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红色经典资源 促进南宁科学发展

作者:
寿思华;陈禹静;

机构:
广西社会科学院;

中文关键词:
红色旅游;;科学发展;;和谐

中文摘要:
研究认为,南宁是个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城市,只是尚未为人发现,或讲是尚未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活动曾经和南宁紧紧相连,在南宁大地上留下了其深深的足迹。追寻领袖的足迹,对这些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遗存进行整合,将南宁闪光的历史部分集中系列地展现,不仅极大地提升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更能将由这些历史事件所蕴含的领袖思想与精神,为南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无限动力。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挖掘开发南宁红色和绿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南宁的思路。

英文篇名:
To Develop Red Tourism Industry,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Nanning

英文作者:
Shou Sihua, Chen Yujing(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英文摘要:
Nanning is a city of great history, but it has not been discovered, that is to say, the touring resources have not been well utilized.In 1950s, Mao Zedong, the great leader of China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ce came to Nanning and left his deep influence on Nanning.To follow the steps of the leader, and reallocat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Nanning, and then bring forward the shining history of Nanning to the public, it can largely promote the culture image of Nanning.Moreover, through those historic incidents with leadership and sprite, we can deep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ursue the development in a scientific way and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of Nanning.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houghts about developing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promoting tourism industry, promoting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Nanning.

英文关键词:
Red Tourism;scientific development;harmony

小标题:
一、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寻觅 (一) 明园红楼 (二) 给《广西日报》的一封信 (三) 冬泳亭 (四) 码头走访 二、文化遗存财富的保护与利用 (一) 文化遗存见证城市生命历程 (二) 文化遗存保护延续城市文化 (三) 文化遗存推动城市发展 (四) 保护和延续文化遗存, 建设生态城市 三、开发红色经典资源, 促进南宁市科学发展的构想 (一) 毛泽东留在南宁的足迹是南宁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 毛泽东的思想对南宁的科学发展具有指引作用 (三) 运用毛泽东留下的足迹推进南宁红色经典旅游

光盘号:
ECON0908

文献号:
0

中文刊名:
改革与战略

英文刊名:
Reformation & Strategy

拼音刊名:
GGZY

年:
2009

期:
06

CN:
45-1006/C

ISSN:
1002-736X

文件名:
GGZY200906036

页:
122-125

分类号:
G127;F127

专题代码:
F090;J147;

子栏目代码:
2;26;

全文:
南宁是个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城市,只是尚未为人发现,或讲是尚未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公元862年(唐咸通三年),全国十道之一的岭南道被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广西属岭南西道,下设邕、桂、容三管经略使,基本奠定了广西行政界域的轮廓。岭南西道道治邕州就在南宁,南宁首次成为广西的首府。宋朝时,南宁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城市。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活动曾经和南宁紧紧相连,在南宁大地上留下了其深深的足迹。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省市地方进行重大活动、尤其是他主持召开中央重要会议不多,南宁市是少数城市之一。因此,追寻领袖的足迹,对这些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遗存进行整合,将南宁闪光的历史部分集中系列地展现,不仅极大地提升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更能将由这些历史事件所蕴含的领袖思想与精神,为南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无限动力。一、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寻觅(一)明园红楼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军官颜增武在南宁东部杨梅岭上建了一幢小别墅,启名“明园”。解放后,政府在杨梅岭上建明园饭店,1952年7月1日落成。明园饭店所在地是一个很大的园林,有山有水,古树名木林立。明园饭店冠以一号楼至八号楼的8幢小楼就坐落在古树名木的丛林之中,十分静寂和隐蔽。1958年1月6日前后,毛泽东主席和当时的中央领导刘少奇、周恩来、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以及柯庆施、李井泉、陶铸、王任重、周小舟、杨尚奎等9省2市书记陆续到达南宁,分别住在明园饭店二、三、四号楼和明园饭店对面的国际旅行社。毛泽东则住在与五号楼连成一体的平房内。“南宁会议”会议室也是一座平房,因为屋内装满了日光灯,明园饭店的工作人员爱称其为“日光室”。南宁会议期间,在会议室内,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听取了当时的广西省委领导刘建勋(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覃应机(省委书记处书记、原桂西壮族自治州主席)等同志的汇报。毛泽东了解了广西工业极其落后的状况,当即表示同意广西在柳州建设钢铁厂等项目。对广西提出的建设西津水电站和柳州化肥厂等其他项目,毛泽东也非常关心,要到会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与广西商定。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在中央其他领导的帮助下,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给广西安排了一批包括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机械、精密仪表、水泥、制糖、水利等建设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比“一五”时期增加了2.2倍,为后来广西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二)给《广西日报》的一封信走进《广西日报》社大门口,迎面是一座白色大理石构建的大型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为《广西日报》所写的信,铅笔字手稿,背面刻着用毛笔书写的指示信全文。纪念碑古朴典雅,碑顶饰以金黄色琉璃瓦,四角有飞檐。这是1978年春天,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决定兴建的。1958年的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看到《广西日报》的版面设计、文字内容不甚精当,便于1月12日给当时的广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刘建勋和韦国清写了一封信,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都有极大的鼓舞、组织、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要求广西认真研究办好省报问题。并随信附去几份办得较好的省报。广西省委接信后即派省委秘书长霍泛坐镇《广西日报》,看文章,改稿子,亲自撰写社论,使该报的内容和版面有很大的改进。毛泽东这样集中而全面地论述省报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还从没有过。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办好一张省报写信,这既是广西新闻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党对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史,有重大历史价值。(三)冬泳亭冬泳亭位于南宁市邕江一桥北端西侧。该亭仿古重檐六角亭,钢筋混凝土结构,盖黄色琉璃筒瓦,亭高8.7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亭内檐柱六根,南北两侧各设三级台阶,柱间以石凳相连,柱间横梁上各饰一朵木棉花,亭上的横匾为董必武同志题写的“冬泳亭”三字,亭柱、石凳、地台均为水磨石面,亭后侧还设有走廊。走廊上方有董必武题写的“毛主席南巡至南宁,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于邕江游泳,壮人在毛主席下水处筑亭,名曰冬泳,以纪之”铭文。下附诗一首:“盛会南宁主席临,邕江冬泳纪念亭。工农奋发思跃进,大势如高屋建瓴。”这首诗形象地记载了毛泽东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于严冬畅游邕江的史实。1958年1月7日和11日,65岁高龄的毛泽东冒着春寒,两次畅游邕江,表现出毛泽东那种敢于“到中流击水”、与风浪搏击的昂扬尔革在命《战毛斗泽精东神传。》用一美书国中作家的凡评·论特说里:“激流是一种挑战”。毛泽东正是以这种精神状态迎接南宁会议的召开,要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1974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在当年毛泽东冬泳下水处,建立此亭以示纪念。如今该亭已成为南宁人民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休闲观光的一处景点,并于每年1月7日举办横渡邕江冬泳纪念活动。该亭于2001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邕江一桥北端东侧,原有毛泽东冬泳更衣处,名曰冬泳馆,后来在一次城市改造中拆除。(四)码头走访毛泽东历来十分注重到实地的调查活动,喜欢近距离接触人民群众。“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到省军区旁的凌铁村外靠近车渡码头的江岸上漫步,他戴着一个大口罩,遮住半个面孔,走到一个离渡口不远的卖糖果的小棚摊前,同40多岁的摊主聊天,询问他生意和生活情况。这个中年人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也有点惊讶,大概是他已猜到这个不速之客是个大首长,但不知道究竟是谁。摊主向毛泽东介绍生意及生活情况时,毛泽东频频点头,称赞他的普通话讲得好。然后转过身来,走到一个带着孩子在这里歇脚的农妇那里,一面用手摸着一个五六岁小男孩的头,一面同农妇拉家常。知道她是从对河山里挑柴进城来卖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多了。毛泽东连声说:“很好,很好!”农妇也笑着问毛泽东:“您是做哪门工的?”,毛泽东说:“我是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处处为人民着想的一生。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处处关心人民疾苦,总是将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是他一贯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伟大精神。毛泽东在南宁活动的足迹还到过很多地方,比如人民公园。毛泽东在南宁人民公园冒着绵绵冬雨,亲切接见了广西各族人民的代表,给广西人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二、文化遗存财富的保护与利用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是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宝贵财富,是南宁最闪光的历史片断,是经过时间和历史考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这些精髓不仅是南宁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坐标,也是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他城市无法搬移和复制的差异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和挖掘利用,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南宁的历史文化品味,而且能够为推进南宁科学发展注入无限动力。(一)文化遗存见证城市生命历程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南宁也不例外。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见证了那个时代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南宁这座城市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毛泽东明园宾馆听取汇报对壮乡发展的关怀、通宵达旦工作后为办好《广西日报》而写信的谆谆教导、邕江冬泳显示的搏击精神、码头探寻民情教人以实事求是,这些都记录在南宁、记录在南宁人的记忆中,每一处居所、亭台楼阁、雕塑石刻等文化遗存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蕴藏着那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时代信息,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真实和有证可考的事件,以及时代的更迭与演变。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要远比对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复杂得多,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影响也明显得多,重要得多。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涵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文化遗存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因此,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很难想象一座城市如果出现历史断层,失去了承载历史文脉的建筑和文物文化遗迹,她还会有吸引人的历史魅力。正因为历史文脉对一个城市的魅力如此重要,所以国际上遗产保护工作先进的城市,总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设法让历史文脉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彰现,哪怕是一处断墙残壁。(二)文化遗存保护延续城市文化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展示着南宁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是今天我们可能触摸到的尚未消逝的历史真实。由此,更应该把这一文化遗存看作是南宁这座城市生命历程中不可中断的链接。这种链接使今天的生活与历史、与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的感情有了物质的依托。一个缺少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正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记忆不健全的人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一样,一个文化遗存得不到妥善保护的城市也很难找到发展的动力。反之,一个城市有了文化遗存的存在,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气息。就有了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基础。保护好历史文化,就是保护南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和遗产,保存自己民族的渊源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保护南宁始终朝气蓬勃的向上攀登精神。因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包括毛泽东在南宁的活动足迹、革命时期邓小平在南宁活动的足迹、邓颖超在南宁诞生的印记,无疑都将成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项保护工作会越来越显得必要和重要。(三)文化遗存推动城市发展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是南宁的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根植性,不可能被其他城市模仿和“拷贝”。可以说,这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最可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著名的公关学家居易先生曾说过:“经济固然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前提。最重要的前提应该是城市的特色,城市本身具有的那种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个性”。实际上,任何城市形象都蕴藏着城市的历史和今日的文化特质,南宁的城市形象应该显示出强烈、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毛泽东在南宁的足迹,无疑会给造就南宁市强烈而鲜明的形象风彩增添无限的光华。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叫人难忘的。南宁保持好固有的特色,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基础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构筑有文化、有品味、有魅力的城市文化,就一定能凸现出真正的魅力,从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保护和延续文化遗存,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的存在与发展,是要依托自然与文化生态的双重环境的,它需要发展的和谐与和谐地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应当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而建设生态城市,极为重要的是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化遗存。建设生态化城市,一方面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环境,同时也按照生态学思想保护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建立人与文化之间和谐而自然的文化生态结构与城市文化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看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还要看它的文化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品位和文化发展状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软实力。如果一个城市文化发达、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尊重创造、发扬科学精神,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势头就一定是强劲的。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熏陶,市民的素质也会普遍提高,从而为城市发展储备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南宁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存,只有保护文化遗存和发展两者并重,南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三、开发红色经典资源,促进南宁市科学发展的构想通过对南宁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的保护和利用,既能为本市市民找到更多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心态和激励奋进的精神力量,也能让外地、外国游客对南宁有更全面的了解和信任。同时,通过搞好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但使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及弘扬找到了最好的市场保证,而且也能在实际上挖掘开发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南宁旅游业的强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其实,能把历史最闪光的部分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在是旅游业界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通过文化旅游发展,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促进南宁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一)毛泽东留在南宁的足迹是南宁的宝贵文化遗产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他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大山,把全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让人民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有好日子过。正因如此,才会有人民群众永唱不衰的《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爱北京天安门》。毛泽东那种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兴旺,为了救民于水火的那份责任心和那种精神,直接感动了好几代人。毛泽东的伟大实践活动,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而且在整个20世纪人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毛泽东,便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要说的、我们应当说的是毛泽东留在南宁的足迹,是南宁的幸福和光荣,是南宁的幸运和宝贵财富。“足迹”,不但记录下广西走向发展的重要时刻,而且体现了毛泽东崇高的思想品德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是南宁的宝贵的历史遗存。对之保护好,对在全球化的文明演进中,城市的面貌和生活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雷同和千篇一律的情况下,凸显南宁特殊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毛泽东留在南宁的足迹这一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文化遗存的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形成南宁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相互交融。二是在文化遗存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如冬泳节不仅应传承,而且更应发展,从南宁逐渐向全区,乃至向全国、向东南亚地区扩展。三是在文化遗存的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遗产“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将毛泽东的足迹进行串联,形成南宁的“文化线路”。四是在文化遗存的保护形态方面,从重视“物质要素”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成的文化遗存保护的方向发展。深入挖掘并整理毛泽东足迹所蕴含的内涵,从而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二)毛泽东的思想对南宁的科学发展具有指引作用毛泽东在南宁足迹的点点滴滴,都已经深深地记录在南宁、在南宁人民的记忆中,每一处居所,每一座亭台楼阁,每一块雕塑石刻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无不记录、诉说着毛泽东的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励精图治、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克服困难、变革社会的重要法宝,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走向文明富强的丰足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毛泽东的精神思想,为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的重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宁在新世纪的征途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之在广大人民思想上真正扎根、行动上自觉体现,做到勤俭建市,严以律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始终必须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继承发扬毛泽东的精神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为此,南宁要深入挖掘开发毛泽东足迹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铸成一种先进的文化,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南宁人民思想道德的升华,从而使其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事业中。具体要做好几件事。第一,聘请熟悉有关文化遗存背后承载的丰富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蕴藏的那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时代信息的专家、教授、学者对文化遗存形成的历史以及蕴含的内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之作为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第二,挑选并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高、懂历史知识、讲解能力强的讲师,对毛泽东在南宁活动足迹的丰富内涵做广泛、生动的解说,让学习者了解过去的事件,同时对年轻党员、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及毛泽东思想精神教育。第三,请文化遗存形成的那段历史时刻的参与者、目睹者进行切身实地的演讲,让学习者真正融入到那段岁月中去,实地学习与感受。第四,广泛而深入地在人民群众中间宣传毛泽东在南宁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人民群众感受毛泽东、认识毛泽东、感恩毛泽东、学习毛泽东,使毛泽东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激励人民群众为建设新南宁奋斗的精神力量。(三)运用毛泽东留下的足迹推进南宁红色经典旅游历史文化遗迹,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起点,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可创造极好的品牌效应。运用毛泽东留下的足迹推进南宁红色经典旅游,对发展南宁旅游经济,以至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南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历史遗存的资源特点、地理区位、市场需求等相关因素,将毛泽东足迹所形成的红色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结合起来,特别是同革命时期邓小平在南宁活动的足迹、邓颖超在南宁诞生的印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叠加吸引力,形成整体优势,搞好南宁红色旅游的整合开发,打造南宁红色旅游品牌。第一,红红结合。“红红结合”即是对红色资源本身进行整合,形成红红联手的局势。要求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或其他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客源互流,共谋发展。近的可以联成片,远的可以连成线,形成红色旅游网络,增强吸引力,发挥整体效应。如南宁近代最为闪光的历史片断大多集中在解放路、兴宁路、中山路、邕江宾馆沿江滨路至民生码头一带、人民公园。这里不仅见证了毛泽东在南宁的伟大实践活动,也见证了邓小平在民生码头登船溯右江而上,发动百色起义的事例。此外,中共组织及其党员在革命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活动在南宁也有发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可以说,红色资源,在南宁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第二,红绿结合。“红绿”结合,就是把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形成红绿相间总相宜的新格局。南宁是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是中国著名的绿城,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园林城市,是一座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南宁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29.54%、34.64%和9.33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南宁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挖掘开发红色资源,同绿色优势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南宁旅游的组合优势。同时,南宁周边地区的红色、绿色资源相当丰富。南宁以核心城市的地位,组合周边的风景区红色点,把红色旅游与独特山水情趣巧妙结合起来,使“红色”、“绿地”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以“红”带“绿”,以“绿”促“红”,从而形成一条亮丽的风光带,让游客在游览南宁的美丽景致之际,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第三,红俗结合。“红俗”结合,就是把红色旅游资源与丰富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做到雅俗共赏。南宁是壮、汉、苗、瑶等36个民族和睦聚居的地方。南宁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民族风情、民间习俗异常丰富。南宁是歌的“海洋”,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世界民歌文化艺术交流盛会。“三月三”壮族赛歌节、丰富多彩的壮民族习俗,在南宁,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壮人聚居地,更是绚丽纷呈。到南宁,在观“红”的同时体验当地浓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享受。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南宁是广西的首府,红色旅游资源与民族风情联姻,必将成为一道新的亮丽的旅游风景线,形成强劲的发展竞争力。第四,红古结合。“红古”结合,就是把红色旅游资源与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使古今相映生辉。南宁建城已有一千六百九十多年历史,在南宁,考古已有多项发现。南宁辖区宾阳县,考古已发现距今二千多年的聚居有一二万人的古城遗址,现仍存在的元明朝时期兴建的宾州古城。清末民国初期的近现代居室建筑和老式街区到处可见。各地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将古老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与红色旅游结合,对游客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南宁是一个发展中城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是广西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红色旅游与农业观光、工业旅游、休闲度假、健身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有机结合,让红色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向大众旅游市场树立新形象、为打造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注入新活力,延长产业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并以此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责任编辑:李国燕开发红色经典资源 促进南宁科学发展@寿思华$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陈禹静$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22研究认为,南宁是个历史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城市,只是尚未为人发现,或讲是尚未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活动曾经和南宁紧紧相连,在南宁大地上留下了其深深的足迹。追寻领袖的足迹,对这些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遗存进行整合,将南宁闪光的历史部分集中系列地展现,不仅极大地提升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更能将由这些历史事件所蕴含的领袖思想与精神,为南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无限动力。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挖掘开发南宁红色和绿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南宁的思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和谐

专辑代码:
J;F;

更新日期:
2009-07-29

专题子栏目代码:
F090_2;J147_26;

第一责任人:
寿思华;

核心期刊:
Y

出版日期:
2009-06-20

机标关键词:
科学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景观;文化品味;中共中央主席;旅游网络;历史事件;思想解放;历史文化遗迹;

SYS_VSM:
毛泽东:5375,科学发展:4967,红色经典:4589,中共中央主席:3893,文化品味:2742,红色资源:600,旅游资源:524,历史事件:441,闪光:382,绿色资源:341,

页数:
4

文件大小:
1409K

DOI:
CNKI:SUN:GGZY.0.2009-06-036

允许全文上网:
Y

允许检索:
Y

印刷页码:
114-117

原文格式:
D

下载频次:
107

被引频次:
1

FFD:
1.02058

文献标识码:
23

期刊标识码:
QS0401;X06;

来源标识码:
P01;P0204;

影响因子:
0.406

专题整刊代码:
J147

复合专题代码:
J147;

网络总库专辑代码:
J;

语种:
中文;

年期:
200906

期刊栏目层次:
区域发展

作者代码:
06884942;22679239;

机构代码:
0093298;0093298;

表名:
CJFD2009

TABLENAME:
XHZLPERIODICAL2_METADATA

他引频次:
0

机构作者代码:
0093298:06884942;0093298:22679239;

卷期号:
v.25;No.190

注册DOI:
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09.06.008

THNAME:
GGZY200906

热度:
0

省代码:
0018

出版物代码:
CJFD_GGZY

行业分类代码:
128020609;128024417

期刊各库代码:
CJFX2009;

FILETYPE:
XML;EPUB

SYS_NVSM:
毛泽东:67.2*194.327;中共中央:2.2*10.591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2*10.5918;广西:109.6*162.631;南宁:109.6*325.261;科学发展:9.2*21.2586;红色旅游:7.8*27.9771;红色经典:5*21.1209;篇长:8782

NVSM_分组:
毛泽东;中共中央;科学发展;红色旅游;红色经典;

第一作者H指数:
4

CI指数:
346.287

第一机构:
广西社会科学院

第一作者代码:
06884942

第一机构代码:
0093298

主要主题:
科学发展;红色经典;

次要主题:
毛泽东;中共中央;红色旅游;

机构作者名称:
广西社会科学院_寿思华;; 广西社会科学院_陈禹静;;