项目的消费价值与文化保护,保持骆越后裔民族的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走进花山”项目通过吸引游客关注花山岩画,并以游览、音乐以及舞台表演的方式了解骆越文化,通过文艺表演的方式来让游客感受到古骆越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然而,即便景区表演尽量贴近骆越国鼎盛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形态,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俗,而仅仅是一个古骆越文化的展示窗口,展示的骆越文化加入了后世研究者的解读与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应该属于世代生活在花山脚下的壮族群众,他们最原始的生活形态就是骆越文化传承至今的模样。所以,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需要尽量不打扰花山一带壮族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让他们保留自己生产生活中的习俗、习惯。让游客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窥见骆越文化的传承,通过真实生活化的气息来感知骆越文化留下的印记。(二)重视文化本真性,避免开发成为异化契机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项目,就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活动。骆越文化无疑是极具潜力的民俗文化,但骆越文化当中的所有内容并非都适合开发为旅游项目,因为其中的许多内容是需要在特定的民俗场景下才能够保持本真,例如骆越文化中的丧葬嫁娶等具有浓厚民俗隐私色彩的民俗是不适合用来开发旅游项目的,即便开发了也会因为游客的消费需求而出现异化现象。因此,在将骆越文化开发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审慎地选择开发对象,对于那些不需要多做调整、就可以带给游客原生态文化体验的骆越民俗文化,进行大力开发,如花山岩画等,而对于那些一旦调整就会失去本真,不适宜直接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如当地居民的不宜突兀“摘出”植入到旅游项目中的内容,应以审慎的态度进行保护性观察,不对其多做影响,否则就会使原本古朴庄重的民俗被扭曲、被异化。同时要加强导游培训工作,提高解说能力。通过设计更生动丰富、更具文化特点的解说词,帮助导游在游览过程中把握好解说节奏,掌握特定语言表达传播特定信息方法,用直观的、容易理解的语言来引导游客观察,再用富有知识性的解说词来进行文化科普,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骆越文化体验,在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同时,加强骆越文化传播。(三)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文化体验与数字传承现如今,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高端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强调参与和互动的体验性。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色鲜明、体验丰富的旅游类型颇受热捧。极具民族特色与仪式感的民俗,为了吸引游客需要加大参与性和互动性,如让游客参与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体验他们的淳朴生活和特色民俗。而花山岩画一类的遗址开发旅游项目,当前设计的竹排游览等项目,虽然能够为游客提供一定的直观体验,但要将这种感官冲击转化为文化体验,单纯依靠游览过程中的导游解说远远不够。要充分展现遗址的文化内涵并将之转化为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可以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来转变遗址的展现方式,通过无人机高清摄影获得纤毫毕现的花山岩画影像,转化为三维立体虚拟模型,配合VR影像制作技术,让游客能近距离观察岩画的细节、质感,从而更好地感受花山岩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弥补竹排游览项目的缺憾,使更多游客欣赏岩画中的骆越古韵。旅游开发过程中,切忌将骆越文化过度商业化甚至是庸俗化,保持骆越文化独一无二的民族性。四、鼓励社区参与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一)社区参与角色分析以花山岩画为例,骆越文化的确与现代居民社区没有太大联系,原本也并不为当地社区居民所重视。但一旦将花山岩画作为骆越文化旅游景点,那么原本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单纯社区环境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在当地开发旅游项目,必然会打破从前的社区结构与利益平衡结构,而当地壮民的传统文化也会受其影响而出现一定的异化、消解,甚至还会因大量游客的冲击而造成当地社区公共资源紧缺,其角色也从单纯的居民逐渐转变为了旅游项目开发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充分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社区应尽快转化角色,积极参与到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各项工作当中,提高社区在各个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实现骆越文化传播与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增长的多赢局面。(二)构建社区参与机制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宁明地区还是龙州、崇左地区,当地社区居民都没有充分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社区居民缺乏表达利益诉求及意见的有效途径,甚至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的意识,权力、责任与义务是分离的状态。所以,应该构建有效的社区旅游与参与机制,按照花山岩画等骆越文化遗迹的实际情况,构建更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从而为骆越旅游提供更好的运营、文化环境。社区参与机制需要涵盖引导机制、决策机制以及利益保障机制。引导机制,要求能够让当地社区居民正确认识骆越文化,了解骆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联系,并建立起保护与传承骆越文化、利用旅游项目推广骆越文化的主观意愿。利益保障机制则是为了确保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骆越文化的保护以及参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之间实现利益平衡,并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利益分配的决策当中,使得各方都能够通过商议来表达利益诉求,该机制应该贯穿整个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中。决策机制则是确保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表达能真正起作用,能参与监督、规范旅游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开发、管理活动。决策机制的存在,能够让旅游项目规划更重视社区居民的权益与观感,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决定自身未来的发展道路,并在开发骆越文化旅游项目时得到实惠。(三)三种社区参与的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开发,意味着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政府来决定项目的开发重点、策划以及利益分配、责任划分。虽然政府部门会尽量根据市场规律来引导旅游产业中的企业、社区居民正确从事旅游事业,使得骆越文化可以顺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旅游资源等。然而,由于目前许多地方的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模式缺乏对政府的有效考核,所以地方政府也存在一定的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倾向,这对于骆越文化的长远发展与保护而言显然是不利的。二是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意味着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企业来决定项目的开发重点、策划以及利益分配、责任划分。这一模式意味着政府将所有的经营管理工作交由企业开展,同时也由企业来出资开发建设旅游项目,而在项目投入运营时,所获得的利益则应该由企业与社区根据事前约定共同分享。不过,由于企业本身投资旅游项目的原因,就是为了盈利,所以其价值取向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因此,一旦需要在骆越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利益之间做出取舍,企业往往会舍文化而取经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骆越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三是社区主导型。社区主导型模式,就是指让旅游项目开发所在社区来决定项目的开发重点、策划以及利益分配、责任划分。也就是说,社区在开发旅游项目时,直接作为一个持股人加入项目管理当中,对负责开发旅游项目的公司进行监督,并在遇到争议问题时负责出面表达社区方面的诉求。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区主导型的旅游项目社区参与机制是诸多社区参与机制当中,最能够充分激发社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让当地原住民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发展欲望,并通过帮助旅游项目建设、开发来最大化自己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获利,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当地人对骆越文化的认识,使居民深刻认识到花山岩画等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从而为花山岩画提供更有效的保护。五、开发骆越文化周边商品是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助力(一)开发多样化的骆越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是充分发展旅游市场、发挥文化旅游商业价值的重要途径,若游客购买文化旅游商品,将为旅游项目及当地群众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为了让更多游客选择消费骆越文化旅游商品,当地旅游商品开发与运营者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方面,必须要突出商品的骆越文化特点,在各类产品上都标示“骆越”字样,或是留下特点鲜明的骆越图腾如青蛙、花山岩画剪影等,使游客充分了解该商品的文化地域属性;另一方面,要丰富骆越文化旅游商品的类型,除了骆越文化特质突出的纪念商品,还应推出以骆越文化为主题、为卖点的酒类产品、干货日杂等旅游商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充分展现骆越文化,甚至可以考虑专门注册各类以“骆越文化”为主题的商标,例如连锁酒店可以注册“骆越人家”、餐饮行业可以注册“越人餐饮”等商标。(二)开发层次丰富的骆越文化主题商品目前宁明县开发的沿明江游览花山岩画,已成为较成熟的骆越文化旅游商品项目,沿岸的岩画观赏竹排游与渡口码头都比较完善。但当地的花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内许多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骆越文化标识。应进一步在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骆越文化特点,让游客在进入宁明县境内就感受到浓浓的骆越文化气息。此外,还应该依托花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设计组织“骆越文化温泉节”,吸引区内游客前来体验,以骆越文化风格突出的建筑民居、园区布局设计、歌舞表演、餐饮供应,为游客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骆越文化旅游体验。此外,还应该加快其他骆越文化商品的开发工作,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游客来桂感受骆越文化的独特魅力。(三)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商品游客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深入的文化体验,这也是旅游市场趋于成熟的标志。旅游项目管理者可以开发一些文化参与性较强的旅游商品,例如通过考证复刻古骆越人的服装,让游客穿上留影纪念,甚至可以直接将其卖与感兴趣的游客,并介绍古骆越服装的特点,甚至可以让游客穿着古骆越服装学习壮族舞蹈。同时,还可以重现花山岩画的创作,为游客提供薄石板与颜料,一边介绍当年骆越先民古朴的作画技法,一边帮助游客临摹花山岩画,甚至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可选的绘画材质,例如临摹拍照留念后可以洗掉的石板与颜料、临摹后可以带走长久不褪色的石板与颜料等,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7]。将丰富、生动、独特的骆越文化进行多元化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加强骆越文化传承与传播,可以更加生动地讲好、讲清骆越文化故事,这对于弘扬中国骆越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骆越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二@黄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易奇志$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近年来,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已成为最流行、市场前景最被看好的旅游方式,而骆越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恰好属于极为优质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如花山岩画、骆越图腾、壮剧等,可以通过适当运作包装转化为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为充分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作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还需要大力开发骆越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与旅游商品,如《走进花山》音乐史诗与龙州天琴、壮族三月三歌圩等。为惠及当地群众,也为了避免古朴的骆越文化被异化,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当地社区参与,并重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活态性。骆越文化;;民俗旅游;;文化旅游[1]陈汉流.花山岩画[J].中国民族,1980(6):47. [2]张利群.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2):8-13. [3]曹军,潘林紫.广西龙州“天琴”调查与研究:广西龙州“天琴”调查与研究初探之一[J].中国音乐,2007(1):150-152. [4]过伟.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J].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82-86. [5]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2. [6]黎晓春,张兆龙,陆元兆,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商业推广研究:以武鸣县“三月三”歌圩运动会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1-444. [7]杨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及化解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6-60.

专辑代码:
H;A;F;J;

更新日期:
2017-09-01

专题子栏目代码:
A013_28;F090_2;J153_21;J154_3;

第一责任人:
黄艳;

出版日期:
2017-03-27 09:49

机标关键词:
骆越;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旅游项目;天琴;旅游体验;社区参与;壮剧;温泉旅游;

SYS_VSM:
开发对策研究:7615,骆越:4555,民俗旅游资源:2502,骆越文化:2295,文化旅游:2115,旅游项目:1246,旅游商品:979,社区参与:839,花山:807,旅游方式:747,

页数:
6

文件大小:
1008K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7.02.017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106-111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232

被引频次:
4

FFD:
1.120842

文献标识码:
21

期刊标识码:
QS0104;

影响因子:
0.37

专题整刊代码:
H000

复合专题代码:
A013;F090;J153;J154;H000;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A;F;J;H;

语种:
中文;

年期:
201702

基金代码:
F0;

期刊栏目层次:
骆越文化研究

作者代码:
23513988;10824318;

机构代码:
0163236;0093025;

表名:
CJFD2017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2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是否基金文献:
Y

机构作者代码:
0163236:23513988;0093025:10824318;

卷期号:
v.38;No.156

注册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7.02.017

THNAME:
SYXI201702

网络发布时间:
2017-03-27 09:49

URLID:
45.1068.C.20170327.0949.009

优先文件名:
SYXI2017032400H

优先出版:
Y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SYXI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骆越文化:90.4*446.771;岩画:36.2*111.806;旅游开发:2.2*8.07008;天琴:27.2*103.062;社区参与:7*19.2751;游客:37*40.5702;崖画:36.2*111.806;文化旅游:38.3*83.8184;民俗旅游资源:2.4*14.7165;对策研究:2*4.25729;篇长:9537

NVSM_分组:
骆越文化;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对策研究;

第一作者H指数:
8

CI指数:
16.446

第一机构: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一作者代码:
23513988;

第一机构代码:
0163236;

主要主题:
骆越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次要主题:
社区参与;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资源;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_黄艳;; 广西师范学院_易奇志;;

五版分类号:
F592.7;G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